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丁玲在北大荒 |
 |
|
 |
丁玲在北大荒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09800927/9787509800928
·条形码:97875098009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文汇天下
内容简介 1955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黑头目”的帽子就扣在丁玲头上;1957年,丁玲没讲一句话又被扣上了“右派”帽子,夫妇俩被发配到荒凉寒冷的北大荒,从此一直到1970年转到秦城监狱,开始了12年的无罪流放生涯。12年,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女人,在寒荒地带,是如何熬过来的?
在北大荒,丁玲既感受到纯朴群众的友情关爱,也受尽奚落歧视,特别是在“文革”中,遭受非人待遇。但她奋起“飞蛾扑火”的精神,以钢铁般的意志在冰锋刺骨的环境下熬炼,最终和北大荒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丁玲在北大荒》是丁玲的朋友、原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郑笑枫根据采访陈明等人,并深入北大荒实地访问后写成的一部纪实报告,真实再现了丁玲在北大荒的感人经历。同时附有丁玲、陈明等回顾北大荒生活的文章,是深入流放者内心世界的一个难得文本。
作者简介 郑笑枫,中共党员,1925年生,大别山区湖北英山人。红军烈士子女,祖父在五次反围剿时牺牲,父亲在长征时牺牲,事迹均存英山红军烈士纪念馆。1944年参加新闻工作,先后任《新湖北日报》(鄂东版)、第十战区《阵中日报》、南京《新民报》等报社记者、特派记者;参加大别山诗歌社创作活动,主编并编辑《五月》文艺月刊、《青年文艺》月刊及《青年文艺丛刊》等。1948年在地下党南京市委文委新闻分委领导下,在新闻战线从事地下革命斗争工作;1950年调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同年调入《光明日报》;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夜大学;1957年被划为右派,撤销行政十三级工资级别,按右派二类处理,发配北大荒853农场二分场右派队监督劳动,每月发生活费28元;1978年中央为错划右派改正时,组织复查认为“1957年鸣放期问郑笑枫同志没有右派言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决定取消原整风领导小组的处理结论,恢复政治名誉。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批评定新闻界高级职称时,被评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2002年7月1日离休。著有诗集《雪,落在十二月里》,散文及报告文学集《黑龙江流域纪行》、《熔炉烈火》、《我们到了西北》、《枫》、《风雨丹心》、《陶铸传》及《丁玲在北大荒》等。入选中国新闻年鉴1988年版《中国新闻界名人》及《当代中国名人录》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我的自传
序
题记
严寒的日子,已经降临
附:反右派斗争中的六日
“向左村”
农场来了“大右派”
“我愿意留在北大荒继续锻炼”
纤笔一枝谁与似
在宝泉岭农场
附:三访汤原
附:追叙夜审丁玲
附:记入狱
重返北大荒
归来华发苍颜
永不消逝的活力
最后一篇作品
飞蛾扑火 非死水止
附:我怀念她
附:风雪人间
跋
再版后记
……
序言 《丁玲在北大荒》出版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延安时期与丁玲并肩战斗过的老文艺战士看到这本书,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丁玲在北大荒的情况,一般人所知不详。过去,我怕触及她的伤痛,也没有多问过她,并且一直想当然地认为她是被发配到北大荒的。后来我才得知.是她主动要求去的。笑枫同志撰写的这本书中又告诉我们:1963年,也就是丁玲在北大荒度过五年的艰苦生活之后,作协党组和中宣部的负责人曾想让她回来,并且说可以发调令,但她却表示,愿意继续留在北大荒。丁玲到北大荒,无疑是她一生中的大事。我认为,她的这个决定很不一般,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没有非凡的勇气,是不可能采取这个行动的。而这个勇气则来源于她对党的信念和一贯的文艺思想;革命作家必须与群众相结合。丁玲当时认为,她住在北京的小四合院中,固然可以苟安一时,但被划了“右派”、没有人敢接近自己,这样就会形成与人民群众的隔离,而这是她所不能忍受的。她对自己说:“不必犹豫了。不要留恋这死寂的庭院,到暴风雨中,到人群里面去,到火热的劳动中去。”“沉在人民中去,和人民在一起,总有一天能和人民一样光明磊落地生活。”这就是她当时的想法。
文摘 1955年,“丁陈反党集团黑头目”的帽子,扣在丁玲的头上。1957年,她没讲一句话又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丈夫陈明首当其冲,被发配到北大荒。羁留在北京多福巷的丁玲迫切想飞到寒冷的北大荒去,她说:不要留恋这死寂的庭院。到暴风雨中去……我是人,是一个尊严的人,我怎么能披着一张癞蛤蟆的皮。日夜聒聒地叫。说着不是自己心里的话?
严寒的日子,已经降临
全国解放后,丁玲本来决定留在东北从事写作,她感到解放战争已经胜利,要写的东西太多了。但革命工作需要她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定:来到北京,致力于新中国的文艺领导工作和编辑工作。1950年到1954年期间,她历任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和《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1955年一阵政治上的狂风暴雨突然降临到她的头上。年底,她被无端地打成“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黑头目之一。
“这年年底,哪一天我记不清了。”陈明回忆说:“我接到通知,去听传达中央文件。会议开了三天,谈的都是丁玲的问题。文件列举丁玲的头一个大问题,就是曾经自首变节,这是指被特务秘密逮捕,关押在南京的那一段历史;第二个大问题,列举了全国解放她到北京工作后的四大罪状,我一听,全都不是事实。”
陈明感到迷茫:在前些时侯的一些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丁陈反党集团”的问题。这些会,丁玲参加了,她是知道的。她光明磊落,相信党会澄清事实,从未想到会被无端地给戴上这顶大帽子。她一点也不知道,完全被蒙在鼓里。
陈明感到迷茫:对人的处理,尤其要慎重,这是党历来的传统,也是党的组织原则。现在,他听了三天的传达、讨论、批判,有中央的红头文件,而且是结论性的文件,大会之后,就要向全国传达,这是一个关系到一个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一个共产党员命运的大事,而她本人竟一无所知。组织上既未找她谈过话,更设有让她在“结论”上签字,她的“帽子”就这样被戴上了;她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1955年冬,在北京多福巷16号幽静的小院里,丁玲安静地伏在书桌上,聚精会神地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续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她看到陈明听传达回来,很不在意地问:“会开完了?”
陈明强作欢笑,若无其事地说:“还没有完,要传达、讨论三天。”
开会,听传达,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两人在两个不同部门工作,谁开什么会,谁也不问谁,这已成为习惯了。吃晚饭时,丁玲还兴致勃勃地谈起《在严寒的日子里》的人物构思……
……
后记 《丁玲在北大荒》是1987年丁玲逝世后的第二年,我作为《光明日报》记者,时任报社总编辑杜导正同志亲自出的题目,让我去北大荒采写的。这篇纪实报告,也是针对当时中国文坛上“左右说丁玲”的是是非非,如实地记录了当年丁玲受极左路线的迫害,硬是被人为地戴上右派帽子,发配北大荒劳动,生活二十多年的苦难生活历程用事实表达她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和一颗坦荡的赤子之心,记述了这位早在30年代就蜚声中国文坛的左翼著名作家,身处逆境,蒙受不白之冤,坚贞不屈,沉入生活底层,与人民生活在一起的真实经历,表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
丁玲从人民中间重新赢得了人的尊严和最高无尚的评价,被北大荒人称为“不是共产党员的共产党员”。这篇长篇纪实报告,同年8月在《光明日报》上连续刊载半个月,第二年(1989年)9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当年与丁玲并肩战斗的老作家们,对《丁玲在北大荒》的出版,都表示十万分的欢迎和赞许。
感谢中共党史出版社,在丁玲今年逝世二十二周年之际,决定增订再版《丁玲在北大荒》这本小册子,让广大读者,尤其是今天年轻一代的读者,在风雨严寒的北大荒荒原的足迹上,重温这位杰出的左翼文坛上无畏的战士,走过的每一步艰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