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含VCD光盘1张)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含VCD光盘1张) |
 |
|
 |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含VCD光盘1张)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030206061/9787030206060
·条形码:97870302060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外文书名: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内容简介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由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教授和专家共同执笔撰写。全书共11章,根据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特点,按科学研究过程和毕业论文训练环节编排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科学研究与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从规范化、标准化方面阐明了在课题申请、成果鉴定、实验设计、研究结果的统计学处理与表达、论文基本格式、写作方法与步骤及论文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并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纳入大学科研与教学的范畴。书末附有极具参考价值的附录,从而大大增强了《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实用价值。
编辑推荐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是理科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者较理想的工具书,适合高等院校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科学与科学研究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
第二章选题
第一节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选题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选题的类型
第四节选题的过程
第五节选题的程序
第六节选题的途径
第七节选题的方法
第八节选题的来源
第三章文献利用
第一节文献的定义和类型
第二节文献检索
第三节重要检索系统的介绍及其使用
第四节纸质文献及其利用
第五节电子文献及其利用
第六节文献的阅读与管理
第四章开题报告
第一节开题报告的作用及其意义
第二节开题报告的写作规范
第三节生命科学相关基金项目介绍
第四节课题申请书的撰写
第五章实验设计
第一节实验设计概述
第二节简单实验设计
第三节单因素实验设计
第四节拉丁方设计
第五节两因素实验设计
第六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实验研究
第三节调查研究
第四节问卷调查
第五节访谈法
第六节评价研究
第七节行动研究
第七章数据处理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数据处理原理及方法
第三节数据转换
第四节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第八章论文的基本格式
第一节前导部分
第二节论证部分
第三节附属内容
第九章学位论文写作
第一节学位论文与创新
第二节学位论文与研究
第三节学位论文与读书
第十章学术成果及评价
第一节学术成果概述
第二节论文答辩
第三节论文的发表
第四节学术报告
第五节专利申请
第六节报奖
第十一章学术规范
第一节学术规范概述
第二节学术活动中的基本规范
第三节学术道德
附录(见配套光盘)
……
序言 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自然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结果应用于指导生产,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以文献的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从而服务于人类。
初涉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者,大多是从模仿自己阅读的论文和导师的指导起步的。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或是学习不够全面,在科学研究选题与设计、试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与表达、论文撰写与修改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有时甚至使很有价值的试验资料受到损失,而且这种损失常常是不可弥补的。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作为一门方法学,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广泛,编写一本能够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掌握和使用科研与论文写作方法的书,是广大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要求,也是我们多年的夙愿。
自1986年我为大学本科生开设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以来,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请多年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一线工作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共同执笔,编写了这部书稿,希望能对科学研究部门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工作者有所裨益。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吸收了大量相关资料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全书内容涵盖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研究课题的选定与申请、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与奖励、科学试验的设计、试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科学文献的检索与资料积累,系统介绍了各类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写作步骤、写作特点、学术论文的常见错误以及防止方法,英文摘要的撰写及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等。每章后均附有参考文献,便于读者进一步查阅原文,同时也体现了对原作者的尊重。各章内容力求新颖,避免与已有论著雷同,同时考虑到我国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各类学术期刊对论文的要求,为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书中例举了大量来自近期书刊的例证。
本书的编写工作分工如下:第一章和第八章由毕润成编写,第二章、第五章和第九章由闫明编写,第三章和第四章由秦永燕编写,第六章由张丽娟编写,第七章由高瑞如编写,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由张艳编写。
文摘 第一章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科学与科学研究
一、科学概述
科学(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sciencetia)一词源于近代科学的发祥地英国。1831年,英国成立了科学促进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将science一词的基本含义定义为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系统知识。时至今日,我国通常也还是在这层意义上理解科学的。但在此之前的1666年,法国已成立了皇家科学院(Academic Royale des Science),他们把science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德文中的科学“die wissenshaft”与法国人的理解相同。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后一种科学的含义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16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中国持续了四百余年的西学东渐历程由此开始。最早接触来华西方学者近代思想的先驱是徐光启,他把来自欧洲的以观察实验方法获得的知识称为“格物穷理之学”,并借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名言,将这种知识简称为“格致”。
此后,日本学者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将英文science从早期译义“格致”改译为科学分科之学。1898年,康有为首次接受日文的译法,“科学”一词正式进入汉语。从科学这一概念源于西欧、经过日本、最终融人中国文化的简略考察中可以知道,科学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后,随着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而兴起的,以形式逻辑(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为工具,以观察实验为手段,以探索自然界运动规律为宗旨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古代那种依靠日常经验积累起来的零散知识有着文野高下的显著差别。近代科学在中国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明末以来中国有志之士学习西方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由此可知,科学作为一种知识,是以概念、原理、定律为形式并经过了一定实践检验的理论系统。它标志着人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化,由经验水平到理论水平的升华。获取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事实判断,对于是非、真伪给予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