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永远的驿站

2010-08-1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永远的驿站 去商家看看
永远的驿站 去商家看看

 永远的驿站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ISBN:7801864808
·条形码:97878018648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如何在西方与东方、中心与边缘、解构与建设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呢?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失态、失落、失语的尴尬,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于是,祖先的停泊地,便成为走向未来的新起点。“门字里面是条虫,跳出门外便是龙。”有志之士的呐喊与努力遭遇到比西方“船坚炮利”更加坚固厉害的传统保守堡垒,清帝国犹如老牛拉着的一辆破车吱吱呀呀地唱着古老的歌谣,晃晃悠悠地在夕阳的残照里颠簸前行。
  本书作者即醉心于这里的客家文化、侨台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及一些历史名人、事件中,纵横捭阖,上下求索,是对八闽文化的具体感悟与阐述。

  在中国传统地域文化中,八闽大地一直以其山地与海洋相结合的独特文化风貌引人注目。近些年来,本书作者即醉心于这里的客家文化、侨台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及一些历史名人、事件中,纵横捭阖,上下求索,眼前这本文化大散文集,便是作者对八闽文化的具体感悟与阐述了。
  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全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在作者笔下,有了新的理解与阐发,此乃本书之价值,也是吸引读者之所在。
作者简介   曾纪鑫,1963年生,湖北公安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有“实力派作家”之称。现任厦门某文艺杂志执行主编。出版个人专著十余部,主要有《千秋家国梦》、《拨动历史的转盘》、《中原较量》、《没有终点的涅磐》等。
编辑推荐   如何在西方与东方、中心与边缘、解构与建设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呢?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失态、失落、失语的尴尬,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于是,祖先的停泊地,便成为走向未来的新起点。“门字里面是条虫,跳出门外便是龙。”有志之士的呐喊与努力遭遇到比西方“船坚炮利”更加坚固厉害的传统保守堡垒,清帝国犹如老牛拉着的一辆破车吱吱呀呀地唱着古老的歌谣,晃晃悠悠地在夕阳的残照里颠簸前行。
  本书作者即醉心于这里的客家文化、侨台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及一些历史名人、事件中,纵横捭阖,上下求索,是对八闽文化的具体感悟与阐述。
目录
永远的驿站(代序)/1
崇武古城/1
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23
民族英雄郑成功/53
世纪侨魂/79
封闭与开放的土楼/105
……
文摘 书摘
  世界在我眼前渐渐变得丰富完整起来。
  而阅读林语堂的过程,更是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岛建省,作为开发空间最为广阔的经济特区,一股“海南潮”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速波及、蔓延、席卷开来,成千上万的内地人才揣着淘金热的梦想汹涌南下,成为20世纪末的一道独特景观。即将大学毕业的我也经不住诱惑,决定前往“考察”一番。1989年5月,我孤身…人从湖北来到广州,又从广州买了一张前往海南三亚的船票。客轮离开码头,在一望无际的洋而航行。没有同伴,我静静地坐在甲板上,捧着一册书静静地阅读。而这本书,便是林语堂的名著《生活的艺术》。他以一种朋友般的“闲谈”口吻聊哲学,谈思想,讲人生,说旅行,道艺术,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朴实,那么平和,与盛行一时的居高临下的“文革体”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正如他在该书“写作的艺术”一节中所言:“作老与读者的关系小应如庄严之塾师对其生徒,而应如亲熟故交,如是文章始能亲切有味。”于是,字里行间的思想、见解、态度、好恶等,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和风细雨般的氛围,在我心头弥漫开来。
  海轮在浩瀚的洋面航行了大约四十个小时,《生活的艺术》始终与我相伴,白天在甲板阅读,晚上躺在四等舱的卧铺上思考。那两天的天气一如我的心情格外地好,太阳静静地挂在头顶,洋面上只有我乘坐的惟一一条海轮在航行,看不到一块陆地,见不到一艘船只,连海鸥也销声匿迹无所寻觅。周遭除了大海,还是大海;除了蓝色,还是蓝色,大海的蔚蓝与天空的蔚蓝在遥远的天际融为一体。恍惚中,我觉得自己的心境也变得宽广、纯粹而透明,仿佛变成了一颗晶莹的蓝色琥珀。生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似有所悟,但一时间又说不出什么具体的道道来。总之,艺术化的生活在我心中从此凝为一道永恒的风景与要求。
  因了这一缘分,林语堂成为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此后,我又陆续购买并阅读了他的《中国人》(即《吾国吾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京华烟云》、《辉煌的北京》、《信仰之旅》、《中国传奇》、《赖柏英》、《奇岛》等主要作品。
  这些年,我与林语堂是越来越近了。这种“近”,除了心灵的近,还有空间的近。我从武汉调到厦门,他的故乡平和坂仔及祖籍漳州五里沙就在近邻。而他与厦门也结下了不解之缘,鼓浪屿教会学校是他迈向广阔人生的第一步,厦门大学是他施展抱负为家乡教育事业报效的阵地。1926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