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铁军执行力 |
 |
|
 |
铁军执行力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2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11279964/9787111279969
·条形码:97871112799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铁军执行力》讲述了:在目前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企业如何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执行正是一个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而且越是不乐观的经济环境,越能体现出执行的重要性。《铁军执行力》充分借鉴了军队执行力的优势,并结合企业实际运作,通过对目标、团队、动力和规则这四个方面的分析解读,努力将企业团队打造成钢铁部队,使员工具有像士兵一样的执行力。
作者简介 高岩,深圳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美国国际训练协会PTT国际职业培训师。主修企业中高层执行管理、团队管理、培训师训练与体系建设等领域。 服务过的企业有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证券、中国人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邮政、中石油、中海油、华润(水泥)、太原钢铁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东风日产、比亚迪、广西玉柴、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兴通讯、美的集团、创维集团、王府井百货、国美电器、金龙鱼、星河地产、深圳建设集团、华侨城物业等。
媒体推荐 一流的执行源于军队,一流的企业重视执行,一流的执行在于方法。《铁军执行力》中介绍的执行方法、步骤与众不同,值得一读。
——庞大同 深圳商业联合会会长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流的供应,就像供“血”;员工的成长,离不开执行力的提升,就像吸“氧”;读这本书,就像进行有“氧”运动,壮己、强企!
——林慧 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商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执行”一词曾一度被中国企业视为良药妙方,更多地被演绎成为急功近利的工具,而事实上就执行谈执行是一个无解的命题。《铁军执行力》一书围绕目标、团队、动力、规则等几个核心环节对“执行”进行了系统性的中国式解读,“执行”的落地其实就是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过程,其注重细节的实战性剖析,可以担当企业在时下非常时期的执行指南。
——冯宗智 《新智囊》杂志主编
抓住执行者的“痛”与“梦”,就会激发愿景,当我们拥有了执行的愿景,执行的行为才能持久,这是阅读本书的心得。
——国世平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有一种战斗叫执行,拥有战斗力的军队,称之铁军,拥有执行力的企业,谓之强企!
——朱亚萍 中国节能(深圳)投资集团董事长
经济“冬天”的来临,让“执行”再次成为“烫手的山芋”。一方面,目标的不确定让执行失去了方向,另一方面经营上的不确定让执行失去了动力。怎么办?《铁军执行力》从目标、团队、动力和规则四个纬度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李晨晔 铭远咨询总裁
本书与其它执行力书籍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解决执行者的问题,带给执行者人文关怀。摆在执行者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有哪些呢?且看书中分解!
——姜东南 《深圳商报》副总编辑
编辑推荐 《铁军执行力》:拥有战斗力的军队,称之将军,拥有执行力的企业,谓之强企!
打造铁军执行力四部曲
第一部:瞄准目标
商场如战场,像制订作战计划一样为企业把准方向,是执行的出发点。
第二部:打造铁军
事在人为,像铁军一样有着坚韧执行力的高素质员工,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第三部:激发战斗力
心态决定成败,好的员工更需要得到上级积极的鼓励,才能在冷酷的市场环境中富有激情地去搏击。
第四部:建立军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企业建立严明的执行规则,为员工的执行创造一个良性的互动平台。
《铁军执行力》主打
从军队执行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执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将军队执行的精髓介绍给读者 书中通过对执行目标、团队、动力和规则四个方面的探讨。将“执行”这种管理“艺术”层层分解,转化为一种“执行技术”,从而使执行更容易到位、更易操作,更有抗风险能力。
目录 序让执行者学会执行
前言执行如同射击
第一章 瞄准目标,全方位布局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的“伤”
计划愿景的“高地”
阶段目标——“坑道”里的台阶
执行分工——责任的“防弹衣”
后备方案——以变应变的战斗准备
资源配置——大本营的支持
执行阻力——碉堡,又是碉堡
执行计划的模板——军歌是这样唱的
执行任务前的“紧急集合”
第二章 打造高度负责的铁军
《我的团长我的团》:执行型领导的特质
突出重围:找方法不找借口
《垂直打击》:淘汰缺乏执行力的员工
《士兵突击》:驯虎与培养高效执行者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兴趣比技术更重要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传道良师皆为严师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模拟是初学者的捷径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个人因系统而变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习惯比能力更重要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最好的执行是创新
擒“孟获”:执行说服七式
第三章 激发执行团队的战斗力
六分钟的战前激励演讲
调动能量的“压缩饼干”
天赋潜能,执行者的“夜视仪”
找到执行的“北斗”
行为反馈的“坐标图”
动力“悍马”的三个挡位
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的“风火轮”
处理冲突的“五色旗”
第四章 建立令行禁止的军规
像巴顿一样建立非常规则
战场上的七条军规
永不消失的执行电波之上行沟通
永不消失的执行电波之平行沟通
永不消失的执行电波之下行沟通
永不消失的执行电波之一对一沟通
执行的六条“潜伏路”
伏击的五步法
执行者的“职场规则”
后记
……
序言 《孙子兵法》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可见,将上级的决策与下属的执行统一起来,上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才能夺取组织经营和管理的胜利。那么,到底是决策适应执行正确,还是执行适应决策正确呢?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发展阶段,答案是不一样的。为了吸引读者而对这样的命题妄下论断是危险的。这本书的立论就在于:假定决策正确,执行如何去适应决策,更好地完成任务。
组织中,在上下级之间,每一个上级对于下属来说,都是管理者;每一个下属对于上司来说,都是执行者。面对上级,如何成为具有高效执行力的下属?这正是这本书的定位——让执行者学会执行!
执行力最好的组织就是军队,可是企业和军队毕竟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形态。军队的管理具有理所当然的强制性,军队的管理者对执行者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和支配权。但是组织形态的不同,并不排斥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所以,提纯军队的执行元素:目标、团队、士气、纪律,为企业管理所用,既是快速提升执行者执行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本书的切入点。
文摘 第一章 瞄准目标,全方位布局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的“伤”
为了实现执行目标,要依赖计划来推进,但是在用计划推进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现目标总是不能实现。为此,执行者找到了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对执行计划的理解。
我们对计划的理解,仅限于按图建房。先画出图纸来,然后按照图纸打桩、浇铸墙体、上梁,一层一层地去建,最后建成了一栋建筑,这就是理解中的计划。然而在“施工”中,并不是这样的情况。设计图纸有了,地下室也建好了,但是到第一层的时候,发现情况变了,不能按这个计划执行了。这是执行者常常很痛苦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
变化总比计划快
执行计划相对于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而言,常常是滞后的,做计划的方式随之也就落后了。传统的管理类教科书教执行者做的计划,是一种规划论指导下的计划。好似一座城市的规划,要设计中心区、商业区、文化区、新科技园区等,而这样的规划是建立在城市环境没有变化的前提下的,但是,企业的计划却是在变动、发展的环境中作出的。因为当企业决定在一个区域内建设一处厂房的时候,竞争者可能已经把这块地圈走了。因此,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的计划就不能像城市的规划那样,而要像军队的计划,随机应变。
城市的规划是静态的计划,而军队式的计划是博弈式的,就像下棋一样,这种博弈式的军队计划会更有针对性。那么,军队怎么做计划呢?
军队的管理者会这样告诉执行者:派出一支部队从这里出发,先占领一号高地,形成战术支撑点,再占领二号高地,然后占领三号高地,最后发起主峰总攻,歼灭所有的敌人。
然后,管理者再向执行者介绍后备计划:攻占一号高地的难度并不大,但是占领二号高地、三号高地的时候问题是很大的,尤其是占领二号高地的时候,对方会有重兵把守。二号高地久攻不下,就要走后备路线,从侧面穿插过去,直达三号高地,确保主峰攻坚战顺利进行。
执行一项任务,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以变应变,这样军队的计划才能将漏洞减到最小。
在我国古代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内容:《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中,刘备去东吴迎娶新娘,诸葛亮准备几份锦囊,遂唤赵云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诸葛亮要求赵云在出发前不能看,遇到情况才可以打开,没遇到特殊情况是不能打开的,回来后要向丞相报告,再告诉赵云这是什么内容。这种计划中,打开锦囊的前提不同,有
……
后记 《铁军执行力》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谢小梅女士,正是她的信任、理解及大力的支持,才使本书能够及时面世。
其次,要感谢我的客户、我的学员,在与他们的探讨中,我对企业执行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再次,要感谢的一个我最敬重的人——我的老师杨思卓教授,杨教授从篇章立意到终稿,都给予了方向性、专业性、创新性的指导,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还要衷心感谢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的黄丽华院长,黄院长给予我许多鼓励;感谢田永庆先生、朱萍萍女士,他们在资料收集、案例整理、文字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这一切都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完成的。没有他们的努力付出,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顺利出版。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她们无怨无悔的支持和谅解,才使我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工作和写作!
由于职业的原因,出差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本书也是在多个地方写成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思维状态,难免会有不连贯的地方,还请读者朋友们给予批评指正,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养料和激励。
当观点变成文字的时候,就意味着缺憾的产生,就像企业的执行现状一样,这本书也是不成熟的。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的发展、团队的成长,我们的观点也将更为严谨、更为成熟、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