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独白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文心独白 |
 |
|
 |
文心独白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807133309
·条形码:97878071333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有人说一切艺术都倾向音乐,参照自己长期实践的经验我认为言之有理。造型艺术的形式、音乐的韵律、戏曲、舞蹈、诗歌……无不依靠对比、均衡,虚实、空灵等等抽象因素,而所谓音乐的,等于抽象的。抽象,或被认为近乎空灵,其实是艺术不可或缺的潜在载体。 “有意味的形式”,这“意味”是什么呢,是情意,是诗意,是一种难以语言表达的感受。如果没有这“意味”,那么形式美失去了灵魂,空洞了,虽美,却乏味。我对“一切艺术都倾向音乐”的说法不认同了,而感到一切艺术都倾向于诗,诗比音乐深一层内涵,她比形形式式偏官感的抽象美感更富思想深度,拨人心弦。众技皆求归于艺,诗就在艺之堂奥。 我自己作画,一向探索形式之美,但同时竭力追求意境,这是诗与画的邂逅吧,自己并未分析。只是,有画意时作画,而有时,似有灵犀,怀孕了,却并非形式感,是一种难以描画的异种,近乎诗了,我以文字表达这类情思,不知不觉,日积月累,写出了一百几十万字的随笔或散文。常有友人说我这个“名”画家的画他并不完全了了,而对我的文却十二分欣赏,认为胜于我的绘画。 或文或画,一母所生,良知良心一色,见仁见智,当由读者感受。文字的流传比绘画方便快捷,其读者群的扩大,很可能超过绘画,作为双胞胎的母亲,希望生下一双郎才女貌的完美后裔。 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在出版我的大型绘画全集,今山东画报出版社又开始出版我的文字全集,男婚女嫁,母亲该心安了。
作者简介 吴冠中先生,当代中国著名画家。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1947~1950年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回国后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工作,并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理论与创作。曾在美、英、日、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荣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位。
走遍天涯,搜尽奇峰;因自幼喜爱文学,作画之余,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亦自笔底流露而出。
英国文学评论家迈克·苏立文教授说:单凭发表的文字就足以让他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样强烈、简练与坦诚的表达方式,可与他所崇拜的梵高媲美。
编辑推荐 有人说一切艺术都倾向音乐,参照自己长期实践的经验我认为言之有理。造型艺术的形式、音乐的韵律、戏曲、舞蹈、诗歌……无不依靠对比、均衡,虚实、空灵等等抽象因素,而所谓音乐的,等于抽象的。抽象,或被认为近乎空灵,其实是艺术不可或缺的潜在载体。 “有意味的形式”,这“意味”是什么呢,是情意,是诗意,是一种难以语言表达的感受。如果没有这“意味”,那么形式美失去了灵魂,空洞了,虽美,却乏味。我对“一切艺术都倾向音乐”的说法不认同了,而感到一切艺术都倾向于诗,诗比音乐深一层内涵,她比形形式式偏官感的抽象美感更富思想深度,拨人心弦。众技皆求归于艺,诗就在艺之堂奥。 我自己作画,一向探索形式之美,但同时竭力追求意境,这是诗与画的邂逅吧,自己并未分析。只是,有画意时作画,而有时,似有灵犀,怀孕了,却并非形式感,是一种难以描画的异种,近乎诗了,我以文字表达这类情思,不知不觉,日积月累,写出了一百几十万字的随笔或散文。常有友人说我这个“名”画家的画他并不完全了了,而对我的文却十二分欣赏,认为胜于我的绘画。 或文或画,一母所生,良知良心一色,见仁见智,当由读者感受。文字的流传比绘画方便快捷,其读者群的扩大,很可能超过绘画,作为双胞胎的母亲,希望生下一双郎才女貌的完美后裔。 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在出版我的大型绘画全集,今山东画报出版社又开始出版我的文字全集,男婚女嫁,母亲该心安了。
目录 心灵独白
忆母校科班
出了象牙之塔
——关于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
回忆和掌故
绍兴闲话
……
文摘 书摘
夏末秋初,树叶的颜色开始递变,黛绿问疏黄,残红隐现。地面撒落着细长的柳叶、阔大的桐叶、像桂花似的不知名的黄色碎点……统统织入树枝的网状投影里。一年一度春秋,老人们依然在攀登他们的人生之路,虽然明知体质一年不如一年了,谁也违抗不了自然规律。其实,景物也一样,今天的春花秋叶已不是去年的她们。十年树木,这个公园的开辟不足十年,已森森然;百年树人,婴儿与老人间似乎遥远,但今天相遇在小小的公园里,展现了人生的短促。人们眼前只见到老人的病痛,看不到他们已为人类社会付出的艰辛。人老了,人老得如此快,极少人能躲过老年的病痛与孤独,确乎,人生最苦是晚年。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释迦牟尼看到了生、老、病、死,因之他出家成佛去,为了永生吧!确乎,躯体必将消灭,但却有永不消灭的思想,思想即佛,佛即思想,思想者立地成佛。
从释迦牟尼想到他的成佛之处菩提树下。我先没有见过菩提树,五十余年前经过锡兰(今斯里兰卡)科伦坡,像印度一般的民俗风貌,小贩卖点心有用菩提树叶包托的,我触景记下了感受:南国、古国、佛国,邋遢与乌黑。
今日人间穷个不得了,科伦坡犹如吉布提(非洲一港口),无端向人讨来一片菩提叶。
光阴似箭,今日自己也老了,被无情的岁月推入了老年的行列,无奈激情不肯老,适应不了老年生活规律,打牌、下棋、养鸟、种花都不能吸引我,到这公园来漫步是等待成佛的惟一通道了,我在此寻找菩提树,没有。有,发现棵棵都是菩提树,菩提树的根原来伸展在各人的心脏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