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2010-09-0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去商家看看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去商家看看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35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
·ISBN:730903970X/9787309039702
·条形码:97873090397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引,按时代选编作者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的有关研究专论。为方便一般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阅读,所收各篇尽可能避开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古建筑术语过多和有较多计算过程的内容,而选择那些主要通过文物去考证古代建筑体制,或可补充因实物不存而造成空白点的题材。正是这些分别以战国铜器、汉代帛书、北朝石窟、两宋绘画及金代壁画等为资料进行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探讨之论,又充分体现出作者因学识广博而独具特色的探索视角和研究方法。
媒体推荐 自序
复旦大学出版社要我选择十篇文字,以《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之名收入他们所编的“名家专题精讲”丛书中,辞不获允,只好勉为其难,在旧作中选择十篇复命,并就正于读者。
建筑(广义的,包括城市、村镇等)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它首先是体现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但也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这是因为建筑的发展,在相近的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却往往是由人类的精神文明决定了它向哪个方向发展,从而产生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
间在建筑上的差异的。从这个角度讲,一国、一族的建筑也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国、一族建筑的在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精神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产生的若干重大的建设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们引以自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建筑源远流长、特征明显而稳定,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从未中断,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建筑体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除熟知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外,公元583年建成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最大的城市——面积84平方公里的隋、唐都城长安和公元1056年建成高达67m——净高近53m的现存世界上最高木构建筑佛宫寺释迦塔等,也都是我国先民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我们应引以自豪的突出成就。因此,我国现存的历史建筑遗产值得我们加倍珍视和认真保护,而其卓越成就和发展历史也需要我们去努力发掘和研究。
这里就教于读者的是按时代排列的十篇文字。鉴于本丛书是文史性质的,而研究建筑历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技术问题,这里只能尽可能避开古建筑术语过多和有较多计算过程的内容,而选择那些主要通过文物去考证建筑体制或可补充因实物不存而造成空白点的题材,但符合此条件的只有七篇。补入的三篇中,概说可向读者介绍古代建筑的概貌,另两篇介绍隋唐长安、洛阳城和北京宫殿坛庙的规划设计特点和寓意,读者如跳过那些推算过程和数据,只审读结论,也许还可对其独特手法和成就有所了解。
限于条件,所选可能不尽符合丛书的性质,只是十篇分别写成的论文,而不是系统的专论,又因撰写时间不同、侧重点各异和行文的需要,个别处难免小有重复,统希读者见谅,并不吝赐教。
傅熹年
2004年3月25日
编辑推荐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引,按时代选编作者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的有关研究专论。为方便一般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阅读,所收各篇尽可能避开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古建筑术语过多和有较多计算过程的内容,而选择那些主要通过文物去考证古代建筑体制,或可补充因实物不存而造成空白点的题材。正是这些分别以战国铜器、汉代帛书、北朝石窟、两宋绘画及金代壁画等为资料进行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探讨之论,又充分体现出作者因学识广博而独具特色的探索视角和研究方法。
目录
自序
1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2 战国铜器上的建筑图像研究
3 记顾铁符先生复原的马王堆三号墓帛书中的小城图
4 麦积山石窟中所反映出的北朝建筑
5 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
……
文摘 书摘
5.元、明、清(公元1271—1840年)
元(公元1271—1368年)始称蒙古,公元1271年改称元,先后于公元1234年及公元1279年灭金及南宋,统一全国。公元1267年,蒙古在金中都东北平野上建都城大都(今北京),平面为纵长矩形,面积49平方公里。大都也在城内建皇城、宫城,但和长安不同,皇城并非放在宫城之前,而是包在宫城周围。大都城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城内道路取方格网式布置,居住区为东西向横巷,称胡同。又自城西引水入城,注入湖泊,南与运河相连,大运河漕船可直抵城内的湖泊中。大都三面各开三座城门,宫在南而商业中心钟鼓楼街在北,太庙社稷坛在宫前方左右,明显是比附《考工记》王城制度。它是继隋、唐建大兴、东都二城后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的按街巷制创建的新都城。
元宫式建筑继承北宋、金的传统,而用材变小,显得清秀,芮城永乐宫、曲阳德宁殿可为代表。元代建筑地方差异增大。北方多用圆木为梁,构架灵活自由。南方继承南宋传统,构架严谨,加工精确,风格秀雅,公元1320年建的上海真如寺可为代表。元代疆域广大,西藏、新
疆、中亚风格的建筑都纷纷传入中原。大都万安寺塔(今北京妙应寺白塔)是藏式的喇嘛塔。建于公元1281年的杭州凤凰寺和建于公元1346年的泉州清净寺则是阿拉伯式样。同时,内地风格也影响到少数民族建筑。西藏夏鲁寺的木制斗棋即是典型的元代官式。
明(公元1368—1644年)灭元后,先定都南京,由江、浙工匠修宫室,故明宫室建筑受南宋以来的传统影响巨大。明永乐帝迁都北京,由南方工匠按南京宫殿式样建北京宫殿,明初江、浙建筑式样遂成为明官式的基础。明是唐以后汉族建立的惟一全国统一的政权,立国之初气魄甚大,在制订制度、巩固统一上做了很多事,其中也包括制订建筑制度。对王府、各级官署、官民住宅,从布局、间数、屋顶形式、色彩都有规定。对地方城市也进行大力修整,如砖包城墙、修建钟鼓楼等都在此时。这些对明、清两代城市和建筑面貌都有深远影响。
公元1420年,明在元大都基地上稍向南移建成新都北京,街道、胡同沿用元大都之旧,皇城、宫城、宫殿则全部新建。北京有一条长7公里的南北中轴线,皇城、宫城在城内中轴线上稍偏南部,中轴线穿过皇城、宫城的正门、主殿,出皇城墙北以钟鼓楼为结束。全城最高最大的建筑都在这条线上,形如全城脊椎。衙署在皇城前,太庙、社稷坛在宫城前左右分列,其余布置住宅、寺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