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
 |
|
 |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页码:210 页
·出版日期:1999年05月
·ISBN:9787560820576
·条形码:97875608205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从分析城市住宅区构成的物质及非物质要素入手,全面阐述了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涉及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规划结构、居民调查、空间组织、交通组织和路网布局、设施安排、户外环境景观设计、规划指标等各个方面。《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的特点之一是引入了住宅区规划的新问题,包括生态问题、社区发展问题、文化传统问题等等;特点之二是采用“概念、理论、技术、案例分析、最新发展”的论述层次,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地阐述了住宅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既具理论性,又有实践性。
编辑推荐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面向所有涉及城市住宅与住宅区规划的学生和教师,也适合政府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机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第一节 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类型与规模(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住宅群落)/分级及相关设施
第二节 社区
邻里关系/邻里单位及其原则
第三节 系统
物质系统(住宅与住宅用地/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 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社区系统(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交 流与参与系统/社区运营系统)/系统的整体性
第二章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第一节 社区发展原则
需求层次理论/适居性/识别与归属/文化与活力
第二节 生态优化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生态考虑
第三节 共享社区原则
共享/公众参与
第三章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第一节 结构、规划结构
结构/规划结构
第二节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设施布局)/空间层次
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
第四章 居民调查
第一节 调查内容
居民基本情况调查/实况调查/调查评价/意向调查
第二节 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聚类抽样/雪球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开
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访谈调查,观察调查
第三节 分析、描述和解释
第五章 空间
第一节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
空间的限定/空间的类型/空间的围合程度(围合空间的形成及其围合程度/街道空
间的比例与尺度)居住生活与空间层次的构筑/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 住宅群体组合
影响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因素(住宅日照/日照间距/住宅间距/自然
通风/住宅朝向/噪声防治)/住宅群体组合与住宅区景观(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组合的多样化途径)
第四节 住宅群落与公共建筑群体布局
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区景观
第二节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聚类抽样/雪球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访谈调查/观察调查
第三节分析、描述和解释
第五章空间
第一节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
空间的限定/空间的类型/空间的围合程度(围合空间的形成及其围合程度/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居住生活与空间层次的构筑/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住宅群体组合
影响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因素(住宅日照/日照间距/住宅间距/自然通风/住宅朝向/噪声防治)/住宅群体组合与住宅区景观(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组合的多样化途径)
第四节住宅群落与公共建筑群体布局
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区景观
第六章通路
第一节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交通方式选择(交通方式选择的一般分析/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住宅区居民交通方式的选择)/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
第二节道路类型、分级与宽度
类型/分级、宽度与断面形式/规划设计的其他要求
第三节通达性、景观、街道生活
通达性/线形、空间比例、尺度与景观/街道生活
第七章设施
第一节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节市政公用设施
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燃气系统/冷热供应系统/环卫系统/工程管线综合
第三节停车设施
服务对象/服务车种/停车方式/停车设施及其布局(设施/布局)
第四节安全设施
第五节管理设施
第六节户外场地设施
第八章户外环境景观
第一节软质景观
绿地与植物种植(绿化用地与绿地/绿地的作用与规划设计)
第二节硬质景观
步行环境(地坪竖向/铺地/边缘/树穴/踏步与坡道/护坡/围栏/墙与屏障/环境小品)/车行环境(路面/机动车停车场地)
第三节水体
第九章规划指标
第一节功能指标
各类用地的划分(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停车用地/公共绿地/其他用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指标(千人总指标/分类指标/配建水平/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
第二节建设强度指标
第三节环境指标
第四节其他指标
参考文献
……
文摘 插图:
后记 三年助教和辅讲,八年主讲,数算起来,跟从我的研究生导师邓述平教授讲授“城市规划原理,,已有十一年整。期间,学生们对此课的认真和投入促使我不断地寻找能够充实我自己的东西。逐渐地,我觉得学生应该有一些课外自己能够阅读的书籍,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去发现,既是一种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知识的扩充。因此,两年前萌发了编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在编写准备期间,又阅读了大量有关的书籍,吸取了一些很好的观点,选用了许多书中的材料,使本书更为全面。在编写过程中,朱锡金教授给我一个参加国家9 5重大科技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研究”科研课题的机会。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专家学者间的交流对我启发颇深,一些课题研究的基础内容也被融入在本书的部分章节中,从而使得本书对我国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作为一本教材,本书的编写力求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分析论述简洁易懂,对基本的知识和要求作完整的论述,对一些新的观点和探索也作了开放性的介绍,注重采用图文并重的形式给读者以自我思考、评价和发展的空间。同时,每章末列出了一些建议的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本书选用了一些公开出版物和内部参考资料中的材料。在本书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了这些公开出版物的书目,内部参考资料有毛梓尧等翻译、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研究网编的《住宅群设计》和同济大学建筑系编的《国外居住区图集》。
本书最终成稿,要感谢郑正教授在十年前把我推到这门课的主讲位置以及对我的积极鼓励,要感谢我的导师邓述平教授对我多年的教导和帮助。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的研究生张恺对全部图文进行了核对与调整并制作了部分图纸,张迪昊和殷翔负责了大部分图纸的制作和文字的修改工作,由于他们在近三个月中全力的工作,使本书今天得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