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现代性与生态审美

2010-10-0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现代性与生态审美 去商家看看
现代性与生态审美 去商家看看

 现代性与生态审美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07308273/9787807308270
·条形码:97878073082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现代性与生态审美》共分6个章节,主要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从生态审美、生态伦理的角度人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伦理意识进行审美分析,包括在审美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审美立足点,尤其是文本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及其所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论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呈现了中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生成和演进的历史过程。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隋丽,1974年出生。辽宁海城人。1997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2年获辽宁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交流访问。1997年留校,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及民间文学.近年来在全国核心期刊、省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级课题“满族民间故事”以及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女性文化与女性诗学”等课题的研究,荣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1项。参编的学术著作及教材有《女性声音的诗学》、《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文学欣赏》等。
编辑推荐 《现代性与生态审美》:21世纪是人类的生态纪,在席卷全球的绿色生态浪潮冲击下,中国的生态理论也处于建构之中。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和发展还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领域。本书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从生态审美、生态伦理的角度人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伦理意识进行审美分析,包括在审美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审美立足点,尤其是文本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及其所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论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呈现了中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生成和演进的历史过程。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生态审美意识的理论范畴
1.1 生态美学的确立
1.2 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
1.3 生态审美的内涵
1.3.1 旨趣理想
1.3.2 价值内涵
1.3.3 思想资源
1.4 审美和生态审美
1.5 生态美和自然美

第二章 生态审美意识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
2.1 现代性语境
2.1.1 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与改造
2.1.2 都市文明病的批判
2.1.3 主体的救赎与精神的还乡
2.2 现实语境
2.2.1 工具与功利:政治中心主义的虚幻
2.2.2 征服与颂歌:人类中心主义的谮妄
2.2.3 反思与诘问:我们在哪里走错了路
2.2.4 危机与衰落:人类共同的困境
2.3 接受语境
2.3.1 移植:外来译介打开了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2.3.2 整合:探寻西方生态思想发展脉络:
2.3.3 解读:接受和阅读的另一种途径
2.3.4 同步:本土生态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演进
3.1 从隐性到显性的生态主题特征
3.1.1 无名状态与隐性书写
3.1.2 多元叙事和宏大主题的遮蔽
3.1.3 创作主体生态意识的缺失
3.2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生态启蒙
3.2.1 国民性改造和精神启蒙
3.2.2 高扬自我的“自然意象”
3.2.3 沦落的“生死场”
3.3 现代乡土叙事的自然回归
3.3.1 百草园、儿童记忆与自然
3.3.2 后花园、萧红与安魂曲
3.3.4 白洋淀、硝烟与港湾
3.4 革命叙事中的土地符码
3.4.1 丰灾与人灾
3.4.2 土地的失与得
3.4.3 土地的政治化
3.5 历史文化叙事中的“土地空间”
3.5.1 复魅的自然
3.5.2 感官的田野
3.5.3 民间的大地

第四章 生态文学理念与文体形态的建构
4.1 生态文学的命名与自我认同
4.2 生态文学文体形态
4.2.1 生态报告:从环境文学到生态文学
4.2.2 自然写作:以大自然为母体的书写
4.2.3 生态小说:生态理想与新乡土叙事
4.3 生态文学的审美特征
4.3.1 自然、美与爱的生态境界
4.3.2 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
4.3.3 生态人格美的向往
4.3.4 超越种际的道德关怀

第五章 生态审美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5.1 共同的生态危机与不同的生存困境
5.1.1 生态审美的民族性趋向
5.1.2 生态审美民族性的本质
5.2 对共同美的认同与追寻
5.2.1 东方生态思想的认同与接受
5.2.2 东方意象生态视角的审关建构
5.3 生态审美视角中“征服主题”的差异
5.3.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差异
5.3.2 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差异
5.3.3 不同时代语境中的差异
5.4 生态女性主义的觉醒
5.4.1 女性与自然的认同
5.4.2 性别伦理视角下的自然
5.4.3 女性生态主义伦理立场

第六章 当下生态文学的症候分析及走向预测
6.1 中国生态文学的症候式分析
6.1.1 创作主体生态理念的模糊与迷惘
6.1.2 生态审美思维中的二元对立倾向
6.1.3 审美呈现的实与虚、思与诗的分立
6.1.4 生态批评的边缘化地位及功利性
6.2 生态文学走向预测
6.2.1 生态文学创作的自觉性逐渐强化
6.2.2 生态文学创作形态和叙事模式更加多样化
6.2.3 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逐步走向学科化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 生态审美意识的理论范畴
1.1生态美学的确立
生态与美学的结合使生态审美真正成为一种崭新的美学范畴,并确立了一种新的美学理论体系——生态美学。中国生态美学的确立与西方生态美学的推动是分不开的。西方生态美学的发展是伴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而不断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生态学应运而生,将人类的自然科学带人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对社会科学包括美学在内的各个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为人类开启了一个观照世界的崭新视角,并且逐渐跨越了不同文化、国界、种族的界限,成为全球化视野中共同的理论诉求。
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之后关于生态美学的讨论在学术界广泛展开,全国召开多次相关的学术会议,但是一些观点都是零星的、散在的。2000年,关于生态美学的研究逐渐进入到系统的理论探讨阶段,徐恒醇的《生态美学》率先对生态美学进行了初步的架构,引起了学术界对于生态美学更加广泛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生态美学还缺乏独立存在的理论要素,它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曾繁仁在生态美学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一位学者,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集中阐述了生态美学的产生、发展和理论基础,对生态美学的内涵作了深入探讨。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有学者将生态美学界定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突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
生态美学是一种宽泛的崭新的审美范畴,它是站在后现代的审美语境中,从生态主义观念出发,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多重审美关系,从而建立一种崭新的、和谐的、符合新的生态价值追求的审美观。它是对危机重重的人类生存的一种背离,是对人性迷失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抗拒,更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的纠正。生态美学也是一种生命美学,是一种“普泛的生命美学”。生态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重新估价和定义'人类中心主义',要把人类的生命优先权适度地扩展到自然生物(乃至无机的环境)中去,要把人类的伦理学适度地推广和运用到非人类生命中去,为非人类生物乃至环境提供无偏私的道德庇护,从而建立一种新的跨类的生命观和伦理价值观。”在生态审美中,既有对人类中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