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红色三部曲1:红色的起点(最新版)

2010-09-1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红色三部曲1:红色的起点(最新版) 去商家看看
红色三部曲1:红色的起点(最新版) 去商家看看

 红色三部曲1:红色的起点(最新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3652576/9787533652579
·条形码:97875336525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红色三部曲1:红色的起点(最新版)》是收录“叶永烈精品书系”的“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八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六千七百多万党员的世界上党人员数最多的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在中国内地每二十个人之中,就有一名共党员。中国共产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众所关注的敏感话题。
然而,由于遮雾障,多年来竟然没有一部长篇细细描述中共之初!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红色三部曲1:红色的起点(最新版)》打破这久久的沉寂,成为第一部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纪实长篇。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十一岁起发表诗作,十九岁写出第一本书,二十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二十一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新著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套书《“四人帮”兴亡》(《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出没风波里》、《陈云之路》、《胡乔木传》、《美国自由行》、《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等。 作品曾获奖八十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7年应邀赴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等地访问并讲座。
编辑推荐 《红色三部曲1:红色的起点(最新版)》:著名作家吉永烈携最新版“红色三部曲”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
红色经典追怀峥嵘岁月,抽丝剥茧呈献党史真相。
作者把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红色历程,概括为三句话,用三部纪实长篇描述,称之为“红色三部曲”:中国有了共产党——《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败了蒋介石——《毛泽东与蒋介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五十多人到七千五百万人,从共产主义小组到新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何诞生、成长,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雷与电的洗礼,早期共产党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保存下了珍贵的星星之火,才成就了后来的燎原之势。
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党员人数最多的政党。中国内地每近二十人中就有一名中共党员。无论你身处何地,持何政治观点,阅读《红色三部曲1:红色的起点(最新版)》都将会因那段峥嵘岁月而动容。
客观真实的笔法。细腻生动的再现。中国共产党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对享受着现代幸福生活的我们来说,已难以想象。
抚今追昔,红色的起点永远闪。
目录
总序关于“红色三部曲”
序章 追寻
红色“福尔摩斯”出了好点子
《往矣集》记述了如烟往事
“恒昌福面坊”原来是块宝地
毛泽东、董必武投来关注的目光
美国发现中共“一大”文献
在苏联找到了俄文稿
第一章 前奏
出现在奥地利的神秘人物
列宁委派他前往中国
“马客士”和“里林”名震华夏
《新青年》“一枝独秀”
蔡元培“三顾茅庐”
群贤毕至北京大学
初出茅庐的“二十八画生”
大总统的午宴被“五四”呐喊声淹没
“新世界”游艺场窜出黑影
骡车载着奇特的账房先生去天津

第二章 酝酿
鲜为人知的“俄国共产党华员局”
来自海参崴的秘密代表团
乔装的“新闻记者”访问李大钊
三益里的四支笔投奔陈独秀
渔阳里石库门房子中的密谈
张东荪和戴季陶拂袖而去
陈望道“做了一件大好事”
添了一员虎将——李达
作家茅盾加入了“小组”
陈独秀出任“小组”的书记

第三章 初刨
“S.Y.”和它的书记俞秀松
新渔阳里六号挂起魏碑体招牌
刷新《新青年》,与胡适分道扬镳
跟张东荪展开大论战
《共产党》月刊和《中国共产党宣言》
穿梭于京沪之间的“特殊学生”张国焘
“亢慕义斋”里成立了北京小组
罗章龙和刘仁静加入北京小组

第四章 响应
“毛奇”和新民学会
蔡和森从法国给毛泽东写来长信
“何胡子是一条牛”
湖北出了个董必武
陈潭秋、包惠僧加入武汉小组
山东的“王大耳”
水族青年邓恩铭
斯托诺维奇在广州找错了对象
北大三员“大将”南下羊城
陈独秀在广州建立小组
周佛海其人
周恩来赴法寻求真理
赵世炎加入旅法小组

第五章 聚首
维经斯基圆满完成来华使命
伊尔库茨克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
张太雷出现在伊尔库茨克
共产国际“三大”在克里姆林宫举行
密探监视着来到上海的马林
尼柯尔斯基之谜终于揭开
“二李”发出了召开“一大”的通知
十五位代表聚首上海
“北大暑假旅行团”住进博文女校
查清中共“一大”开幕之日

第六章 成立
法租界贝勒路上的李公馆
中国现代史上划时代的一幕
一番又一番激烈争论
密探突然闯入会场
子夜作出紧急决定
大东旅社发生凶杀案
匆匆转移嘉兴南湖
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
陈独秀返沪出任中共中央局书记
中共“二大”在上海辅德里召开
国共携手建立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的主题是国共合作

第七章 锤炼
有人前进,也有人落荒
王尽美积劳成疾心力交瘁
李大钊从容就义绞刑架
张太雷血染羊城
李汉俊遭捕后当天被处决
邓恩铭“不惜唯我身先死”
何叔衡沙场捐躯
杨明斋死因终于大白
马林死于法西斯屠刀
陈独秀凄风冷雨病殁江津
陈潭秋被秘密杀害于新疆
沦为巨奸陈公博千夫所指
卖国求荣周佛海呜呼狱中
维经斯基花甲之年病逝莫斯科
李达在“文革”中蒙难
董必武“九十初度”而逝
毛泽东离席震撼世界
陈望道脱党又重新入党
“栖梧老人”原来是包惠僧
张国焘冻死于加拿大养老院
车祸使刘仁静丧生
终于找到尼柯尔斯基的照片
尾声 中国共产党历程
……
序言 最近,作家叶永烈就他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回答了编者的提问。
问:你为什么要写《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答:起因是我在前几年经过多方采访,写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三十多万字历史长篇《红色的起点》,在建党七十周年前夕印出,二十多家报刊加以连载、选载或摘载。朋友们建议我继续写下去,从"红色的起点"向前进。于是,我上井冈山、入瑞金、进遵义,进行了一系列实地采访,又写出四十多万字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可以说是《红色的起点》的续篇;
《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
我沿着中国革命的红色道路继续写下去。我去西安、延安进行了实地采访,还去重庆、南京、北京等有关的地方采访,写出五十多万字的续篇《毛泽东与蒋介石》。这部长篇写出"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了蒋介石"的历程。
《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红色三部曲",一百多万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写到新中国诞生。
问:书名为什么叫《红色的起点》?
答: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红色之路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红色的起点》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前夕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部长篇如此详尽地记述这一重大事件。
这本书一字不易,同时在香港和台湾出版,只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图书市场,改了一下书名。香港版叫《中共之初》,台湾版则叫《大机密》——因为台湾读者几乎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所以这本书对于他们来说是"大机密"!
《红色的起点》是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名字,《中共之初》则是中性的书名,《大机密》则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从两岸三地对于同一本书的三个不同的书名,反映出两岸三地不同的政治倾向。
中国共产党是在上海诞生的。我作为上海的专业作家,写作《红色的起点》,可以说占了"地利"的优势。
《红色的起点》采用T字形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又写及纵剖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这样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
问:为什么说"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答:《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这部长篇是从特殊而新颖的视角——领袖史,来写中国共产党,来写毛泽东。
领袖是党的舵手。党的成败,领袖起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
毛泽东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不过,在一开始,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并不显山露水。在一九二七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排名第十二位(当然,当时排名顺序并不很严格)。然而,他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坚持武装斗争,创立红色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运用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粉碎了蒋介石的多次"围剿"。虽然他多次受到"左"倾中央的批判、打击,甚至被剥夺军权,但实践证明了他是正确的。特别是一九三四年冬,长征途中,在"左"倾军事路线指挥下,红军大败于湘江,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威信扫地,党内、军内要求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的呼声日高。这样,在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乃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事实表明了历史对毛泽东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经历了一右三"左"的挫折;从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也是十四年,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十四年和后十四年的鲜明对比,表明了毛泽东的正确,表明了领袖的重要作用。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正是基于以上的思索写成的。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也分别出版了港、台版。香港版的书名是中性的,叫《毛泽东之初》,而台湾版的书名,令人不可思议,叫《毛泽东的掌权术》!不过,尽管根据台湾的市场情况改了书名,但是内文一字不易。
问:《毛泽东与蒋介石》写些什么呢?
答: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
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还有一个是蒋介石。"
我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即毛泽东和周恩来与蒋介石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本书之中。
我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不断将毛泽东和蒋介石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样分别出版了港、台版。台湾版书名就叫《毛泽东与蒋介石》,分上下两卷,而香港版书名则叫《毛蒋争霸录》。
《世界日报》多次以三分之一版的篇幅,刊登《毛泽东与蒋介石》台湾版广告: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个人传记多如牛毛,但将这两位影响中国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国共两党领袖,以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合在一起来写,本书应是第一本。正因为作者选择了特殊的视角和人所未用的手法,使本书令读者耳目一新。"
问:这三本书为什么叫"红色三部曲"呢?
答:前面已经说过。
第一部《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
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
第三部《毛泽东与蒋介石》写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了蒋介石"。
我正是用这三句话,概括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这三句话,也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概括,所以叫"红色三部曲"。
"红色三部曲"是我的代表作之一。我在初版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修改、补充,出版新的版本。
问:"红色三部曲"是纪实小说吗?
答:不,不是纪实小说。"红色三部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用文学笔调写党史,属于新品种——"党史文学"。它是文学与史学的结合,讲究史实的准确性。正因为这样,我作了大量的采访,也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著。我注重"两确",即立论正确、史实准确。由于进行了多方采访,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新鲜。
问:除了"红色三部曲"之外,近年来你还写了哪些作品?
答:《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这"红色三部曲"属于"红色系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也属于"红色系列"。

我还写了"黑色系列",内中有"'文革'人物系列",即系列长篇"'四人帮'兴衰"——包括《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四部长篇传记。《陈伯达传》也属于这一系列。此外,我写的七十万字纪实长篇《反"右派"始末》,同样属于"黑色系列"。
我还写了"名人系列",出版《名人秘闻录》、《名人风云录》、《名人悲欢录》、《名流侧影》以及《陈云之路》、《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粱实秋与韩菁清》、《是是非非何智丽》等书。
我的《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受伤的美国》以及《五光十色美丽岛》等,组成"行走系列"。
我的纪实摄影集《叶永烈目击历史》、《叶永烈目击美国》、《叶永烈目击俄罗斯》、《叶永烈目击欧洲》、《叶永烈目击台湾》等,又组成"目击系列"。
此外,八十四万字的《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六十四万字的《是是非非"灰姑娘"》以及即将完成的《出没风波里》,这三部长篇构成我的"自传三部曲"。
在二○○二年秋,我完成了政治幻想小说《毛泽东重返人间》,写的是毛泽东回到改革开放的新世纪中国。接着,我着手创作《蒋介石重返人间》,写的是蒋介石回到陈水扁掌权的台湾。我还创作了《斯大林重返人间》,写的是斯大林回到早已解体的苏联。这三部长篇小说构成"重返人间三部曲"。
这七大系列,便是我近年来创作的概貌。在长篇创作的间隙,我写了不少散文,《叶永烈散文选》、《叶永烈笔下风情》、《心中的花》等便是我的散文选集。
"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于二○○四年四月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同意出版。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前奏
出现在奥地利的神秘人物
暮春初夏的维也纳,最为宜人,也最为迷人。每年这个时节,游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这座古城——自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共和国在1918年宣告成立,这儿成了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
湛蓝的多瑙河从市区缓缓穿过。古色古香的皇宫、议会厅以及直插碧空的教堂尖顶,在金色的阳光下发出璀璨的光芒。
在繁华的轮街街头的广场上,矗立着贝多芬的雕像。而在皇宫花园里,莫扎特的石像矜持轩昂。这座音乐之都,与舒伯特、勃拉姆斯、海顿、施特劳斯以及贝多芬、莫扎特的大名紧紧相连。在游人最盛的日子里,音乐节在这儿举行,空气中飘荡的音符更增添了欢乐悦耳的气氛。
1921年,在音乐节前夕,一列蒸汽机车“呼哧、呼哧”喘着粗气,驶入维也纳车站。在一大群优哉游哉的下车旅客之中,一位步履匆匆的旅客显得与众不同。
此人年近四十,熊腰虎背,身材高大,连鬓胡子,衣着随便,看上去一派军人气质或者工人模样。可是,那一副金丝边框近视眼镜,开阔的前额,却又显示出知识分子的风度。
他双手拎着一大一小两只箱子,走出车站,跳上一辆马车。来到一家中等旅馆里,他订房间时用德语说道:“给我顶层的单人房间。”
“好的,先生。”老板用德语答道,满足了他的要求。德语是这里通行的语言。
他在房间里放好箱子,锁上房门,外出办事。奇怪,此人竟没有回来过夜。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那房间仍然空荡荡的,不见那位旅客的踪影。
难道他在奥地利有亲朋好友的家可住?既然他有住处,为什么又要在旅馆里租房间呢?真是一位奇怪的旅客!
旅店的老板压根儿没想到:这位旅客此刻正在一个特殊的“住处”——纳也纳警察局的监牢里!
他,被拘捕了!
他是在申请前往中国时被拘捕的。他持有荷兰护照。他在旅馆的旅客登记册上签了“Andresen”(安德烈森)这样的名字,而他的护照上则写着他的姓名叫“Hendricus J.F.M.Sneevliet”(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
其实,对于他来说,在不同的场合改名换姓犹如在不同的季节改换衣服一样,毫不足奇。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倒是他的真实姓名。他的化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不久前,他在苏俄莫斯科,用的是“Maring”(马林)。
此外,他还用过化名“Marting”(马丁)、“Mar—ling”(马灵)、“Mareng”(马伦)、“Malin”(马琳)、“Slevelet”(斯列夫利特)、“Dr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