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今注今译(上下)(精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太平经今注今译(上下)(精装) |
 |
|
 |
太平经今注今译(上下)(精装)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页码:181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
·ISBN:7202028719
·条形码:978720202871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本书可堪称为古代典籍之全译的一部力作。该书援引《太平经合校》为底本,借鉴敦煌卷子作参考,吸取音韵学、文献学、考古学等方法,采撷众家所长,熔铸一家之言,拾遗补缺,弥补脱漏,取舍异文,校勘文字,对《太平经》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校订、考证、注释及翻译等工作。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洋洋洒洒计132万余言,考辨真伪,见解到位,且译文通俗易懂,详略精当,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太平经》之本义,其难能可贵,实属不易。试将该书比较于同类,亦算得上是精审佳著。无疑,该书的出版、面世称得上是对《太平经》文字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的新拓展,同时亦为道教文化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该书作为古籍整理的一个重要成果,实为古代文本的现代转化及翻译工作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必然会对今后的相关著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媒体推荐 后记
在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摇曳多姿的形式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道教文化又同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鼎立而三,各领风骚。从汗牛充栋的道教典籍,灿若群星的道教人物,各有宗奉的道教派别,到被视为洞天福地的道教名山,按阴阳五行布局的道教宫观,充满瑰丽神奇色彩的道教胜迹;从崇道、重玄、贵生的道教教义,追求长生仙度的道教方术,禳灾祈福的道教礼仪,到体裁多样的道教文学,超逸玄妙的道教美术,缥缈静穆的道教音乐……这一切,熔铸成了特色鲜明的道教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看,是为解决人的现实问题和现世利益而构建起来的,由此而为其他任何一种宗教文化所不可比拟。道教文化在其土生土长的过程中,给予中国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事业、民族精神风貌以深远的影响,并与整个东亚地区的宗教、民俗、礼仪,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事象以及人的心理积淀,都有密切的关系。这就使我们由衷地服膺东西方两位哲人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对道教做出的评判:
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鲁迅:《致许寿裳》(1918年8月20日)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死是可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个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两位哲人的论断,先后开启译注者对道教文化沿波探源,《太平经》便突兀而立。其所独具的庞杂的内容,宣讲的风格,重要的地位,多方面的价值,促使译注者结合自身所从事的古籍整理和历史文献学专业工作,参取桐城派“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以及梁启超“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之说,对本经试作校注译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尽管可资甄采的先行成果为数有限,令人颇感草创者难为功,但也只管步履维艰地搞下去,历时数载,总算为第一遍书稿画上了句号。
面对初就的书稿,遂不揣谫陋,特与河北人民出版社联系。殊不料在学术性图书出版甚为艰难的形势下,该社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将本书列入了出版计划。此后责任编辑张琦先生在标校、题解、注译、综论以及全书的体例等方面,多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面对出版社的支持与信任,不胜惶恐之至,深感责任之重大,殊惧懈怠于万一,又对书稿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修订,对体例进行了调整,力求无忝于“精益求精”四字。谨此特向支持本书付梓的河北人民出版社领导,和在书稿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辛劳动的责任编辑张琦先生深致谢忱,殊表敬意。
饮水固当思源。欣逢本书即将出版之际,亦对我的授业恩师王树民先生、吴枫先生和刘群先生并志铭感。尚须铭感的是,原河北省教委(现为河北省教育厅)将本书列为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书中瑕疵之处,倘蒙方家和读者不吝赐教,则如获至宝,于此翘首以待。
杨寄林
2001年5月20日
目录 道教养生治国安天下的开山巨著
——太平经综论
太平经卷一至十七
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
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
合阴阳顺道法
录身正神令人自知法
修一却邪法
以乐却灾法
调神灵法
守一明法
行道有优劣法
名为神诀书
和三气兴帝王法
安乐王者法
悬象还神法
解承负决
阙题
阙题
太平经卷三十五
分别贫富法第四十一
一男二女法第四十二
兴善止恶法第四十三
太平经卷三十六
守三实法第四十四
三急吉凶法第四十五
事死不得过生法第四十六
太平经卷三十七
试文书大信法第四十七
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十六
太平经卷三十八
师策文
太平经卷三十九
解师策书诀第五十
真券诀第五十一
太平经卷四十
努力为善法第五十二
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
乐生得天心法第五十四
太平经卷四十一
件古文名书诀第王十五
……
附录
太平经佚文
太平经复文序
敦煌写本太平经目录
二十五家引用太平经书目
后记
附图
乘云驾龙图
东壁图
西壁图
……
文摘 书摘
“天道法气,周复反其始也”(426页); “天道重本守始”(903页)。这表明,天道就是元气在一年内的流转过程和再循环的新起点。三则谓:“今皇天有道以行生;凡物扰扰之属,悉仰命焉”(571页); “道者,天也,阳也,主生”(513页)。这表明,天道就是施生之道。四则谓:“天道无亲无疏”(1569页),“乃祐易教,祐至诚,祐谨顺,祐易晓,祐易敕”(229页)。这表明,天道是一种具有感情和意志的祐助性的奇特力量。五则谓:“夫道之生天,天之有道也”, “主修正凡事,为其长。”(1515、1517页)这表明,天道是万事万物的支配者。六则谓:“夫末穷者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218页)这表明,天道是某种必然性的东西。七则谓:“天道有三:道应太阳、太阴、中和。”(559页)“故古圣王之理者,一曰常生,二曰常养,三日常施。为行如是,谨以承仰天道。”(1681页)这表明,天道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体或道、德、仁,生、养、施的统一体。八则谓:“此比若天道也,诸清静者乐归天,诸沈重者乐归地。”(1461页)这表明,天道又是自然法则,与“自然之道”无异。在以上八种涵义中,本经使用和赋予得最多的,是施生意义上的天道。
(2)关于地道
本经一方面说:为君如地者“不失地意,母事地道也”(1686页);为臣者“欲柔而顺好养,法地道也”(69页)。在这里,地道也就是柔顺化养之道,实际上和“德”是同一个概念,即: “德者,地也,阴也,主养。” (51 3页)另一方面又讲:“天道常生无有丧,地道持两主死亡。”(730页)所谓“持两”,意思是说,地有两重属性:既好化养万物,又“主辱杀,主藏”(1516页)。本经论地道,多以“德”来做替代,并偏重于“养”。
(3)关于人道
“人乃天地之子,万物之长也。”(270页)而人道即“中和之道”(1686页),这在经中又称“仁道”(360页)。“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于天地,故称仁也”(79页),“但乐施与”而“无穷极”(360页)。仁爱乐施,这是本经赋予人道的基本涵义,其对儒学的汲取也主要体现在这里,但更强调施予。由施予而延及到人与万物的关系上,又谓:“失气则死,有气则生,万物随之,人道为雄。”(730页)这是说,人道属于万物的决定力量。除这一涵义外,又云:“天道急,即风雨雷电不移时而至;人道有急,亦趋走不移时而至。”(1587页)人道于此则指世人行动的常规与常理了。
(4)关于天地之道
本经主要有两种表述,一为:“夫四时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