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乡村诊所

2010-09-0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乡村诊所 去商家看看
乡村诊所 去商家看看

 乡村诊所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108018772
·条形码:978710801877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如果你不懂画,你依然可以品味这些素描;如果你不理解文字,你依然可以阅读这些文字。这本《乡村诊所》,给人的最大的体会便是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融通。作者是一名画家,是一名经历了漂泊不羁之后重又静心生活的画家,他蜗居乡野,吃熟悉的饭菜,讲熟悉的方言,一个简陋但小有名气的乡村诊所成了他每日做功课的地方。每天,他都可以看到因病痛袭扰而来就诊的人们,他们在承受痛苦时流露着不同的表情,有故为镇静的,有肆意夸张的,总之,在“不适”这个人生坐标的交点上,人们的体验更多地昭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这因此让青年画家谢宏军为之恻隐,多愁善感的他操起画笔,在廉价的白纸上快速地记下了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符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这些画稿成为厚厚一叠时,他收获的便是一部乡村市井的画卷。不难猜测,这里面也有画家本人痛定思痛之后的诉述。
作者从美术学院毕业后,找不到可心的工作,曾在乡村的老家里闲居,他每天去一所乡村诊所画速写和素描,画了各种各样的病人。面对疾病和苦难,他一边画一边思考了许多人生问题,写了许多笔记。这些画和文字是一个地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真实写照,有很多感人的地方。 画家在家乡的乡村诊所里,描绘着那一张张因病痛而变形的脸,描绘着骨节粗大的手和伛偻着的背,体验和思考着人的生、老、病、死。他在这儿发现了一种深刻的美,心灵世界的丰富和人物性格的怪异使他人迷。他一张又一张地画下去,似乎永无止境,忘却了外面的世界……本书所收入的,不仅有他手头的绝活儿,还有他脑中的奇妙想;所表达的内容已超出那小小的乡村诊所,而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作者简介 谢宏军,八十年代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受到老师初期画风的影响,简括夸张。日后流盲北京,一度迷失于含混的风格主义。
媒体推荐 后记
我依靠一支铅笔描绘了“乡村诊所”,那些秃笔头像病人一样伤痕累累,我希望它是手中的一根银针…。
我依靠一支铅笔和一张纸,发现所有的描述只不过是对人生逐字逐句的翻印,怎能与惊人的生活相比……
如果不以自我否定来结束本书,事情是不完整的。
世世代代的空想主义影响现实,这种古老的人类激情尤其迷惑我这样的人。为什么要画?记忆岂不更好。生活是迷宫,却是由人创造的。那些像风一样过往了的岁月,留下了一个面具,一种迷狂,两三次激情和布满灰尘的生活塑像,并已长毛发绿。一些往日生活的铭文至今未被实验发掘,细节早被湮没丢失。典型的例子是所谓追求,当每天光顾时,它是存在的,倘有一时疏忽,它就溜了。这样看来,无论从哪些方面,生活确实是一场悲怆交响曲。
悲尉激起对美好事物的幻想,并且不顾一次次的失望:去寻找它。由此我想到怀着敬意之心去表达对一些人的谢意;或许是我在这个后记中最应该做的。他们是我四十年生活中的恩人、朋友和崇拜者,是以逝去了的年轮影响到“乡村诊所”的人。有的人是我生活的守护神,在知识、文化、经济上使我保持了一个人的尊严,我才能够在这里画画,写书,说一些自已的看法。何况这是一本写人物的书,也使我有理由续写心中尊敬的人。
陈正一——我中学绘画伪启蒙老师,我们尊敬的大好人,南京老知青。娶下当地镇上一位年轻貌美的太大,晚婚晚育子女一双。至今仍在县文化馆做美工,闲来画些花鸟山水,心思全在很有出息的儿女身上。第一次见他是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晚在县文化馆书记办公室,他正灯下挥舞刷子画大幅毛主席像。毛主席像刚喝过酒一样脸色红润,我看了好几天都不敢讲出向他学画的愿望。他总会大声说话,在我的素描上指指点点。我能画出书中的这些素描,与他当年带我去集市画农民有关。
张子恩——像父亲一样在二十年前即教我画油画、画人像,告诉我读书和思考最重要。一九八二年,在看到电影《西安事变》片首几幅难以忘怀的油画和通篇的美术设计后,我带着年轻人初生的勇气叩门拜师。第一次吃到八宝饭是由师母对我和张樑特别的犒赏。子恩叔导演的电影《神鞭》和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是中国方式后现代影视艺术的名作,就像我梦想中的大油画。他是严谨而自尊的人,对许多重大现象有正确的评价。他在心灵中存在的时间要比他的电影生活长得多。生命再长也长不过他的思考。如果可能的话,他一定会办一个图书馆,做一个博尔赫斯式的图书管理员,成为拥有巴别图书馆所有秘密财宝的主人。正因沉迷于心灵的快乐,所以他从不宣传自己,是福楼拜称之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人。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又在他的摄制组干活,学点影视方法,一如当年学画人像。
陈丹青——我的恩师、导师,艺术精神引路人。我十几岁时就亦步亦趋的学习他的招式。他是中国绘画天才的证明,我这两代人谁没受过他的影响呢?他从不吝异赞美别人的成就,同时是我最严格的批评者。丹青老师就是人们称之为知识宝库的人,他既有爱戴他的学生,也有愿意整晚听他讲故事的朋友,他能影响一大片人的鉴赏力。在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中,他能一年写出三本书。这位天生的艺术家有着老式文人的做派,内心充满了对锦绣中华的记忆。他那最有感染力的笑声常使我仰望蓝天。一九九七年夏天在北京地铁站告别时,丹青老师说:“从画素描开始。”我就回到苏北淮安画了书中的这些人物,并在经由他的推荐出书后写了一些文字。这本书表达了对他的敬意。我渴望活到他的境界。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小诊所,进进出出的多是农民生活,病痛折磨着他们的肉体与心灵。蜷缩的身躯,愁苦的面庞。这里有一位并不平凡的医师,用一双回春之妙手治愈痼疾无数。作为一个旁观者,谢宏军用一支画笔真实记录了底层农民的痛,并刻画出一位善良、质朴且医道高明的乡村医师。这即是《乡村诊所》,相信读者可以从中享受一种很有特色的绘画艺术,领略一种最为真实的人生感受。
文摘 书摘
  “一切存在的世象都将过去,努力完成修行吧。”
——《涅槃经》
人总以为岁月是为自己流逝的,临终时痛楚万分,恨不能在世上留下一脉筋骨。对子孙,看到和自己一样的脸庞,听到和自己一样的声音,恍若自己尚在人间。一张脸从世界上消失了,更多相似的脸庞繁衍下去。“儿孙自有儿孙福”,这是乡里人常说的的。一个苦命的女人恐怕最怕听这话了,儿孙的不幸岂不起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吗?
画中老妇丧夫亡子,她常说过去了的不要再想,人已死想也没用。但先哲们曾说,不存在的事物只有一件,那就是遗忘。那老妇为未来而活,—但今生的罪并未赎尽,大女儿离婚,闹得小城风风雨雨,女婿是文化名人,能写会画,招花引蝶的事自然常有。儿子早年夭折,小女儿又因婚变自杀。现今孙女如花似玉,,攀上市里某位干部子弟,却因其父受贿入狱,浪费了一门好亲,也是孙女好高骛远,寻不尽的虚荣心,远去南方打工,传口信说发了财,也不知挣的哪路钱。
她家住文联大院,这里音诗书画,皆表白了一种晶位。有好几个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曾给老妇过像。她自幼家底殷实,小时候看过线装书,颇懂礼义廉耻的,不可与小摊贩等同。传说亡夫之日,她曾立于废黄河边吟咏《洛神赋》,临风而泣,仰天长叹。可怜她贞洁妙龄,伤情累累。
  她的心已经死去,在年轻时就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多少年来,她成了一个被时间耗尽的人,一个不期待生命的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儿女的遭遇破碎了她的心。她不是为了希望,而是为了一种古老的天真而存活。看看她的手,经常会捧着一本书,《后宫秘闻》、《一个女人的回忆》,或许是为了消耗掉无味的时光。手上有只戒指,暗铜色,那手是粗糙的,可见心力交瘁,即使是田头农妇也不一定如此。手就是一部传记,代表了中国妇女特有的类型,它像一块无人问津的荒地,获得的是永远的困境。
  刘二早年家境贫困,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种地人,从来不敢离开土地去干点蹊跷事,家前屋后是他们每日厮守的地方,刨地种菜,却没钱供刘二上学,所以刘二不识字,一生没进过课堂,却早早地进入社会。早年卖鱼贩虾只不过养家糊口小试身手,还要把大量时间用于割草喂猪,扶犁耕地,不可能早早看出有什么出息。不过人的出息不外乎是慢慢累积起来的,以期二聪明的头脑,入世早,善用心思,广交朋友,日积月累,对各种人事、生意自然了如指掌,加上为人可信,再有比较好的策略,做事何愁不成。虽然刘二也像许多生意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