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

2010-10-2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 去商家看看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 去商家看看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301163948
·条形码:97873011639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是一部以“口说”的方式展示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学,佛学大家楼宇烈先生之思想关怀的著作,。楼先生常说,闲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有时精心撰写的书稿,反而会有以文害义的弊端。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跟随着不同的采编者对楼先生的“访谈”,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对国学、佛学的参悟,对昆曲,古琴的品鉴,对中医、茶道的赏鉴;品味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人文风采。
作者简介 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生,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职。发表的主要论著有:《王弼集校释》、《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与《温故知新: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等。
编辑推荐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集天地正气大气砥砺涵养尊德性,读古今文章琢磨切磋道向学。
目录
编者前言
楼先生的责任与期盼
文化自觉
用整体综合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为东方哲学呐喊
不认同文化传统,就是不认同历史
最可怕的是文化上沦为殖民地
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弘扬国学,重在培植传统文化之“根”
“儒释道”构造中国文化的灿烂星空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
传统文化:自尊自信与理解包容
传统文化唤起自尊与自信
唤醒和平崛起中的文化自觉

体悟传统
中医与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主体意识与人文特色
闲谈昆曲
中国艺术的品格
古籍整理的成绩与问题
发扬传统与书院教育
为人之道,为学之方
自然与天命
道法自然

人文宗教
要提出我们自己的宗教学理论
人文性的中国宗教
中国宗教的十大特点
呼吁理解佛教
禅宗文化探微
佛教与当代中国文化
净、静、敬:当代佛寺的“三境”
四信:信仰建设的关键

亲近先生
走近楼宇烈先生
一生平淡的问学生涯
楼先生近年题词录
……
序言 近些年,我们的楼老师频频出现在报章杂志、电视与网络上,“粉丝”无数,人们称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穿着一件旧旧的“唐装”,讲国学、论佛学,娓娓道来,参禅悟玄,被自己的学生起了外号:“楼体悟”;他还忙里偷闲领着大家唱昆曲、弹古琴,中医茶道,如数家珍;他在自家门口租了一套小屋,起名“国艺苑”,生机盎然。
今年,楼老师七十五岁,在北京大学执教五十周年。我们这些学生借题发挥,要给他统计“科研成果”。《中国的品格》一书出版以后很受欢迎。该书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以口语的方式,讲解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楼老师以前做了很多的资料工作,早年精心研读荀子、王弼的著作,他的《王弼集校释》是一部公认的学术经典;后来倾心研究中国近代哲学,花大力气整理康有为的论著;研究兴趣转移到佛学以后,主持编选了四卷十册《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几乎影响了国内年轻一代所有的佛教学者。过去他写的学术论文,篇篇都有资料的基础,文风朴实,虽说常有不同于前人的新解,却从来不用“一惊一乍”的时髦术语。要是没有太多的接触,学术界对楼老师的印象,大抵如此:一板一眼,以资料说事。
文摘 插图:


无字之书
与那一代人一样,楼先生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四清”、“文革”等全国性政治运动。期间,他去过工厂,到过农村,但是谈起这些,他没有丝毫怨愤之色,反而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社会实践机会。他认为,每个学生不仅要念“有字之书”,更应该去念“无字之书”,所谓的“无字之书”就是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当今社会的现状,结合自己学习的书本知识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们将会有很大的启发。
与佛结缘
1960年毕业后,楼先生留校任教,并参与了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的编写工作。在这个编写组里面,楼先生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资料的搜集、管理和提供,并开始对佛教有了接触和了解。楼先生回忆说:“我在编辑组的时期,任继愈先生也开始在系里面开设了佛教方面的课程,我就给他做课堂的辅导,也就是助教,当时我应该对佛教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个时代还有宗教迷信的传统,说佛教是人们的精神鸦片。不过我有一个看法,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隋唐以后,是离不开佛教的,佛教在中国的整个文化里面,它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不管大家怎样看待佛教,但这是事实。我当时逐渐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离开了佛教,任何人想把隋唐以后的中国哲学中讲得深入透彻是不可能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