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特色类别 > 杂志 >

国际博物馆(2008年第4期)

2010-08-1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国际博物馆(2008年第4期) 去商家看看
国际博物馆(2008年第4期) 去商家看看

 国际博物馆(2008年第4期)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页码:13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16742753
·条形码:9771674275087
·ISSN:167427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国际博物馆(2008年第4期) 》内容简介:“水下文化遗产”是指部分或全部、间断或连续地存在于水下至少100年,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学特征的所有人类遗存(据《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
数百年来,各种形状、大小的船只航行于我们的海洋与江河,它们承载着货物,承载着怀有贸易及征服梦想的人们。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这类过去的碎片几乎都有发现。它们沉没于淡水或海水之下。有些水下考古遗址闻名遐迩,如牙买加的皇家港口与法罗斯岛上亚历山大大帝的灯塔废墟(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然而,存世数量最多的是300万只遇难沉船,其中有些船只可能装有颇具价值的物品。很遗憾,对这类水下遗址的发掘演变成了寻宝行为。其实沉没在沙中或泥地里的遗迹会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即人类多样性的历史。随着现代潜水技术的发展,接触水下王国、沉船残骸及其考古沉积物已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它们所面临的风险也变得更大。由于各国都较关注陆上文化遗产的保护(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而作为遗产的一部分,水下遗产则未引起重视,在立法上形成缺位。
编辑推荐 《国际博物馆(2008年第4期) 》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
目录
水下文化遗产
编者的话

勘探与保护
水下文化遗址:开启历史之密藏 戴维·纳特利
商业勘探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塔蒂阿娜·维莱加斯·扎莫拉
就地保护:“优先选择” 马丁·曼德斯
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特点及新方法 让-伯纳德·梅梅特

为何要出台国际公约?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优势与挑战 乌吕克·科施恰尔
《2001年公约》:水下文化遗产为何受益?如何受益? 蒂斯·马尔拉维尔德
保卫巴西水下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与公共考古学 希尔松·兰贝利

新前沿,新概念
水下考古径 弗朗西斯科·J.S.阿尔维斯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克罗地亚案例研究 贾森·梅西奇
玛雅天然井的水下考古探测 路易斯·阿尔韦托·马托斯·洛佩斯

中国的声音
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未来 魏峻
中国水下考古“六大发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古代外销瓷 栗建安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的发现 孙键
中国博物馆资讯
下期主题预告·稿约
……
文摘 马丁·曼德斯(Martin Manders)教授从事水下考古研究,是考古发掘与沉船文物保护专家。目前任职于荷兰国家考古学、文化景观与建筑遗产中心。同时,他是该国水下文化遗产管理部的项目主管,曾在欧洲共同体的框架计划内履行了同样的职能。他有关就地保护问题的著述甚丰。
近年来,对考古遗址的就地(in situ,即遗迹被发现时的所在地)保护,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水下考古遗址也同样如此。然而,就地保护会对我们水下文化资源的可见性构成威胁,其丰富性越发不为大众所见。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否有这种可能性,既对水下文化遗产做到就地保护,又仍能使之与公众对话?博物馆于此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本文意在阐述实施就地保护的缘由,以及就地保护对传统博物馆的潜在影响。针对如何使得水下文化资源与普通大众对话,本文提出若干建议,并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这一主题的探讨。
就地保护的理念
对文化遗址的就地保护已成为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注意到:它仅是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的一个部分,而非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唯一正确的前进道路。发掘水下文化资源和异地(ex situ)保护也是可选项,然而它们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以及一份详尽的执行方案来支撑。“水下考古学良好实践指南”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的附则。
那么,为何我们不立即对所有新发现的古遗迹进行发掘呢?为何我们要部署就地保护?这缘于实际与理论两方面的考虑。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