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明清传奇史

2010-08-0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明清传奇史 去商家看看
明清传奇史 去商家看看

 明清传奇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688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
·ISBN:7806432361
·条形码:978780643236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文化名称,往往相当紊乱而又相当模糊。一方面,一个文体名称,大多不仅仅指称一种文休,还可以指称多种不同文体;换句话说,不同文体往往可以有相同内涵的文体名称。另一方面,一个文体名称,即使当它指称一种文体时,也具有相当广泛的涵话性;换句话说,一种文化往往有着相当广泛而复杂的外延。有鉴于此,我们对明清传奇史的研究,便于能不遵循孔子“必也正名乎”的古川,首先从辨体开始。
作者简介 郭英德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副主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试委员,北京市自学考试委员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文学史课程考试委员等职。
媒体推荐 后记
我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个下意识的习惯,就是不断地倾听内心中一种神秘的声音,这种声音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总是不停地在批评着写作本身。于是,写作的过程便宛如一首三声部乐曲的演奏:一个声部是主旋律,即天马行空似的写作思维;一个声部是辅旋律,即将无形的思维转化为有形的文字;还有一个隐含的声部,即对写作本身无休无止的批评。
通常,这个隐含的声部总是持续不断地加强着我的写作信念,并促进着我的写作进程。可唯独在写作《明清传奇史》的过程中,这个隐含的声部却一反常态,一直在我心里窃窃私语,教唆我趁早打着白旗退出这一旷日持久的写作。这一声音是如此地强烈,常常骚扰着我,使我写着写着.心里就泛起一片茫然的疑虑:以我的才学识力,我当真能够写好这部《明清传奇史》吗?
同这种茫然的疑虑整整抗争了三年,我终于还是写完了洋洋60余万言的《明清传奇史》。奇怪的是,当我看着书桌上堆着的厚厚一摞打印出来的书稿,我并没有丝毫胜利者的喜悦,有的却是更为深重的疑虑:这部书稿称得上是“史”吗?司马迁撰写《史记》,曾表达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自信心,这成为史家的轨辙,而我这部书稿称得上是“成一家之言”吗?
这三年中,我疑虑最深的是:怎么写才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史”?我在写作之初,就将《明清传奇史》定位为一部断代的文体史。但这部断代文体史与其他断代文体史(如《唐宋词史》、《清诗史》、《清词史》等)不同的是,它展示了传奇戏曲在明清两代由萌生到衰变的全过程,因此是传奇戏曲的一部完整的生命史。考察和展示这部完整的文体生命史,要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真正地“成一家之言”,我很明白,必须突破三个撰写史著的传统:一是进化史观的绝对指导,二是作家作品的时间组合,三是价值判断的任意介入。然而说来容易做来难,理论思考和操作实践往往总是不能天衣无缝地接榫。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不仅无法真正突破这三个传统,反而时时自觉自愿地坠入传统之网,这怎能不使我愈益疑虑呢?
例如,文学史不是(或者较为“中庸”地说,不仅仅是)文学进化的历史,这已经是近年来国内外文学史学界的共识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决不严格地恪守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何况自然界的演变也不仅仅只是进化一途),而是更多地具有生生不已、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的特性。然而问题在于,我所面对的明清传奇戏曲的演变历史,恰恰是一部完整的生命史,亦即传奇戏曲萌生、兴起、变异、衰亡的一部完整的历史。传奇戏曲的前身是宋元明初的戏文,
从戏文脱胎而出;它到清末已经苟延残喘,入民国不久即寿终正寝了。20世纪以来,旧体的诗、文、词还赢得不少的爱好者、恋旧者或猎奇者的青睐,作为一种文体,它们还时时被人们用来抒情写意,所以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发生着活生生的联系,并因此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传奇戏曲却没有这份荣幸,尽管它作为一种艺术传统,虽然“零落成泥碾作尘”,却仍然“化作春泥更护花”,催生、哺育出无数的地方戏剧作;但它作为一种文体,自身却实实在在地成了历史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仅供人们赏鉴品玩,决没有阑入现代文学史的奢望。人们可以读它,却再也不去写它了。作为一种文体,传奇戏曲早已沦落为一种历史的陈迹。
……
编辑推荐 本书展示了传奇戏曲在明清两代由萌生到衰变的全过程,因此是传奇戏曲的一部分完整的生命史。广义的传奇指民间说话所讲述的各种奇异故事。狭义的传奇是指民间说话中小说家的一种题材类型。
目录
绪论明清传奇和明清传奇史
第一节 传奇:从小说到戏曲
第二节 明清传奇界说
第三节 明清传奇的历史分期
第一编从戏文到传奇(明成化初至万历十四年,1465—1586)
第一章风起于青萍之末
……
文摘 书摘
正因如此,改编旧剧在这时成为剧坛热点。再从纵向演变看,若以郑若庸为界,则在他以
前,改编与创作的比例约为2:l;在他以后,则为1:1。由此可见,时至嘉靖、隆庆年间,文人士大夫的传奇创作技巧已渐趋成熟,这正是传奇剧本体制渐次定型的必然结果。到了万历以后,创作新剧就成为不可抑止的时代潮流了。从改编旧剧到创作新剧,这是传奇创作史的发展规律之一。
第二节
剧本体制的规范化
传奇戏曲体制的确立,仅就其艺术形式而言,包括剧本体制的规范化和语言风格的典雅化两个方面。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两个方面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任何文学艺术样式文人化的第一个步骤,往往是文学体制的规范化,戏文的文人化也不例外。明中期从戏文到传奇的演变,在艺术形式上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剧本体制的规范化。(~)戏文剧本体制的三种样式
明中期的文人戏曲作家,最初是从整理、改编宋元和明前期的戏文入手,吸取北杂剧的优点,探索、总结和建立规范化的传奇剧本体制的。
现存的宋元和明前期戏文剧本的明刻本,大多标有“重校”、“重订”、“新刻”、“新刊”、“新镌”等字样。这些戏文的整理、改编者,有的姓名已不可考,有的姓名则得以留传或可以考证,他们大抵都是文人曲家。如《九宫十三摄谱》卷首《寻亲记》下注云:“今本已五改:梁伯龙、范受益、王陵(按,当即王镀)、吴中情奴、沈予一。”梁伯之逸响,而屡困于艺场。于是退而深惟曰:“吾身不用,何可以名没世而不称也?……”故即目犍连救母事而编次之,而阴以高夫劝惩之微旨焉。(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记》卷首)凡此皆是例证。其实,连进士出身的官吏如李开先和谢谠,也都是在官场失志、隐居田园以后刨作传奇的,这种现象在明后期更是蔚为风气。在“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创作活动中,传奇的意蕴和体制怎能不逐渐涂染上鲜明的文人色彩呢?
第四,由上表还可以看出,明中期大多数传奇作家只作传奇,不作杂剧。上述三十七位作家,只有李开先和梁辰鱼兼作杂剧,约占5.5%。这是因为.在嘉靖、隆庆以前,杂剧创作主要沿袭金元杂剧的路数,大多仅用北曲演唱,用南曲演唱的南杂剧尚在萌芽之中。而这时文人士大夫对南曲的兴趣已远远超出于北曲,所以他们往往只作传奇,不作杂剧。于是杂剧在明中期不免一落干丈。甚至连北方作家如李开先之类,虽也创作北曲杂剧,但却为南曲戏文所深深吸引,情不自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