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人物卷·白描人物法

2010-09-1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人物卷·白描人物法 去商家看看
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人物卷·白描人物法 去商家看看

 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人物卷·白描人物法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页码:140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53301443X
·条形码:978753301443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8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分人物、花鸟、山水三大部分。对各类技法的特征作了剖析研究。并选名家杰作为例。其中不乏稀世精品。《集萃》图解深入浅出;图例以全图与局部相结合,而以局部为主,编者这样处理,意在使作品的表现方法及共表现特点,更容易显见于细部中。《集萃》的主编吴宪生、王经春都有着丰富的绘画实践与编辑、教学经验。他们的六位合作者均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教学第一线的骨干。这部《集萃》,不只给读者以浏览,并给读者提供了一流的学习临本。《集萃》既有欣赏价值,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这部《集萃》,计分16册,将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全部彩色精印。我们为书林将推出一套好书而喜悦,也为美术界在绘画技法研究方面完成此一基础工程,感到分外的高兴。小序未及一一,这犹如好戏开台在即,报幕者何须在台前多发言。
目录


白描浅说
白描
送子天王图
地狱变相图
地狱变相图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牧马图
牧马图
宫中图
宫中图
宫中图
宫中图
宫中图
宫中图
朝元仙仗图
朝元仙仗图
佛像
佛像
维摩洁图轴
维摩洁图轴
维摩洁图轴
维摩洁演教图
维摩诘演教图
维摩诘演教图
维摩诘演教图
维摩诘演教图
维摩诘演教图
维摩诘演教图
五马图
五马图
五马图
五马图
孝经图
孝经图
孝经图
孝经图
调良图
老子像
斗茶图轴
斗茶图轴
东坡之像
伯牙鼓琴图
洛神图
九歌图卷·东皇太
九歌图卷·湘夫人
铁笛图卷
列女图卷
列女图卷
列女图卷
列女图卷
列女图卷
十八应真图
十八罗汉图
十八罗汉图
十八罗汉图
品梵图
雅集图卷
雅集图卷
雅集图卷
古贤人物
扑蝶仕女
抚乐仕女
白描罗汉
白描罗汉
白描罗汉
老人星
净名居士像
十八尊者
十八尊者
十八尊者
十八尊者
十八尊者
十八尊者
十八尊者
十八尊者
白描人物
白描人物
白描人物
石刻线描
永泰公主墓石椁线描仕女
永泰公主墓石椁线描仕女
永泰公主墓石椁线描仕女
永泰公主墓石椁线描仕女
永泰公主墓石椁线描仕女
永泰公主墓石椁线描仕女
木刻线描
水浒人物全图
水浒人物全图
水浒人物全图
水浒叶子
水浒叶子
博古叶子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图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图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图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图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图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图
凌烟阁功臣图
凌烟阁功臣图
凌烟阁功臣图
凌烟阁功臣图
凌烟阁功臣图
凌烟阁功臣图
凌烟阁功臣图
凌烟阁功臣图
晚笑堂画传·刘禹锡
晚笑堂画传·杨盈川
晚笑堂画传·王子安
晚笑堂画传·司马真
晚笑堂画传·虞姬
晚笑堂画传·康茂才
晚笑堂画传·冷谦
晚笑堂画传·郭德成
晚笑堂画传·张横渠
晚笑堂画传·薛显
晚笑堂画传·耿再成
晚笑堂画传·顾虎头
仕女像
剑侠传像
高士像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
十八描
铁线描
高古游丝描
曹衣出水描
行云流水描
钉头鼠尾描
折芦描
蚂蝗描
琴弦描
柳叶描
橛头钉描
蚯蚓描
战笔水纹描
枣核描
橄榄描
枯柴描
减笔描
竹叶描
混描
后记
……
序言 法尽理无尽,理尽法又生。

画法原无限,至关天地情。

  ——半唐斋论画诗

千百年来,中国画的独特表现,赢得了东方以至世界画坛的称美。

中国画历史悠久,有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它那巧拔的艺术表现,是中国历代无数画家在久长岁月的艺术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杰出的画家,在艺术上巧夺天工,他们之所以创造出令人激赏的艺术形式,他们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中国人民的勤劳,也往往体现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
中国画的造型,讲求遗貌取神,提出以不似之似似之为准则。这是中国画的美学要求,也是中国画家的表现特征。优秀的中国画,它所以使人感到神妙,以至是激动无似。并非玄虚,而是实实在在。不是吗?一卷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那样,居然让几世纪后的观众俨然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市井中,甚至可以听到市井中的叫卖声或车马声;一幅牧放图,如李公麟临韦偃的《牧放图》那样,似一曲富有韵律的交响乐在演奏,使人对牧放生活以强烈的感受。中国画的表现,可以咫尺千里,可以驱山走海,就是说,中国画家,竟有突破时空在画面上局限的本领。早在北魏时,现存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如《九色鹿王本生》,就已经作出了回答,他如宋画《千里江山》或《长江万里图》等等,无不有这种神奇的表现。中国画,无论画千军万马,或千花万蕊,以至是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它既用奔放练达的笔调,也用细如游丝的笔致,都能同样作出充分的表达。中国画有极其丰富的艺术技巧,能适应并驾驭各种复杂对象的描写。历代富有聪明才智的画家,他们以无法生有法,有法贯众法,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法,藏用于人,是画家从生活中所汲取,即师客观的森罗万象及其变化,故云画法的创造,至关天地情。
绘画既有法,画家必须守法、用法,但是,不可刻舟求剑,不可胶柱鼓瑟。法要用得活,更不可被法所束缚,所以说,画家在某种情况下,不妨无法无天。然而,话又得说回来,就规律而论,先得有法,然后言无法,或求法外之法。这是画法的科学辩证法,谁也违背不得。
画法,不是固定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变法,要有新的创造发明。新法的产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画史告诉我们,丹青先于水墨,所以当水墨画法在那个时代出现,相对地说,它便是那个时代的新法。
有新法,必有古法。古法,有的要淘汰,有的还有用。所以对传统方法,不能尽弃。我们不能从零开始,对传统应该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所谓继往开来,说明历史割不断,否则,我们没必要读历史。历史遗留的,有精华,有糟粕,剔除糟粕,不在话下。这部《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的问世,就是本着这个精神来选编的。
文摘 插图:




后记 1977年的秋天,我在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做学生时,有幸赶上了两位老先生上课,一位是教花鸟的陆抑非先生,一位是教山水的潘韵先生,那时“文革”刚结束,老先生仍心存余悸,开始上课时十分谨慎,除一些技法之外,不再深谈。我们一个班8位同学,对于中国画的知识知之甚少,“文革”一结束,教学渐入正轨,大家都很想真正学点东西,故对老先生特别尊敬,每日迎送,端茶让坐,甚重师道,学习上亦颇用功,久而久之,师生的关系渐趋融洽,老先生的话也多起来了,从临摹到创作,从学画到做人,几乎无所不谈,老先生还常以自己学画的亲身经历谆谆善诱,肺腑之言,难于言表,话语中多是一些勉励之词,希望同学们不负春光,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在课堂上,两位老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一个问题,就是学习中国画,一定要认真地研究传统。至今我还记得陆抑非先生说话的口气:“学中国画,不研习传统哪能行!”老先生常常结合临摹的范画,给我们讲画论,讲笔法、讲章法,从那时起,我才对中国画的传统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
  时光荏苒,一晃20多年过去了,潘老、陆老都已先后作占,但老先生的教导还恍如昨日之语,只是做学生的我,才力不济又不大用功,虽然在中国画系做了近20年的教师,天天同中国传统的东西打交道,对中国画的传统还是一知半解,传统的功夫更是长进不大,但20年的教书生涯,却培养起一种感情,一种对中国画传统的情结,意识到传统的伟大,也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理,学习中国画,不研究传统不行,就好比学中文的,不研究古文不行,这是我的真心话。
  什么是传统?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回答。我想,传统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是指大文化的传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等:狭义的传统则单指某一类文化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经验之积累。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传统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个不很恰当的比喻:传统不是一根可以无限制拉长的橡皮筋,而是一条由不同的环串起来的链,传统是创造的积累,每个时代的创造者,都应接上自己那个时代的一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