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中国清真女寺史

2010-08-3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清真女寺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清真女寺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清真女寺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398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5月
·ISBN:7108016990
·条形码:97871080169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女人自己的清真寺;边缘记忆;女寺、女阿訇及女性宗教文化等内容。
作者简介 水镜君,1952年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回族文化和中国宗教文化,已发表中外文研究论文多篇。

(英),玛利亚·雅绍克,1950年生。现为牛津大学跨文化妇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多年从事中国妇女与性别研究,已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妾与女仆》、《妇女与中国父权制》。
媒体推荐 前言
1994年冬,对中国独特的清真女寺文化的浓厚兴趣令我们不期而遇。从此,开始了长期互相启迪、富有成效的合作。田野调查和写作的时间持续了三年,翻译、编辑、出版又用去了两年时间。2000年,我们的第一个合作成果英文版终于在英国伦敦问世(由Curzon出版社出版)。文版是我们一开始就商定的另一个合作成果。出版时间的延后给我们以增补、修订的机会,加之根据中文语境和读者群的情况所作的编辑调整,使中文版既保持了英文版的基本特色,又成为与英文版有差异的新版。
由女阿訇主持的清真女寺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是远离伊斯兰世界的中原穆斯林在适应主流社会文化过程中的一种集体创新。女寺和女阿訇在中国穆斯林妇女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具有一定位置。但数百年来妇女低下的地位和中原穆斯林在中国穆斯林社会中的边缘位置,使女寺文化长期不为外界所知,也没有引起多少中外学人的关注。这种状况决定了相关研究极具吸引力又富挑战性。
因为“没有人曾经设计出什么方法可以把学者与其生活的环境分开,把他与他(有意或无意)卷入的阶级、信仰体系和社会地位分开……这一切会理所当然地继续对他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产生影响,尽管他的研究及其成果确实想摆脱粗鄙的日常现实的约束和限制”(E·D·萨义德,1999:13),聪明的做法也许是保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展示合作者之间的同与异,给读者一个开放的阅读、思考空间。意识到相互之间的差异(一个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一个是中原回族研究人员),我们选择了平等对话、不扭曲合作者声音的合作方式。我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循着清真女寺产生发展的历史踪迹,对回族穆斯林妇女和中国独特的清真女寺文化作综合的学术研究,讨论了性别政治、妇女权利、现代化与传统、多元身份的建构、伊斯兰教与主流社会文化的影响等问题。
跨文化译解或表述特有的困难存在于田野调查、写作、翻译的全过程。在西方学术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国际伊斯兰文化、中国主流文化、世俗的和宗教的女性主理论之间转译,时常陷入无法完全传达原意的困境。一般读者可能会发现不熟悉的词汇;中国穆斯林读者很可能会发现不合苹传统习惯的表述。聊以自慰的是我们不想把我们的研究作为一种知识强加给读者,而是期望提出问问题引起一种关注或思考。如能引起女性主义学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中国伊斯兰教史学者和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引起其他读者和穆斯林读者阅读、讨论的兴趣,则我们的荣兴中文版由水镜君统编。导言、第1章第1部分、第8、9、10、11章、结语由玛利亚·雅绍克撰写,黄燕翻译,水镜君校订并编改了少量内容;第1章第2部分、第2、3、4、5章由水镜君撰写;第6章的作者是王玉芬;第7章是朱丽;第12章分别由郭成美、杨银莲阿訇、水智英、水镜君撰写。
本书引用的《古兰经》段落引自马坚译本(1981,中国社会出版社),书中所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译音词汇和经堂语,以《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为准。(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中没有的词汇,参考相关伊斯兰教基础知识书籍或根据具体情况酌选同音中文字。
从项目开始到中文版问世,已经迎送了七个春秋,这期间的甘苦和挑战难以尽述。没有众多来自河南、北京、香港、墨尔本、牛津等地的朋友、同事、有识之士和有关机构的帮助与支持,完成此合作项目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一一列举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和同事的名字,因为那是一个长长的名单,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我们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我们得到了以下同事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他们是Cecilia Young,Elizabeth Sinn,CarlT.Smith, Edward Chen, Maryanne Dever,Denise Cuthbert,Lud-milla Kwitko, Elisabeth Croll,Cecilia Milwertz,Shirley Ardener, Helen Callaway, David Faure,Nadia Abu-Zahra,Mary-Ann Burris, Anthony Saich,马贤,冯今源,林长宽,HapBryant,杜淑贞女阿訇,郭清惠女阿訇,丹哗社头,马介龙阿訇,姚欣则,赵保佑,刘佩伦,巴冬梅,古凤英,马光源,买世馨,高秀昌。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
目录
前言
导论 女人自己的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和性别平等
第一部分 边缘记忆
第一章 学者的观点:伊斯兰信仰、创新和女性主义建构
第二章 女性宗教文化的兴起
第三章 女性宗教文化的发展
……
文摘 书摘
李贽惊世骇俗的思想,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胆略,赢得不少学者士子的敬慕,其著作盛行于世(朱谦之,1956:11)。明清两代,李贽的著作虽被禁,但他的思想及著述超越时空,影响后人。有学者认为,“李贽死后的赫赫声名,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鄢烈山、朱健国,2000:333)。19世纪,李贽就受到日本一些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土的钟爱(同上:335)。从20世纪初开始,他又不断被中国人发现。新文化运动前后,李贽被誉为“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者”(朱谦之,1956:86;鄢烈山、朱健国,2000:13—14),“牺牲者”(容肇祖,1957:17);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誉为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家;80年代以后,关注李贽的人更多。思想界赞他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其他思想家所难比的地位”,是中国思想史上以学术问题而被害死的“惟一无二的”思想家,“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是后无来者”(蔡尚思,转引自鄢烈山、朱健国,2000:13—14)。妇女研究者肯定他同情妇女,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刘巨才,1989:26—34;刘士圣,1991:384—385;吕美颐、郑永福,1990:10)。回族学者也从多方面肯定李贽,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对明清伊斯兰教学者的影响。
对明清伊斯兰教学者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李贽的宇宙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以夫妇为人伦之首的人伦秩序。李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作为惟一的最高存在,天地万物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论及与儒家不同的人伦秩序。

自唐至元,优越的社会地位使穆斯林无须为伊斯兰教和自己的穆斯林身份担忧。女性只是作为妻子、母亲存在,她们的主要作用是生儿育女。入明以后,穆斯林社会地位的下降和伊斯兰教面临的危机,使男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思考问题。中原穆斯林呈小聚集状态分散居住在汉族人中间,是绝对的少数。河南是中原地区回族穆斯林人数较多的省份,但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过1%左右。与汉族民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多数人常有的优越感及对少数群体、特别是对被视为蛮夷的少数民族的歧视,使穆斯林常常感受到环境的压迫。所谓“同有畏心,其势必合”,遂形成“尚义、任侠、重团结之一种习性”(金吉堂,引自李兴华、冯今源,1985:253)。外界压力不仅促成了回族特有的习性,还影响着穆斯林男性的女性观。弱势地位使男人们意识到要维护伊斯兰教的生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不仅需要男人,而且需要女人。他们开始强调女性作为穆斯林、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与义务,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