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中国都城保卫战

2010-09-0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都城保卫战 去商家看看
中国都城保卫战 去商家看看

 中国都城保卫战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页码:30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3422300/9787503422300
·条形码:97875034223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它深刻的历史教训足以让世人警醒。《中国都城保卫战》用纪实的手法,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同时选配了大量历史图片和实物图片,重点记述中国自先秦以来各朝各代都城的城池防御体系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历程和以“御林军”为主体进行的都城保卫战。所记述的战争中有些看似与都城关联不大,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有些战争,如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因为不仅开创了中国战争史之先河,也显现了那个时期都城防御的原始性与初创性,故也将其进行记述。 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出发,首次对历史上的各代都城作为御林军防御体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探寻。通过多方面挖掘史料,以及对大量正史和野史的提炼,以纪实的方式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历代重要都城保卫战事的宏伟真实的情况。
作者简介 纪红建,当代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望城人。首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十一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获得者。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十月》、《北京文学》、《作家天地》、《青年文学家》等杂志,多次转载《作家文摘》、《读者》等选刊。代表作有《哑巴红军传奇》、《中国御林军》、《不孕不育者调查》、《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明朝抗倭二百年》、《国家血管》(与何建明合著)、《中国都城保卫战》、《忠诚》等。著有著作14部约300万字。联系方式:jhj_010@163.com
编辑推荐 纪实,全面真实记述各朝各代都城城池防御体系,探寻御林军的发展历史。
通俗,生动揭秘历代都城保卫战全貌,一幅栩栩如生的都城战争风云画卷。
独特,全新军人的视角,独特的军事地理角度科学再现攻防战略战艺术。
可靠,多方面挖掘史料,对大量正史和野史考证提炼,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中国最古老的都城防御与战争/1
一、从原始村落到简单的城堡防御设施/1
二、华夏战争之鼻祖/2
阪泉之战/2
涿鹿之战/3

第二章 夏城堡防御与保卫战/5
一、夏城堡防御设施/5
二、夏城堡保卫战/6
武观之乱/6
寒浞夺权之战/7
成汤灭夏之战/7

第三章 商都城防御与保卫战/10
一、商都城防御设施/10
二、商都城保卫战/11
武王灭商之战/11

第四章 西周都城防御与保卫战/13
一、西周都城防体系/13
以丰镐为中心的防御体系/13
以成周为中心的防御体系/14
西周的都城建设/14
二、西周禁卫军/15
三、西周都城保卫战/15
烽火戏诸侯/15

第五章 舂耿列国都城防御与保卫战/18
一、主要列国都城防御体系/18
周都城防御体系/18
晋国都城防御体系/19
楚国都城防御体系/20
齐国都城防御体系/20
泰国都城防御体系/21
鲁国都城防御体系/21
宋国都城防御体系/21
二、主要列国禁卫军/22
三、主要列国都城保卫战/22
齐鲁长勺之战/22
晋楚邸之战/24
秦晋麻隧之战/27
齐晋平阴之战/28
晋国栾氏之乱/28
吴楚柏举之战/29
吴越夫椒之战/31

第六章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防御与保卫战/34
一、主要列国都城防钾体系/34
二、主要列国禁卫军/35
三、主要列国都城保卫战/35
晋阳之战/35
邯郸之战/37
秦灭魏之战/38
秦灭楚之战/38

第七章 索代皇城威阳防御与保卫战/40
一、秦代咸阳城池防钾御体系/40
二、秦代禁卫军/41
三、秦代威阳保卫战/42
陈胜起义军与秦军鸿门之战/42
项羽、刘邦入关灭秦之战/43

第八章 西汉皇城长安防御与保卫战/46
一、西汉长安城池防御体系/46
二、西汉长安禁卫军/47
三、西汉长安保卫战/49
绿林起义军进攻长安之战/49
赤眉军击更始帝长安之战/51
赤眉军与邓禹、延岑争夺长安之战/53

第九章 东汉皇城雒阳防御与保卫战/55
一、东汉雒阳城池防钾体系/55
二、东汉雒阳禁卫军/56
三、东汉雒阳保卫战/56
雒阳军阀混战/56

第十章 三国时期各国都城防御与保卫战/58
一、三国都城城池防御体系/58
魏国洛阳城池防御体系/58
蜀国成都城池防御体系/59
吴国建业城池防御/59
二、三国都城禁卫军/59
三、三国都城保卫战/60
魏文帝攻吴之战/60
魏灭蜀之战/62
晋灭吴之战/64

第十一章 两晋时期都城防御与保卫战/67
一、西晋洛阳与东晋建康城池防御体系/67
二、两晋禁卫军/67
三、西晋洛阳与东晋建康保卫战/69
八王之乱/69
东晋王敦之乱/69
东晋平苏峻叛乱之战/70
王恭与司马道子之间的内战/72
桓玄攻破建康之战及其败亡/74
孙恩义军三次围攻建康/77

第十二章 十六国重要政权都城防御与保卫战/80
一、十六国重要政权都城防御体系/80
后赵襄国邺城城池防御体系/80
前秦长安城池防御体系/81
后燕中山城池防御体系/81
二、十六国重要政权禁卫军/82
三、十六国重要政权都城保卫战/82
晋攻前燕之战/82
前秦灭前燕之战/84
北魏攻打后燕之战/85
刘裕灭南燕之战/86
刘裕灭后秦之战/87

第十三章 南朝却城建康防御与保卫战/90
一、南朝建康防御体系/90
二、南朝各代禁卫军/90
三、南朝建康保卫战/91
刘宋皇统争夺战/91
南齐内乱之战/92
侯景之乱/93
隋灭陈之战/94

第十四章 北朝各都城防御与保卫战/97
一、北朝各都城防御体系/97
北魏平城城池防御体系/97
北魏洛阳城池防御体系/97
东魏与北齐邺城城池防御体系/98
二、北朝各代禁卫军/99
三、北朝各代都城保卫战/100
粱攻打北魏洛阳之战/100
北周灭北齐之战/102

第十五章 隋代皇城防御与保卫战/104
一、隋代皇城防御体系/104
京师大兴城城池防御体系/104
东都洛阳城池防御体系/105
二、隋代两都禁卫军/106
三、隋代皇城保卫战/106
杨玄感起兵反隋帝/106
李渊攻取京师长安之战/109
瓦岗军与隋争夺洛阳之战/111
李世民与隋军的洛阳之战/113

第十六章 唐代皇城长安防御与保卫战/118
一、唐代长安城池防御体系/118
二、唐代长安禁卫军/119
三、唐代长安保卫战/120
唐与吐蕃长安之战/120
李晟收复长安之战/122
黄巢起义军攻取长安之战/124

第十七章 五代十国时期诸国都城防御与保卫战/128
一、五代十国时期重要都城防钾体系/128
洛阳城池防御体系/128
开封城池防御体系/129
成都城池防御体系/129
金陵城池防御体系/129
二、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央禁军/129
三、五代十国时期诸国都城保卫战/130
后唐袭汴灭梁之战/130
后唐灭前蜀之战/132
后晋灭后唐之战/133
契丹入汴灭后晋之战/135
宋军攻灭后蜀之战/137
宋军攻灭南汉之战/137
宋军攻灭南唐之战/138
宋军攻灭北汉之战/140

第十八章 北宋皇城东京城池防御与保卫战/141
一、北宋东京城池防御体系/141
二、北宋东京禁卫军/142
三、北宋东京保卫战/143
金灭北宋之战/143

第十九章 辽代皇城防御与保卫战/146
一、辽代上京和南京城池防御体系/146
上京城池防御体系/146
南京城池防御体系/147
二、辽代皇城禁卫军/148
三、辽代皇城保卫战/148
高梁河之战/148
金军灭辽东京之战/151
燕京之战/153
金灭辽燕京之战/157

第二十章 西夏皇城中兴府防御与保卫战/159
一、西夏中兴府城池防御体系/159
二、西夏中兴府禁卫军/160
三、西夏中兴府保卫战/160
蒙古围攻西夏中兴府之战/160

第二十一章 南宋皇城临安府防御与保卫战/165
一、南宋临安府城池防御体系/165
二、南宋临安府禁卫军/166
三、南宋临安府保卫战/166
临安卫军政变/166
金军攻占临安之战/168
元军攻陷临安之战/170

第二十二章 金代皇城防御与保卫战/173
一、金代皇城防御体系/173
金会宁城池防御体系/173
中都城池防御体系/173
开封城池防御体系/175
二、金中都禁卫军/176
三、金中都保卫战/176
蒙攻中都之战/176
胡沙虎政变/179

第二十三章 元代皇城大都防御与保卫战/183
一、元代大都城池防御体系/183
忽必烈迁都燕京的四个原因/183
大都城池防御体系的新建/184
二、元代大都中央禁军/186
三、元代大都保卫战/187
王著刺杀阿合马/187
两都之战/191
帝党后党之战/195
明军灭元之战/197

第二十四章 明代京师防御与保卫战/201
一、明代京师城池防钾体系/201
应天府城池防御体系/201
北京城池防御体系/204
二、明代京师禁卫军/210
三、明代京师保卫战/212
靖难之役/212
于谦保卫北京之战/216
英宗夺门之变/224
曹石反叛/227
刘六、刘七攻打京师/232
庚戌之变/233
袁崇焕保卫北京之战/236
李自成攻取京师之战/238

第二十五章 清代京师北京防御与保卫战/242
一、清代北京城池防御体系/242
二、清代北京禁卫军及其防卫部署/243
禁卫军/243
禁卫军防守部署/244
三、清代北京保卫战/246
天理教袭击皇宫/246
太平军进攻京畿/250
英法联军侵占北京/254
辛酉政变/262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265

第二十六章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防御与保卫战/271
一、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城池防御体系/271
二、北洋政府主要警卫部队/272
三、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保卫战/273
反张勋复辟之战/273
北京政变/279
附录中国历代都城简表/298
主要爹考书目/304“
……
序言 说到都城,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辉煌与神圣,而忽视了渗透在那片土地上的争夺者的鲜血。其实,对于都城,辉煌、神圣与尸体、鲜血同在。
中国历史上统一政权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皇城。都城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和极具代表性。因而探讨国家历史,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便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从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自夏代以来有217座都城。在这些都城中,西安、北京、洛阳等古都又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历史的焦点。
都城城堡是中国古代都邑周围构筑的有门的防御性墙垣,是永备筑城的基本形式,是战略要地防御的重要依托。由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城堡多建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或负山面水,或夹河而建,讲究山川形势。同时,又必须兼顾经济和交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当然,都城的选定也会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都城位置的逐步转移,并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都城东渐是古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是由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民族等因素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同时也深含着地理的、文化的诱因。同时,中国都城的发展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
早在氏族制度的兴盛时期,原始村落的周围往往有壕沟环绕,这便是早期的军事防御设施。夏朝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大部分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商朝开始在亳(今山东曹县东南)建都。开始,商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次。盘庚迁殷之后,在273年里,商都没有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年)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周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迂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最终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为由,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只留宗庙在丰京,通称丰镐。东周列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此时周王室势力日益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城,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城。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1300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都是以长安、洛阳、开封或安阳作为都城;建康(今南京)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安阳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皇南迁,后正式以临安府为南宋都城。同时,金海陵王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原辽南京析津府所在地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从此时开始,有着数千年建城史,也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的北京开始了它的国都历史,元、明、清、北洋时期,直到今日,它一直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氏族社会,存在着血亲复仇或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流血冲突,这是原始的战争。而自从有帝王以来,便有了宫廷,有了守卫王宫及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于是劳役、监禁、杀戮恶梦般地缠绕着人们,直接或间接围绕保卫都城的战争便产生了,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要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以都城是否存在而作为标志的,都城失陷可能国亡,都城在而国在。为了保卫都城的安全,统治者倾全力部署精锐的御林军保卫都城。正因为如此,为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历朝历代围绕都城展开的战争变得相当激烈,没有一次血的政变、朝代的更替不是与都城紧紧相连。刀光剑影,往往是胜利者踏着仇人的尸体昂然登上至尊的宝座,失败者倒在殷红的血泊中,人民的命运被牢牢地绑在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战车上。鲜血汇成了洪流……
文摘 谢琰闻讯,立即调遣参军刘宣之阻击义军,而义军有意麻痹敌军,主动退回海岛以示弱,数日后,义军再次登陆,攻入邢浦。
这时,谢琰部下以义军势盛,建议“宜持严备”,列置水军,分兵设伏以抵御义军。谢琰经第一次战胜义军后,狂妄骄横,不肯听从。
五月三十日,谢琰的军队在山明附近与义军相遇,谢琰的军队还没有吃早饭,谢琰大言不惭地说,必须先灭此寇再吃早饭。
两军交战之地河湖密布,官军只能鱼贯而行,而义军在战舰之中,万箭齐发,使官军前后失去联系,中箭者人仰马翻,大败溃散。谢琰及其两个儿子谢肇、谢峻都被义军杀死。谢琰前锋广武将军桓宝,也临阵被杀,孙恩义军再次攻占山阴。
谢琰兵败身死的消息传到建康,朝廷大为震动,派冠军将军桓不才、辅国将军孙无终、宁朔将军高雅之等北府兵将领至东土进攻义军。义军给予迎头痛击,在余姚大败高雅的部队。晋廷又以刘牢之为镇韭将军、都督会稽五郡诸军事,进剿义军。孙恩为保存实力,退守浃口(今浙江宁波镇海南雨江人海外)。
隆安五年(401年)二月,孙恩率领义军从浃口进军,攻打句章(今浙江宁波南)。刘牢之的部将刘裕领兵据守,义军围攻数十日,没有攻克下来,又回到了浃口。
三月,义军转攻海盐(今属浙江),刘裕又在海盐筑城固守。义军与刘裕军展开激战,晋军虽惨遭失败,但义军未能攻下海盐,只好转攻沪渎(今上海青浦)。
五月,义军攻克沪渎垒,杀死了吴国内史袁山松及官军4000余人。此时,义军为摆脱刘牢之和刘裕的晋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利用水师优势,以10万大军分乘战船千艘,浮海进攻东晋重镇京口(今江苏镇江),三兵锋直指东晋京师建康。
京口是建康东面门户,义军兵锋所指,正是敌人的要害。朝廷听说义军来攻打,宣布京城“内外戒严”,布阵列守,并急调豫州刺史同马尚之入援京师。
六月一日,孙恩所率领的水师进到丹徒(今属江苏),京师上下震动。而此时司马尚之还在行进途中,刘牢之远在山阴,其他军队又害怕义军声势,不敢进兵。只有刘裕率北府兵一部倍道兼行,向建康奔驰,差不多与义军同时到达蒜山(今江苏丹徒西)。
义军当时达10万人之多,而刘裕所统率的兵力不多,又因步行远来疲惫,在力量比上,显然义军处于优势地位。于是义军与晋军在蒜山附近展开战斗,义军主力攻破敌人要害后,弃刘裕军不顾,乘船直趋建康。但由于义军所乘楼船高大,又逆风而行,速度缓慢,当义军水师抵达白石(今江苏南京北),司马尚之军已先期赶到。与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