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原理与前沿问题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公司治理:原理与前沿问题 |
 |
|
 |
公司治理:原理与前沿问题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页码:3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509606148
·条形码:97875096061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管理理论前沿系列
内容简介 《公司治理:原理与前沿问题》是一部融公司治理基本原理与前沿问题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以两类公司治理问题为主线。在对公司治理的内涵及两类问题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这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理论模型、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而且分别从公司内部治理和基础设施方面提出两类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对以美英为代表的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与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控制型公司的治理模式的形成背景、适用条件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并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制度互补性理论和合约理论对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机理及演进趋势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解释。此外,通过对中国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当前公司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公司治理模式进一步改革的路径。
作者简介 高闯,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比较管理》杂志主编,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辽宁省市场学会会长,南开大学等高校(研究院)客座教授(研究员)。辽宁出版传媒集团等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先后荣获国家模范教师、沈阳市劳动模范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高闯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任教以来,长期从事企业管理与发展问题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讲《管理学》(国家精品课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8门专业基础课程,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10余部专著(或教材)。还获得了日本文部省国际交流基金,并长期同欧盟(中国项目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从事国际合作研究:荣获第3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论文奖、第4届中国图书奖和第4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编辑推荐 《公司治理:原理与前沿问题》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企业的性质与公司治理的本质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
第二节 企业的起源及其演进
第三节 公司治理的起源与本质
第四节 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经理人控制与败德问题分析
第一节 伯利-米恩斯(Berle—Means)范式
第二节 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
第三节 解决委托一代理问题的思路
第四节 代理问题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第三章 终极股东控制与侵占问题分析
第一节 LLSV范式
第二节 终极股东控制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 终极股东控制与资本结构
第四节 终极股东控制的社会资本分析框架
第四章 公司内部治理
第一节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概述
第二节 股东大会运行机制分析
第三节 董事会职能分析
第四节 经理的激励与约束
第五章 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
第一节 公司治理基础设施的理论解析
第二节 信息披露制度
第三节 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
第四节 投资者法律保护
第五节 政府监管
第六节 舆论监督
第六章 公司治理模式及其比较
第一节 外部控制型治理模式
第二节 内部控制型治理模式
第三节 两种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七章 公司治理的演进论解释
第一节 公司治理模式演进的机理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演进趋势
第八章 中国公司治理:进一步改革的路径
第一节 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历程回顾
第二节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节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改革的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 企业的性质与公司治理的本质
第四节 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一、公司治理定义的不同解释
1.公司治理的定义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ment)不同于企业管理,主要是解决管理层的选择与激励问题,并实现公司的科学化决策。这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统一的术语来表达。许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治理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从公司治理的实践及这一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可以从狭义、广义、泛广义三个方面理解。
(1)狭义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它是借助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的内部治理。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南开大学的李维安(2000)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企业所有者(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张维迎(1999)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与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后记 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2003年初,我带领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撰写的《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分析》一书,算作是此类问题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后来,我应邀参加了嵊州的“中国领带节”,还去北京中关村做调研,发现集群企业的治理问题远比单个企业的治理复杂,更具有挑战性,从那时起,我的目光开始转向集群企业的治理结构。2003年10月,我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技术企业集群治理及其演进机理研究”正式获批。时隔不久,另一个研究集群治理问题的立项也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获批。于是,我和我的博士生们组成的团队正式开始从事高技术企业集群治理问题的研究。除了一些公开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还体现在后来出版的《高技术企业集群治理结构及其演进机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中。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终极股东控制引发的股东利益侵占问题困扰着上市公司,也困扰着理论工作者。同经理人控制与败德问题相比,这类问题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因而危害性更大。2007年,我们又以“我国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问题研究”为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继续着我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不懈研究。
这些年,我在为研究生开设的“公司治理”课程中,一直断断续续地向学生们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一直想写一部研究生教学用书,把研究成果和我多年授课的心得补充或融人到书中,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去年我给2007级博士生上课,发现有几位博士生聪明睿智,对公司治理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见解,能够与我共同完成这一使命,于是便萌生出写书的想法。这本书就是我们集体合作的成果。作为设计者,我负责本书的整体构思和写作框架,书稿则由这些年轻的博士生来完成。具体分工是:高闯引言、尹航第一章、关鑫、陆智强、史宝康第二章、关鑫第三章、陆智强第四章、韩亮亮第五章、李红玉第六章、史宝康第七章、胡可果第八章。关鑫协助我完成了部分设计和总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