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外科与产科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宠物外科与产科 |
 |
|
 |
宠物外科与产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32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802336308
·条形码:97878023363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农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农业部兽医局推荐精品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编写而成的。
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面向,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理论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扩展知识面和增加信息量;实践内容以基本技能为主,又有综合实践项目。所有内容均最大限度地保证其科学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并力求反映当代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
外科与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临床兽医学的重要的临床专业课。它的范围应该包括外科与产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方法。并能用手术和非手术的方法及时处理外科与产科疾病,这就要求在意外情况下能够运用基本知识来解决突如其来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学习外产科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来运用理论知识,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宠物日常疾病防治服务。
目录 第一章 损伤
第一节 开放性损伤——创伤
一、开放性损伤(创伤)的概念
二、创伤的组成
三、创伤的特征性症状
四、创伤的分类及临床特征
五、创伤的检查方法
六、创伤的治疗
七、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二节 软组织的非开放性损伤
一、挫伤
二、血肿
三、淋巴外渗
四、断裂
第三节 物理化学损伤
一、温热性热伤
二、化学性热伤
三、电击
四、中暑
五、晕动病
第四节 损伤并发症
一、休克
二、溃疡
三、窦道和瘘
四、坏死与坏疽
第二章 外科感染
第一节 概述
一、外科感染的概念
二、外科感染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
三、外科感染的病程演变
四、外科感染诊断与防治
第二节 外科局部感染
一、毛囊炎
二、疖
三、痈
四、脓肿
五、蜂窝织炎
六、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第三节 厌气性和腐败性感染
一、厌气性感染
二、腐败性感染
第四节 全身化脓性感染
第三章 肿瘤
第一节 概述
一、肿瘤的概念
二、肿瘤分类和命名
三、肿瘤的病因
四、肿瘤的症状
五、肿瘤的诊断
六、肿瘤的治疗
第二节 犬猫常见的肿瘤
一、皮肤的肿瘤
二、结缔组织的肿瘤
三、骨的肿瘤
四、血管瘤和血管肉瘤
五、免疫器官的肿瘤
六、脑肿瘤
七、消化器官的肿瘤
八、泌尿生殖器官的肿瘤
第四章 风湿病
第五章 眼病
第一节 眼的解剖生理
一、眼球壁
二、眼球内容物
三、眼附属器的解剖生理
四、眼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五、眼的感光作用
第二节 眼的检查法
一、常规检查
二、特殊检查
第三节 眼科用药和治疗技术
一、眼科用药
二、治疗技术
第四节 眼睑疾病
一、麦粒肿
二、眼睑内翻
三、眼睑外翻
四、眼睑炎
五、霰粒肿
第五节 结膜和角膜疾病
一、结膜炎
二、角膜炎
三、瞬膜腺突出
四、吸吮线虫病
五、鼻泪管阻塞
第六节 眼底疾病
一、视网膜炎
二、猫牛磺酸缺乏性视网膜变性
三、视神经炎
第七节 晶状体和眼房疾病
一、白内障
二、黑内障
三、晶状体脱位
四、青光眼
第八节 眼球疾病
一、眼球脱出
二、眼球摘除术
第六章 头部疾病
第一节 耳部疾病
一、耳的撕裂创
二、外耳炎
三、中耳炎
四、聋症
第二节 咽喉部疾病
一、咽麻痹
二、咽后脓肿
三、扁桃体炎
第三节 齿的疾病
一、兽医齿科概述
二、齿的病理学和微生物学
三、齿石
四、龋齿
五、齿龈炎
六、牙周炎
七、齿槽脓肿
第四节 其他疾病
一、鼻出血
二、颌关节炎
三、嗜酸细胞性肌炎
四、舌下囊肿
五、唇裂和腭裂
第七章 颈、胸、腹部疾病
第一节 颈部疾病
一、腮腺炎
二、食道扩张
三、食道狭窄
四、食道梗阻
五、食道损伤
六、气管异物
第二节 胸部疾病
一、肋骨骨折
二、胸壁透创及其并发症
三、胸腔积水
第三节 腹部疾病
一、腹壁透创
二、胃扭转
三、肠套叠
四、肠绞窄
五、肠梗阻
第八章 疝
第一节 疝的概述
……
第九章 直肠与肛门疾病
第十章 泌尿生殖器官疾病
第十一章 运动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 皮肤疾病
第十五章 产科疾病
第十六章 外实实践实训
……
序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又是畜牧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连续20年以年均9.9%的速度增长,产值增长近5倍。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畜牧业取得持续快速增长,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畜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我国肉、蛋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9.3%和44.5%,居世界第一位,奶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6%,居世界第五位。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59.2千克、22千克和21.9千克。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7%,其带动的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兽药等相关产业产值超过8 000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政府重视畜牧业发展、畜产品消费需求空间巨大和畜牧行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不断提高等有利条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但是,我国畜牧业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一是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蛋白饲料短缺;二是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落后;三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严重;四是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利用不合理;五是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六是环境与生态恶化对畜牧业发展的压力继续增加。
我国畜牧业发展要想改变以上不利条件,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这不仅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畜牧科教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断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不断提供强大的畜牧兽医理论与科技支撑,而且还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新理论与新技术并不断将其推广应用的专业人才。
文摘 第二章 外科感染
第一节 概述
一、外科感染的概念
外科感染是动物有机体与侵人体内的致病微生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它是有机体对致病微生物的侵入、生长和繁殖造成损害的一种反应性病理过程,也是有机体与致病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斗争的结果。
外科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侵人体内的病原菌根据其致病力的强弱、侵人门户以及有机体局部和全身的状态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病原菌感染的途径有:外源性感染——致病菌通过皮肤或黏膜面的伤口侵入有机体某部,随循环带至其他组织或器官内的感染过程;隐性感染——是侵入有机体内的致病菌当时未被消灭而隐藏存活于某部(腹膜粘连部位、形成瘢痕的溃疡病灶和脓肿内、组织坏死部位、作结扎和缝合的缝合线上、形成包囊的异物等),当有机体全身和局部的防卫能力降低时则发生此种感染。
如外科感染是由一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单一感染;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为混合感染。在原发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经过若干时间又并发其他病原菌的感染,则称为继发性感染;被原发性病原菌反复感染时则称再感染。
外科感染与其他感染的不同点是:绝大部分的外科感染是由外伤所引起;外科感染一般均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常为混合感染;损伤的组织或器官常发生化脓和坏死过程,治疗后局部常形成瘢痕组织。
外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好气菌、厌氧菌和兼气菌。但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多为好气菌。它们常存在于动物的皮肤和黏膜表面,也存在于犬、猫舍、用具和其他物体上。这些细菌有的是在碱性环境中易于生长、繁殖,如大肠杆菌(pH 7.0~7.6以上);另外也有些细菌是喜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如化脓性链球菌(pH 6.0)。
外科感染时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