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企管 >

企业战略网络的构建与治理

2010-08-0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企业战略网络的构建与治理 去商家看看
企业战略网络的构建与治理 去商家看看

 企业战略网络的构建与治理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1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5879510
·条形码:97875058795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企业战略网络的构建与治理》吸收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战略网络理论、社会经济学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博弈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动态能力观为融合这砦理论的研究主线,对以下两个父键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伞面研究:(1)从动态能力的观点出发,探寻企业遵循动态能力观点,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围绕自身发展构建战略网络,如何基于企业动态能力及战略网络动态能力的更新获取竞争优势。(2)揭示企业战略网络合作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的找出战略网络治理中的关键机制,实现战略网络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戚桂清,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师从杨锡怀教授从事战略管理方向的教学及科研工作,2008年9月获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在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领域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作为主要成员和负责人参加并主持多项科研课题。
肖茁,鲁迅美术学院教师,199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装潢系装潢设计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鲁迅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平面)专业文学硕士学位。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发表多篇设计及管理方面论文,现主要从事包装设计方向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杨锡怀,东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原东北工学院管理工程系本科毕业,1989年公派留学英国University of Ulsterat Jordanstown,予1992年毕业获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战略领导学、国际企业管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多项企业咨询课题。著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第一、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004年)。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企业战略网络产生的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逻辑框架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战略网络及动态能力理论文献综述
2.1 组织间关系和网络问题的回顾
2.1.1 互动、关系和网络
2.1.2 组织间关系和网络分析的层次
2.2 战略网络理论文献综述
2.2.1 国外战略网络研究综述
2.2.2 国内战略网络研究综述
2.3 战略网络的构建与治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联盟的构建研究
2.3.2 网络层次的构建与治理研究
2.3.3 网络的绩效研究
2.3.4 网络的演化研究
2.4 动态能力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综述
2.4.1 动态能力的定义和内涵
2.4.2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2.5 对当前战略网络研究的评价

第3章 战略网络的基本内容
3.1 战略网络的定义
3.1.1 按照所研究的理论视角定义
3.1.2 按照所研究的网络层次定义
3.1.3 本书战略网络的内涵界定
3.2 战略网络的层次性分析
3.3 战略网络系统的构成要素
3.3.1 网络目标
3.3.2 网络定位
3.3.3 网络战略
3.3.4 网络节点
3.3.5 网络联结
3.3.6 网络机制
3.3.7 网络平台
3.4 战略网络的类型
3.4.1 开放型网络
3.4.2 封闭型网络
3.4.3 r渗透型网络
3.5 战略网络系统的功能分析
3.5.1 战略合作
3.5.2 网络通道
3.5.3 优势互补
3.5.4 网络沟通
3.5.5 网络自组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略网络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交易成本经济学
4.2 资源依赖理论
4.3 战略选择理论
4.4 组织学习理论
4.5 利益相关者理论
4.6 制度理论
4.7 上述理论解释的述评

第5章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构建过程
5.1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竞争优势来源
5.1.1 战略网络内在性竞争优势
5.1.2 战略网络动态性竞争优势
5.1.3 整合两种竞争优势的动态机制
5.2 构建战略网络的动态能力
5.2.1 战略网络动态能力的特殊属性
5.2.2 企业网络能力
5.3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构建原则
5.3.1 网络关系的多样性原则
5.3.2 市场关系、层级关系和网络关系间匹配性原则
5.3.3 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平衡性原则
5.3.4 弱联系和强联系的均衡性原则
5.3.5 本土网络和国际网络的互补性原则
5.3.6 网络治理的开放性原则
5.4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管理框架
5.4.1 内外部环境扫描
5.4.2 战略网络目标的选择
5.4.3 战略网络定位
5.4.4 战略网络战略
5.4.5 战略关系配置
5.4.6 战略网络平台
5.4.7 战略网络绩效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略网络中合作伙伴的选择
6.1 传统的合作伙伴选择
6.2 伙伴选择方法的转变动因
6.3 战略网络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
6.3.1 互补性
6.3.2 兼容性
6.3.3 相互信任
6.3.4 双赢理念
6.3.5 相互依赖
6.4 战略网络合作伙伴的选择机制
6.4.1 问题的描述
6.4.2 静态评价阶段条件
6.4.3 动态评价阶段条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略网络合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
7.1 战略网络中双边合作的产生机理
7.1.1 标准囚徒困境模型
7.1.2 修正囚徒困境模型
7.1.3 厨师困境模型
7.1.4 战略网络中二元合作产生条件
7.2 信任对战略网络中合作行为产生的影响机制
7.2.1 信任与合作形成的关系
7.2.2 企业个体行为的自我约束
7.2.3 信任的可靠性保证
7.3 战略网络群体合作的形成机理
7.3.1 双边合作在群体中的演进
7.3.2 战略网络群体合作的困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战略网络治理问题
8.1 战略网络治理的特点
8.1.1 独立性与整体性的整合
8.1.2 竞争与合作的平衡
8.2 战略网络治理的实质——关系性交易引致的嵌入结构
8.2.1 战略网络中的关系性交易
8.2.2 战略网络关系性交易引致的嵌入结构
8.3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战略网络治理机制
8.3.1 战略网络的动力机制
8.3.2 战略网络的学习机制
8.3.3 战略网络的匹配机制
8.3.4 战略网络的信任机制
8.3.5 战略网络的示范机制
8.3.6 战略网络的激励机制
8.4 规范对战略网络治理的引导
8.4.1 规范的定义及作用
8.4.2 战略网络中规范的形成机制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东软集团战略网络构建与治理实践
9.1 东软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9.1.1 东软集团简介
9.1.2 东软集团发展历程
9.1.3 东软股东结构和主要业务
9.2 软件产业分析
9.3 东软的战略网络构建
9.3.1 东软的战略网络结构
9.3.2 东软的战略网络目标
9.3.3 东软的战略网络定位
9.3.4 东软的网络能力
9.3.5 东软的网络战略
9.3.6 东软的战略网络平台
9.4 东软的战略网络治理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2章 战略网络及动态能力理论文献综述
2.1组织间关系和网络问题的回顾
为了准确理解和界定战略网络的概念,有必要对网络范式兴起的背景以及不同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下的网络内涵进行分析研究。
网络的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甚至更早。长期以来,组织间关系或网络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市场和科层两种理性组织方式的例外。直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展开对“关系”(relationship)属性及其功能和本质的探讨,并试图将其列为市场和科层之间或之外的一种组织形式。互动、关系和网络在学术界引起关注,并日益被企业界所接受。
然而,目前关于组织间关系和网络的研究文献还很分散,缺乏一个广泛认同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框架。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借鉴Ritter T.和Gemunden H.G.(2003)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相关文献的回顾,寻求一个全面解析网络研究维度差异的平台,为形成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网络理论提供支持。
2.1.1 互动、关系和网络
关系的形成是从两个组织之间的互动开始的。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经常性的互动导致了组织间关系的建立(在美国文献中也被称为联盟)。这些稳定的关系就有以下特点:
(1)长期性。
在一个关系中,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具有长期性。单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换被认为是有助于形成关系发展所需的惯例、制度和适应性。
后记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超竞争环境下企业间合作与竞争问题的追踪,使我最终将研究的视角定格到了企业战略网络一这一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在对战略网络构建与治理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我完成了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
然而答辩之后才发现,关于企业战略网络问题的相关解答,还有许多未能尽书之处。基于此,本人与肖茁、杨锡怀教授共同在前期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将战略网络构建与治理的相关问题重新梳理,出版此书。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衷心地感谢所有鼓励、支持、理解和帮助我的师长、同事、同学、亲人和朋友!
首先诚挚地感谢我的导师和合作者杨锡怀教授。恩师平和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知识储备、严密的逻辑思维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终生受益。五年多来,恩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我悉心的关怀和全力的支持。无论是对我研究方向的选择,还是对我学术论文选题的确定,从论文初稿到最后定稿,每一环节无不凝结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在此,向恩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爱人和合作者肖茁先生。是他支持和鼓励我继续研究,出版本书。从书名的确定,到各章节内容的删减、修订、新内容的填充,字里行间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和努力,感谢他的真心付出和无私奉献。
衷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尹朝万教授、辽宁大学的高闯教授、东北大学的李凯教授、郭亚军教授、马钦海教授、杜晓君教授,他们对我的博士论文和答辩提出了各种宝贵意见,他们对于战略网络问题的相关思想。为本书的完稿奠定了基础。
衷心感谢我的硕士阶段的导师——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康锦江教授,虽然他已经退休在家,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好像依然还在他的指导之下。他就像一个慈父,在我学习、工作、生活中学术上碰到难题时,我总是会想到他,而他总是会耐心认真地以他博学的知识为我解答。从鼓励我读博,到为我推荐导师,再到我论文的一步步进展,无不凝聚着他的关心与期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