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电子与通信 >

数字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

2010-08-0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数字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 去商家看看
数字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 去商家看看

 数字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121073994/9787121073991
·条形码:97871210739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数字电视工程丛书

内容简介 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数字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结合国内外数字电视的发展和我国数字电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论述了数字电视系统测量的相关技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测量方法,并介绍了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数字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分为5篇,包括数字视音频测量基础、数字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测量、数字卫星电视广播系统测量、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测量以及手机电视系统测量。
目录
第1篇 数字视音频测量基础
第1章 标准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测量
1.1 标准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格式检验
1.1.1 525/60、625/50扫描标准的4.2.2 编码参数
1.1.2 数字视频分量格式检验
1.2 串行数字视频系统测试
1.2.1 串行数字信号的传输和数据复用
1.2.2 串行数字信号的接口特性参数测量
1.2.3 反射损耗测量
1.2.4 误码及增强测试
1.2.5 抖动概念及测量
参考文献
第2章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测量
2.1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格式检验
2.1.1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参数标准
2.1.2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格式
2.1.3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格式检验与内容监测
2.2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测量
2.2.1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接口
2.2.2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串行接口特性参数测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
3.1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3.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般要求
3.1.2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3.2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客观测量
3.2.1 数字图像质量客观测量方法
3.2.2 图像质量的测量和分析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AES,EBU数字音频
4.1 数字音频基本概念
4.2 AES/EBU标准
412.1.AES,EBLI格式结构
4.2.2.AES/EBU信号的电气特性及互连
4.3 SD/t{D中的嵌入音频
第5章 数字音频测量方法和测试设备
5.1 音频信号的电平和测量
5.1.1 平衡信号与不平衡信号
5.1.2 音频信号电平
5.1.3 音频电平的监视-.
5.2 数字音频眼图测量
5.2.1 AES/EBU数字信号比特流的模拟波形(眼图)
5.2.2 AES/EBU数字音频信号格式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篇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
第6章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常用测试仪器
6.1 频谱分析仪
6.1.1 频谱分析仪的分类
6.1.2 频谱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6.1 -3频谱分析仪的使用
6.2 光时域反射计
6.2.1 概述
6.2.2 光时域反射计(0TDR)的原理
6.2.3 光时域反射计(0TDR)的使用范围
6.2.4 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使用
第7章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传输指标及其测量
7.1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的主要传输技术指标
7.1.1 数字频道输出电平
7.1.2 系统输出口频道间电平差
7.1.3 调制误差率(MER)
7.1.4 系统噪声余量
7.1.5 误码率(BER)
7.1.6 载波抑制
7.1.7 正交误差:
7.1.8 射频载波相位噪声
7.2 系统传输指标测量方法
7.2.1 主要测量仪器和测量框图
7.2.2 系统输出口电平的测量
7.2.3 系统输出口电平差的测量
7.2.4 调制误差率的测量
7.2.5 噪声余量的测量
7.2.6 误码率的测量
7.2.7 信号质量余量测试
第8章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主要设备测量
8.1 QAM调制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测量
8.1.1 QAM调制器的功能性参数、接口要求及测量
8.1.2 QAM调制器输出信号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测量
8.2 机顶盒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测量
8.2.1 机顶盒基本参数要求
8.2.2 机顶盒射频参数指标要求及测量
8.2 -3机顶盒的视频输出指标及测量
8.2.4 机顶盒的音频输出指标及测量
8.2.5 机顶盒的物理接口及其他指标
8.3 复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测量
8.3.1 复用器标准一致性测试
8.3.2 复用器码流监测
8.3.3复用器物理接口特性
第9章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技术指标测量
9.1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概述
9.1.1 有线电视传输媒介.
9.1.2 电视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方式
9.1.3 混合光纤同轴网.
9.1.4 光系统总体规划
9.1.5 有线广播电视光纤网络拓扑结构
9.2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技术指标及测量
9.2.1 光纤测量概述.
9.2.2 光传输链路损耗的测量
9.2.3 光纤色散的测量
9.2.4 光功率的测量
9.2.5 光调制度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数字卫星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
第10章 卫星电视广播传输原理概述
10.1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组成
10.2 卫星电视传输技术原理
第11章 卫星电视的监测
11.1 对卫星电视监测系统的要求
11.2 卫星电视监测参数及监测方法
第12章 卫星电视的测量
12.1 卫星电视系统的技术要求
12.1.1 卫星电视上行系统的技术要求
12.1.2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技术要求
12.1 天线系统测试参数定义和技术指标
12.2 卫星电视系统的测量方法
12.2.1 上行系统射频指标测量
12.2.2 系统测量的主要项目及方法
12.2 -3地球站室外单元(下变频器)的主要测量项目及方法
12.2.4 地球站室内单元(IRD)的主要测量项目及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数字地面广播电视系统测量
第13章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设备测量
13.1 载频的测量
13.2 占用带宽、IFFT取样频率和符号宽度的测量
13.3 信号和噪声的功率测量
13.4 相位噪声的测量
13.5 RF频谱模板符合性的测量
13.6 肩电平衰减的测量
13.7 杂散发射和无用发射测量·
13.8 误比特率(BER)和载噪比(C,Ⅳ)的测量
13.8.1 误比特率(BER)的测量
13.8.2 不同发射机输出功率时BER与cl/Ⅳ的测量
13.8 13不同高斯噪声功率时BER与Cl/Ⅳ关系的测量
13.8.4 C/Ⅳ门限的测量
13.8.5 接收机最小/最大接收信号电平
13.8.6 等效噪声损伤(END)和等效噪声dⅣ的测量
13.9 调制误差比(MER)、调制目标误差(STE)和延迟时间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手机电视系统测量
第14章 手机电视系统构成与传输原理概述
14.1 手机电视技术概述
14.2 手机电视系统结构与传输原理
14.2.1 DVB-H
14.2.2 Media-FLO
14.2.3 T-DMB
第15章 手机电视传输系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与数据分析
15.1 手机电视传输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15.2 手机电视传输系统指标测量方法
15.2.1 接收失败判据
15.2.2 信道模型
15.2.3 测量步骤
15.3 手机电视系统测量指标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 PSI(节目信息表)结构描述
附录B 缩略语
……
序言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是继模拟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电视,数字电视是包含高清晰度电视在内的数字视频广播系统,包括节目制作和管理,内容分发和服务,数据传送或传输,用户接收和显示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是电视事业和产业的一场划时代革命。
数字电视基于现代先进信息压缩和传输理论,利用高速发展的VLSI技术,能够以高效、可靠的技术方案和较低的实现成本,通过卫星、无线和有线信道传送大量的几近演播室质量的数字电视节目,包括高清晰度的图像和高保真的环绕声或立体声音频,以及增值服务数据;数字电视技术还催生了多种新媒体传送形式,如基于IP协议的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使宽带活动视频业务融入互联网,实质性地推动着广播、电信和互联网业务的不断融合和相互促进。数字电视广播及其延伸应用已成为未来10年全世界信息产业和媒体服务业的巨大增长点,也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领域之一。
继美国ATSC(1995)、欧洲DVB(1996)和日本ISDB(1999)等系列标准之后,我国是世界上第四个制定完整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标准的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八五”科技攻关,到90年代中期的“九五”重大科技产业专项,再到本世纪初的“十五”国家数字电视研发及产业化专项,我国的数字电视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已经经历了整整3个五年计划。2006年,期待已久的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等相关标准相继发布了,这意味着我国数字电视广播开始全面进入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商业化时代。
作为一个国家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本人有幸参加并历经了这3个五年计划、长达十余年的数字电视研发工作,对我国数字电视科技及产业化取得的每一步进展,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心里一直在想,在此数字电视技术全面推广的时刻,除了身体力行参与相关自主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外,还应该做点别的什么?
数字电视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运转过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甚至包括最终的用户,都需要一定的数字电视知识或对数字电视有一定的了解。“数字电视工程从书”的想法早在1994年我国决定开发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系统时就已经萌生,当年HDTV总体组凭借数字电视的前辈——中国电视电声研究所乐陶总工和北京大学徐孟侠教授等翻译的美国数字电视大联盟的。ATSC标准草案等文件,学习和掌握了数字电视的基本技术,自主研制成功了第一代HDTV功能样机系统。之后,随着数字电视研发及产业化工作的深入,国家组织更多的研发力量开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数字电视接收机及中间件标准,AVS标准,机卡分离条件接收标准等,使我国在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都逐步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创新性成果和各种技术报告、学术论文。但是,这些成果太专业化了,不易为社会公众和技术人员所了解和理解。
文摘 1.同轴电缆接口特性
同轴电缆接口特性包括了线路驱动器特性、传输线和连接器特性及线路接收器的特性。线路驱动器特性如表2-5所示,ITU.RBT.1120规定了线路驱动器的特性参数,要求线路驱动器为不平衡输出,输出阻抗频率范围内,反射损耗应大于等于15dB,频率范围内,反射损耗应大于等于10 dB;在信号的半幅度点测量直流电平偏移应为上升下降时间小于270 ps。
2)线路接收器特性 线路接收器具有不平衡输入,其特性参数规定了工作在极限条件下的线路接收器能够正确接收数据的条件,如表2.6所示。参数表中未规定输入抖动容限,对于实际的接收设备可以通过增强测试测出相应的容限值。
插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