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刘海粟艺术随笔 |
 |
|
 |
刘海粟艺术随笔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53211967X
·条形码:978753211967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代表字点里能查到,但是打不出来的的字。上边一个一般的般,下面一个木。
媒体推荐 序
刘海粟(1896—1994)是我国本世纪画坛上最有争议的一位风云人物。他出生在江苏武进县。名*,字季芳。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为了艺术事业,他一生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观,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一生艰苦学习创新。在年仅十七岁时与乌始光、张聿光等画友创立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并在美术教育中首先使用人体模特儿进行课堂写生练习。由此在本世纪
初引发了与军阀封建势力“有关模特儿事件的激烈论战,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诘难,他毫无惧色,据理力争,不计毁誉,不屈不挠,前后经历了十年之久,因此奠定了近代美术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的地位。在办教育的同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性的《美术》杂志,介绍西方新兴美术流派。在旅欧考察美术期间,漫游各国,将所见所闻,信笔记之,后汇集成《欧游随笔》一书。他怀着对中华民族艺术的自信心,在欧游的艺术讲坛上,较早地宣扬祖国的绘画理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中国绘画之变迁》、《中国画家之思想与生活》、《中国画与诗书》、《中国画之精神要素》、《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等等。从各方面阐述祖国艺术的精髓。
刘海粟的豪放不羁、大气磅礴的个性,使得他对石涛,凡高一见钟情,入迷。在他一生留下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窥视出石涛的决不拘守陈法的极强个性和凡高狂热的激情与他的性格,追求、推崇极为暗合。在他的《石涛与后期印象派》一文中,将中西两种不同的艺术进行比较学的研究。发现石涛的艺术思想与后期印象派、表现派者竟完全契合。还阐述了艺术的“表现”说乃是一种人格,个性生命的表现。他除了理论上进行学习研究外,他身体力行,外师造化,十上黄山,提出了“昔我师黄山,今作黄山友”的名句。他油画和国画同时涉及,并将中西不同的画种进行比较吸收融合,不断变革,直至晚年创立“泼墨”,“泼彩”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中西兼融的个人独特风格。
在他长达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周游列国,讲学办展,宣扬中华艺术。在艺术实践劳动中,对艺术领域进行广泛的研究,书法、诗词、中国画、油画无不精研。同时也为世人留
下了大量的艺术随笔,这些可贵的文字,可窥见一位艺术启蒙先驱的思想历程与艺术轨迹,这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第一手资料。为此编者从他大量的随笔中选编这本小册子以飨读者。
编辑推荐 刘海粟,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上个世纪我国画坛上最有争议的一位风云人物。他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在美术教育中首先使用人体模特儿进行课堂写生练习。要了解他的思想,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请阅读本书,相信你会有非凡的收获。
目录 序
怀念丰子恺先生
漫论郁达夫
忆徐志摩
人体模特儿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裸体美术
……
文摘 书摘
人体既充分具有美之两种要素,外有微妙之形式,内具不可思议之灵性,合物质美之极致与精神美之极致而为一体,此人体之所以为美中之至美也。
书摘1
在他感到报国无门,一腔热血不被人们理解的时候,有牢骚、有抱怨、有叹息、有软弱、有彷徨、有感伤、有沉醉于爱情和逃避到大自然怀抱中的幻想,甚至也有过病态的自我嘲弄。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记得在达夫遇害十周年的时候,我的一位忘年交关山笛,写下过悲壮的悼词: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这便是对诗人郁达夫公正评价。至于那些咒骂他“品质恶劣、作风浪漫,不足以为人师”的政客,和那些姬妾成群而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认贼作父的汉奸、吮痈舐痔的帮闲、制造谣言含沙射影的小丑、随波逐流的变色龙,今天已全部被老百姓推人遗忘深渊;而为当时统治者深恶痛绝的达夫,则砥柱中流,知音信增。历史无情又有情,这一切不是泾渭分明吗?
达夫很真诚,也坦率得惊人。他把锋利的解剖刀忍痛插向自己的胸臆时,苦笑中带着自我陶醉;当热血流人砚中,他又用彤笔泼洒成彩雨,让绅士们的伪饰、淑女们的面纱受到淋浴,使那些传统意识凝结成的骷髅们又怕又气,暴跳如雷。于是风波和误会便和达夫形影不离,结缘终身。朋友们关切注视着他,也为他感到不安。如果说过于坦白可以使童心不泯的人受害,在亡友中,达夫可算第一位。
达夫小说中有一些不纯净的笔墨,是变态心理的产物。当他控诉旧时代对他太不公正的时候,有些情调不尽健康。我们不应漠视,也不应夸大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历史上将有不少大家的著作要被束之高阁。
达夫笃于友情,和沫若相交几十年,他们自称为“孤竹君二子”。在小阁楼上,在风起云涌的广州,相濡以沫,人所共知。他对鲁迅的认识,高于同辈人很多,一九三六年底,他在日文刊物《改造》第十九卷十三号上写道:
“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于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