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

2010-09-30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 去商家看看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 去商家看看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504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3月
·ISBN:7040171201
·条形码:97870401712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使用对象:高校师生
·丛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

内容简介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是《心理学新论》的修订版,是教育部规划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共12章,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融入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和初版教材相比,《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内容更前沿,体系更完整,结构更合理,形式更新颖,充分反映了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近年来表现出的新、宽、实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也可供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和一般院校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和普通心理学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姚本先,男,1963年生,安徽肥东人,博士。现任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姚本先教授自1984年进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至2001年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并任心理学系主任,2000年至2004年担任教育科学学院科研副院长,2004年后担任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社会心理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道德建设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以及《心理学(公共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等课题研究,参与多项部委研究项目,参与省教育厅多部重要文件研制工作。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差异》、《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等论文50余篇,出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规划教材《心理学》等10余部著作。获得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奖二等奖、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2001至2006年因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突出先后荣获“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教学名师”称号,被评聘为安徽师范大学首批关键岗位教授、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至现在,任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编辑推荐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是由姚本先所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含义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起源
二、心理学的发展
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任务
二、心理学的内容
三、心理学的方法

第二章 认知理论
第一节 认知理论概述
一、认知的含义
二、认知发展与学习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
二、注意规律与教学
三、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与培养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知觉的含义
三、感知规律与教学
四、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第四节 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
二、记忆规律与教学
三、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
第五节 想象与思维
一、想象的含义
二、思维的含义
三、问题解决
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
二、行为动力理论
第二节 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二、需要的种类
三、需要的理论
第三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动机的种类
三、动机的相互作用
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
第四节 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
二、情绪的表现形式
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
第五节 意志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
三、意志的品质
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

第四章 人格理论
第一节 人格理论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二、人格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的含义
二、性格的含义
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第三节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健康人格的含义
二、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制约因素
三、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五章 智能理论
第一节 智能理论概述
一、智能的含义
二、智能的内容
第二节 智能及其发展
一、智力及其发展
二、能力及其发展
三、创造力及其发展
第三节 学生智能的培养
一、学生智力的开发
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第六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
二、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理论
三、米德的自我意识理论
四、洛文格的自我意识理论
第三节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七章 品德心理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含义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
二、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第三节 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
一、学生品行不良的含义
二、学生品行不良的原因分析
三、学生品行不良的转化与矫正

第八章 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的策略与技巧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二、学习策略的类型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

第九章 教学心理
第一节 教学心理的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活动的要素
三、现代教学基本价值取向
第二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

第十章 教师心理
第十一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
序言 1879年,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德国正式诞生,2004年8月,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心理学,神秘的色彩渐渐隐去,科学的价值不断显现。今天的心理学正日益走进和融入人们的生活,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面对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进步,加快心理科学的发展,促进心理学科的建设意义深远。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的出版,可谓应时而出。
《心理学新论》面世以来,短短四年十次印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同时还多次获得省部级嘉奖,可以说初版教材的编写是成功的。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科学的快速发展,初版教材的诸多不足和缺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一般读者阅读使用过程中开始出现,这些问题既有文字表达方面的,也有结构体系方面的。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追踪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前沿,修订《心理学新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教材修订的过程应该是再一次的创新,追求创新是本次修订的初始动力和最终目标。首先是体系方面的创新。初版教材的体系立足于心理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内容的师范性特色显著。修订版教材立足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仍以师范性为主要背景,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内容更加广泛,体系更加完整。其次是结构方面的创新。初版教材的结构简洁紧凑、清晰明了,但不够科学和严谨,尤其是部分内容重复和交叉,如第二章认知理论、人格理论和第四章认知理论以及第五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之间的关系繁琐复杂,难以处理。修订版对此进行了更科学的建构,使之相对独立而又保持内在联系,这样结构更加合理,逻辑更加严密。第三是内容方面的创新。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教材内容的创新无疑是关键。本次修订的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切实体现了教材对学科发展最新前沿动态的追踪,其中有四章是完全新增的,还有更多的节和目也是新增加的。而且,我们还对初版教材中保留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精练和更新。
文摘 插图:


(四)备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我因素等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才把它们分成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这种交互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其一,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起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三、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
1.家庭方面
首先,家长要更新人才观、教育观,走出只重视孩子智能培养的误区,关注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再次,要改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热情开朗等人格特征。最后,父母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影响孩子。
2.学校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一,课堂教育。在课堂教育中可以开设人格培养的课程。这种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质或矫正学生不良人格特征。该课程一般应由具有教育与心理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来承担。此外,可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进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途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