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海德格尔与存在论历史的解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引论

2010-10-1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海德格尔与存在论历史的解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引论 去商家看看
海德格尔与存在论历史的解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引论 去商家看看

 海德格尔与存在论历史的解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引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0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214049155
·条形码:97872140491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纯粹哲学系列,凤凰文库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与存在论历史的解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引论》讲述了:“哲思”得“有谱”。西方传统哲学有“理(logic)”、有“型(eidos)”,但没“谱”。从康德的“ScPleftlata(图型)”,经胡塞尔的“Horizon(境域)”,直到海德格尔的“Zeit-Spiel-Raum(时间-游戏-空间)”,西方思想逐渐“靠谱”。海德格尔的思想最“有谱”。他不再尝试所谓的思想革命、颠覆历史、摧毁传统,而是自觉地把传统存在论题视为“哲思”之“谱”。“解构”作为“还原性建构”是“重演”和“裁适”哲学史,有重复也有创造,犹如弈士之“打谱”,下的是同样的棋,思的却是不同的处境和局势。存在论历史的“复原”过程最终激活了存在之“潜能”、思想之“势-力”。《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是海德格尔的一次“打谱”练习。
编辑推荐 《海德格尔与存在论历史的解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引论》:海德格尔的思想最“有谱”。他不再尝试所谓的思想革命、颠覆历史、摧毁传统,而是自觉地把传统存在论题视为“哲思”之“谱”。“解构”作为“还原性建构”是“重演”和“裁适”哲学史,有重复也有创造,犹如弈士之“打谱”,下的是同样的棋,思的却是不同的处境和局势。存在论历史的“复原”过程最终激活了存在之“潜能”、思想之“势-力”。《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是海德格尔的一次“打谱”练习。《海德格尔与存在论历史的解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引论》为《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的引论。《海德格尔与存在论历史的解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引论》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解构存在论历史的三个方案
第一节 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
第二节 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
第三节 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
第一章 康德的存在论题、知觉现象学和存在论差异
第一节 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
第二节 存在设定的知觉现象学
第三节 存在不是存在者

第二章 本质、实存与制作
第一节 本质(essentia)与实存(existentia)的差异
第二节 本质、实存的起源与制作
第三节 制作的现成性存在领会

第三章 海德格尔、舍勒与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论
第一节 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论
第二节 舍勒与康德
第三节 海德格尔与舍勒
第四节 “敬重”的存在论意义

第四章 “是”与“真”: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石
第一节 系词“是”的逻辑学诸理论
第二节 “断言”的现象学解析
第三节 系词“是”的存在论基础
第四节 断言之“真(理)”的存在论基础或存在性的“真(理)”

第五章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与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
第一节 从此在的时间性到存在的时间特征
第二节 从逸出时间性到时间的境域特征
第三节 转向:作为超越境域的时间及其克服
参考文献
……
序言 江苏人民出版社自2002年出版这套“纯粹哲学丛书”已有五年,共出书12本,如今归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文库”继续出版,趁改版机会,关于“纯粹哲学”还有一些话要说。
“纯粹哲学”的理念不只是从“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摆脱私利”、“摆脱低级趣味”这些意思引申出来的,而是将这个意思与专业的哲学问题,特别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提出“纯粹哲学”也是希望“哲学”“把握住”“自己”。
这个提法,也有人善意地提出质询,谓世上并无“纯粹”的东西,事物都是“复杂”的,“纯粹哲学”总给人以“脱离实际”的感觉。这种感觉以我们这个年龄段或更年长些的人为甚。当我的学生刚提出来的时候,我也有所疑虑,消除这个疑虑的理路,已经在2002年的“序”中说了,过了这几年,这个理路倒是还有一些推进。
文摘 因此,尽管“实际性”隐含了“本真性”或只关涉本己时代的实际性,但实际生活/生命又以“沉溺/沉沦”为其构成性特征,所以总是处于非本真的东西、被传承的东西或以通常方式居有的东西之中,也就是处于“平均状态”而丧失了从其源始处境而来的特殊的起源意义;而且,既然是一种构成性的特征,“沉溺/沉沦”就渗透于实际生活/生命的所有“交道”和“环视”,尤其是它本己的按照“先行具有”和“先行把握”进行的具体解释活动,哲学当然也不例外。
通过将“科学”、“理论”或传统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追根溯源至作为人类此在或实际生活/生命之首要构成要素的“操心”,海德格尔表明,“解释学特征”在人类全部作为或文化样式中的首要性,显然我们必须正视它带来的消极意义:“实际生活/生命始终活动于一种确定的或传承下来或经过修改或重新加工的被解释状态(Ausgelegtheit/interpretedness)。环视赋予生活/生命以其世界,这世界是按照这样一些方面而被解释的,亦即,在其中,世界作为操劳对象而被期待和遭遇;在其中,世界被投入各种任务之中;在其中,世界作为庇护之所而被寻求。这些方面多半不明确地可为实际生活/生命所支配;实际生活/生命通过习惯途径更多地陷身于其中,而不是明确地把它们侵占。”①这意味着“操心”的具体实行轨道预先已经被规定。因为世界的被解释状态实际上就是生活/生命本身置身于其中的被解释状态,而在这种被解释状态中,生活/生命如何把自身纳入操心之中,其方向和轨道已经被确定了;就是说,在那里已经一道设定了生活/生命此在的一个确定意义(“作为什么”以及“如何”),人在其中得以把自身保持在本已的先行具有之中。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