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伍廷芳的外交生涯

2010-09-2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伍廷芳的外交生涯 去商家看看
伍廷芳的外交生涯 去商家看看

 伍廷芳的外交生涯


基本信息·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02144949/9787802144941
·条形码:97878021449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伍廷芳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诸多“第一”:第一家中文报纸《中外新报》的创办者;第一位在英国获得法律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第一位取得外国律师资格的华人;香港首名华人大律师和首名华人立涪局非官守议员。以他的博学和才干,步入外交界,签订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他是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外交总长,主持南北议和,达成清室退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出任司法总长……总之,伍廷芳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位重要人袖,在实力外交的时代,维护着弱国的权利。
作者简介 张礼恒,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963年6月生于山东省安丘市。1985年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1998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著有《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2002年,商务印书馆)、《何启、胡礼垣评传》(2005年,南京大学出版社)等书,主编、参编教材5部。近年来在《近代史研究》《民国档案》《东方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前正在进行“清代驻外公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中国外交体制转型”等课题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风雨沧桑路
生在南洋
智脱匪巢
远遁科举

第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踏上西学路
中国办报第一人
基督徒家中的乘龙快婿

第三章 中国首位留学博士
入林肯法学院
拜会郭嵩焘
不应诸侯罗聘

第四章 任职香港的酸甜苦辣
华人领袖“伍叔
以法作剑护华民
废笞刑与争免剖尸案
离港北上

第五章 李鸿章的外交顾问
洋务派的“智囊”
为处理“长崎事件”出谋划策
与东洋魔鬼打交道
换约全权大臣

第六章 初次出使美国
饯别香港
抗议美国“排华法案”
西班牙之行
义和团运动的辩护律师
奉命缉捕梁启超

第七章 第八任驻美公使
重返美洲大陆
调侃罗斯福
永远的朋友朗维勒
拜访大科学家爱迪生
折冲樽俎南美行
缔结中秘条约

第八章 新世纪来临前夕
“没有辫子的食肉兽”
民军外交总代表
南北和谈初定国基
与陈其美打赌’
反对袁世凯称帝

第九章 在民国外交总长任上
黎元洪的支持者
短命的“内阁总理”
“头可断法不可违”
携印信离京出走

第十章 护法军政府的外交总长
应邀南下
“伴食总裁”
“关余案”风波
竭诚辅佐孙中山
噩耗在叛乱后传出
盖棺定论
附录一 伍廷芳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文摘 初来乍到,伦敦城给伍廷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整洁、宽广的街道,华丽、整齐的建筑,执法严明的警察,彬彬有礼的市民……整个城市显得有条不紊,欣欣向荣,真不愧为世界第一城。反观中国内地,简直就是天上地下,差若天渊。如果再抱定“夷夏大防”的千年古训不变,那就只能是自欺欺人,冥顽不化。
林肯法学院的校规是严格的,伍廷芳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除完成老师规定的课程外,图书馆、阅览室成了他每天必去的地方。他宛如一只采花的蜜蜂,在知识的花园里采撷,酿造着知识的蜜汁。课余闲暇,他便到议院去旁听,实地考察英国的宪政。
留学期间的一个小插曲,使伍廷芳亲身领略了英国人的傲慢。那是在学院的图书馆里,伍廷芳的对面坐着一个英国学生,他本想与之打声招呼,以示礼貌。谁知,那个英国人竞连头也不抬,依旧在翻阅手中的书本。就这样俩人对坐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说过一句话。
斗转星移,3个春秋过去了。伍廷芳经过潜心攻读,1877年1月从林肯法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大律师资格,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后记 《伍廷芳的外交生涯》此次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严格说来当是该书的第二次印刷。10年前该书即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了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交代,也为了保持事情的连续性,在此,我对该书的撰写及出版情况作一完整说明。
为伍廷芳作传的想法早在20多年前就已产生,而真正动笔则是从13年前开始的。1995年我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夏东元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就以伍廷芳为研究对象。由于体例的关系,学位论文写完后,仍然无法展现伍廷芳丰富多彩的一生。正当我心怀遗憾之际,大学同窗好友王明星的牵线搭桥圆了我多年的梦。他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时的老师石源华先生正在主编一套将伍廷芳列入其中的民国外交官传记丛书,我也就由此与石先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在该书的写作过程中,石先生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从写作体例、章节安排、史料取舍乃至标点的运用,石先生均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表现出了一个历史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后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