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 |
 |
|
 |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页码:3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00409332
·条形码:97878004093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东方文化集成·中华文化编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讲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作者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发展道路。在综合论述城市文化并对地区建筑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若干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经验进行较为自觉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力图探讨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战略,以及新世纪亚洲与国际建筑学发展方向。作者论及乡土建筑、地方建筑、文化建筑、城市更新、城市复兴、城市化、城市特色、文化景观以及建筑科学等诸多方面,并且特别强调要以东方文化理念,进行建筑与城市文化建设,迎接中国城市与建筑科学文化的伟大复兴,呼吁发展全社会的建筑学,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立志为吾土吾民服务。
作者简介 吴良镛(1922.5- ),江苏南京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44年获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工学士,1949年获美国匡溪艺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1946年起赴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1984年筹建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任所长;1995年筹建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任主任。 长期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研究及设计创作,倡导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获1992年度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和亚洲建筑学会金质奖。主持曲
编辑推荐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从作者从前的建筑文化专论中选出12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在改革开放后这30年内形成的,探讨全球化与城市文化,对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道路的主题探索,其中不少文章是为一些重要的专业会议而写,从性质上来说,多属于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迎接中国建筑文化的伟大复兴。另外,为了说明主旨,还间或列有附录以供读者参阅。
目录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代序:“广义建筑学”的哲学思考
第一章 最尖锐的矛盾与最优越的机遇——中国建筑发展寄语
第二章 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域化
附 地域建筑文化内涵与时代批判精神——“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中文版序
第三章 论江南建筑文化
第四章 寻找失去的东方城市设计传统——一幅古地图所展示的中国城市设计艺术
第五章 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整治途径——城市细胞的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探索
附 优雅的生活
第六章 关于曲阜孔子研究院设计
第七章 借名画之余晖,点江山之异彩——济南“鹊华历史文化公园”刍议
第八章 论城市文化
第九章 城市化与城市文化
第十章 从亚洲特色到城市复兴——亚洲建协第12次大会主旨报告
第十一章 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一九九九年国际建协第20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主旨报告
附《北京宪章》
第十二章 中国建筑科学文化的伟大复兴
后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谋不成”
……
序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世纪末”中。所谓“世纪”和“世纪末”,本来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非若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秩序井然,不可更易,而且每岁皆然,决不失信。“世纪”则不同,没有耶稣,何来“世纪”?没有“世纪”,何来“世纪末”?道理极明白易懂。然而一旦创造了出来,它就产生了影响,就有了威力。上一个“世纪末”,19世纪的“世纪末”,在西方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中就出现过许多怪异现象,甚至有了“世纪末病”这样的名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无待辩论与争论。
当前这一个“世纪末”怎样呢?
我看也不例外。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政治方面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令人感到吃惊。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不平静。文化或文明的辩论或争论就很突出。平常时候,人们非不关心文化问题,只是时机似乎没到,争论不算激烈。而今一到世纪之末,人们非常敏感起来,似乎是憬然醒悟,于是东西各国的文人学士讨论文化的兴趣突然浓烈起来,写的文章和开的会议突然多了起来。许多不同的意见,如悬河泄水,滔滔不绝,五光十色,纷然杂陈。这样就形成了所谓“文化热”。
在这一股难以抗御的“文化热”中,我以孤陋寡闻的“野狐”之身,虽无意随喜,却实已被卷入其中。我是一个有话不说辄如骨鲠在喉的人,在许多会议上,在许多文章中,大放厥词,多次谈到我对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联系,以及东方文化在未来的新世纪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等等的看法。颇引起了一些不同的反响。
文摘 第一章 最尖锐的矛盾与最优越的机遇——中国建筑发展寄语
一、最尖锐的矛盾与最优越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时期,无论沿海内地建筑事业都欣欣向荣,规模大,发展速,进步快,可以说我们有着空前的大好机遇,我们在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会出精品,出学术,出人才。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还未充分利用优越的多种条件,并且还面临着前所未有尖锐挑战。由于中国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市场”的兴旺,国际上一些建筑事务所纷纷来中国“抢滩”,甚至作为“新建筑设计试验场”,这一方面是好的机遇,可以更好地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建筑师未能直接主持一些重点工程,一般只作为合作者、配角。中国建筑师如何经营自己的舞台?我想种种现象值得建筑学会这类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加以研究。
生产力的提高、资金的集中、建筑市场规划市场热火朝天的背后,它的不健康的现象或因素(应该说在积极因素下出现的许多负面影响)是什么?对此我们认识、准备得不足,甚至可以说很不足。
现在的危机在于: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比如,1996年国际建协大会上展览的德国柏林扭曲形的摩天大楼),现在在北京及其他少数特大城市真正地开始盖起来了。中国真正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后记 季羡林先生主编《东方文化集成》以弘扬东方文化为主旨,已遴选国内外与这一主题有关著作百本问世,并在继续编纂中。
承编委会北京大学刘垣教授之约,嘱我选辑论文若干编纂集成专集,列为该书之系列,这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我一直认为建筑本来就是属于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应当从专业的圈子里走出来,走向大干世界。所以对这一邀约,我欣然从命。本集从我从前的建筑文化专论中选出12篇文章,为了说明主旨,间或列有附录以供读者参阅。这些文章都是在改革开放后这30年内形成的,探讨全球化与城市文化,对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道路的主题探索。其中不少文章是为一些重要的专业会议而写,事关重大。从性质上来说,多属于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我写作的过程中也严肃认真,正因为如此,我希望引起讨论,得到指教。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出版目的在于迎接中国建筑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复兴是我的期待,从我小学识事起一直在期待,到六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