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0-08-0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去商家看看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去商家看看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62238642/9787562238645
·条形码:97875622386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华大博雅学术文库·心理学文丛

内容简介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书,从多侧面论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健康教育要领;回答实现自己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需求时的心理诉求;研究防止陷于罪错泥坑的心理误区。通过调查发现具有普遍性的一些心理障碍并用心理咨询和治疗加以排除。全书学理阐释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在议论说理中洋溢着对青少年的深切关爱。
作者简介 陈丽梅,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江西樟树市大桥乡人,1934年5月生,195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长期从事高校“普通心理学”、“公共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及心理咨询工作。参加编著《心理学》,与人合著《家长学》、《人格心理学》,发表论文20余篇。曾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妇幼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湖北省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编辑推荐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选编的20几篇文章,多数为作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高校从事心理学教学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及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学术成果,现结集于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就是作者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多方面探索实践、多年积累的成果,但愿它能为今天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目录
自序
兴趣与成才
谈青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谈女大学生自信力的培养
谈中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
中学12岁~15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研究
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性格测查与心理保健
师范大学新生性格特点的调查分析
青少年的性教育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
谈女青年的性心理保健
大学生恋爱行为偏差
犯罪女青年性格特点研究
女青少年两性关系罪错的初步分析及预防
青少年的不良习惯与犯罪
当前武汉市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上)——语言与智力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中)——情感与意志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下)——个性与品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教育
青年的交往及其辅导
青年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辅导
青年异常行为与心理调适
论人格障碍
论人格矫正
注意“转学”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廉政建设与干部子女教育
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一本新书——日本畅销书《钝感力》读后感
附录
一、不可忽视你的非智力因素
二、访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保健所
三、冠军和心理学教师
四、关于赤颜恐怖症的心理咨询通信
五、她重新燃起生命之火
六、陈丽梅的心理测查大受欢迎
七、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必修课
……
序言 本书选编的20几篇文章,多数为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高校从事心理学教学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及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学术成果,现结集于此。
这些文章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对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概括论述,主要选自本人编撰的两部心理学教材,属于心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围绕青年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主要需求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论说;三是有关防止青少年滑落犯罪泥坑的实证研究;四是就心理咨询活动中所发现的某些突出问题的解说。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书就是作者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多方面探索实践、多年积累的成果,但愿它能为今天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957年我在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后,即赴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1978年至1980年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进修,1984年底调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除讲授公共心理学之外,还承担了新开设的青年心理学的教学任务,并兼任85级心理学系的班主任和新开设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保健所的工作。
文摘 谈青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大批的开拓型人才。人才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创造性,能在各个领域大胆进行创造,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前人未曾提供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这就要求在教育工作中,重视发展青年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的学生。
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活动,而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表现。其中,人们特别注意发散性思维,国外研究者甚至认为它是一种解放的、范围广泛的、质疑的和想象的创造性思维活
动。对集中性思维,则认为它是一种习惯性的、封闭式的和因循守旧的思维活动。把这两种思维活动对立起来是不恰当的,但重视发散性思维在人们创造力结构中的地位还是有道理的。发散性
思维要求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即思维一要快,二要活,三要新。旧教育制度下的教育活动,却常常不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些方面甚至起着扼杀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德
国戈特弗里德·海纳特在《创造力》中论及创造型学生时,就感慨地说:“在自发能动性受阻障,分数、成绩成为唯一的标准时,在学生感到上学即意味着不断的紧张刺激,不允许有放松和幽默的情况下,是决不会培养出具有自发、独创灵感的创造型学生的。他不得不使自己去适应、顺从,难堪地服从权威的意志。这些陈旧的标准即使在今天也还没有在各地消失。听话的、在思维和行动上服从和完全服从的学生至今仍受欢迎。”①他认为,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不会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只能唯唯诺诺地生活。他并不主张对学生放任自流,走向另一极端,而是严肃地提出:“我们今天特别的无疑的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是,在极端的清规戒律和彻底的放任自流之间去寻找一条中间的道路,这条道路应该是现实的和有建设性的。换句话说,创造力意味着从复述和反应式的狭隘思维和态度中解放出来,向灵活性、自发性和独创性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走到新的绝对自由的极端上去。”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都存在这种弊病,只注重灌输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成结论,而不注意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独特的思维能力。中学里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频繁考试,不仅造成对学生的紧张刺激,更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是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突出问题。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