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医学 >

中医减重塑身全书:最完善的中医瘦身疗法

2010-08-0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医减重塑身全书:最完善的中医瘦身疗法 去商家看看
中医减重塑身全书:最完善的中医瘦身疗法 去商家看看

 中医减重塑身全书:最完善的中医瘦身疗法


基本信息·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页码:16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810369636
·条形码:97878103696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DK新生活系列

内容简介   现代人常为肥胖所苦,本书从检视你的肥胖指数出发,教你食物热量基本算法、说明中医减重的基本常识与好处,以找出合适体质的中医减重法,例如针灸、薰脐、推拿、按摩等。同时提供简单有效的减重茶饮与药膳,配合轻松容易的减重运动法,让减重塑身不再是压力!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超过正常水平的一种非正常状态,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如人体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多数肥胖属于单纯性肥胖,主要是由于营养过剩或者营养失衡,造成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的结果。
  本书提供如何检视个人的肥胖指数,计算食物热量,并认识传统医学的理论。运用中医的智慧,应用中药、针灸、经络按摩、药茶等方法,有效地减重塑身。
  大家参考这本《中医减重塑身全书》,再依据发生的病因病机,采用中药复方或专方进行治疗,以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痰脂等病理因素,从而达到减肥健身、轻身美丽的效果,让大家减重更简单、更自然。让您减肥不减健康,健康美丽一辈子!
作者简介 吴明珠医师
学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研究
现任:
台北中兴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台北妇幼医院中医科特约中医师
针灸学会理事
中医妇科医学会理事
中医临床医学会监事
经历:
长青中医医院中医师
联合中医诊所主治医师
文化大学中医讲座讲师
《婴儿与母亲》杂志——
“中医百分百”专栏作者
《育儿生活》中医顾问
《长春杂志》中医专栏作者
著作:
《上班族活力养生茶》
《用汉方面膜养颜》
《享瘦一辈子》
《汉方护发宝典》
《免疫养生茶》
编辑推荐   现代人常为肥胖所苦,本书从检视你的肥胖指数出发,教你食物热量基本算法、说明中医减重的基本常识与好处,以找出合适体质的中医减重法,例如针灸、薰脐、推拿、按摩等。同时提供简单有效的减重茶饮与药膳,配合轻松容易的减重运动法,让减重塑身不再是压力!
目录
推荐序一/林昭庚
推荐序二/陈旺全
推荐序三/翁林仲
前言
第一部流行新趋势——中医减重
1.你是肥胖一族吗?
……
文摘 书摘
  中频电疗
  中频电疗法是调制中频电疗法中的一种。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前苏联开展,70年代传入我国,并推广很快。
  中频电疗为病人进行局部减肥,原理与电针很像,以大块贴布贴在肥胖部位,并运用中频电击,刺激脂肪的软化和游离,南于没有侵入性,所以很受年轻肥胖者欢迎!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止痛作用
  中频电疗法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尤其以即时止痛效果较为突出。
  二、促进局部血液回圈和淋巴回流
  中频电流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循环作用。作用后可以观察到局部及指尖皮肤温度升高、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速度的加快可持续到停止刺激后30分钟。
  三、锻练骨骼肌作用
  中频电疗法的低频脉冲频率为1~150Hz,通断比时间可调。以断调波作用于肌肉,可引起正常肌肉和神经支配肌肉收缩,增强肌力,改善肌肉组织营养代鲥。这种电流应用在电体操治疗方面有以下优点:与低频脉冲电流相比,中频电流对皮肤刺激性小,患者易忍受,有利于长期治疗。由于皮肤电阻小,能够耐受的电流强度大,电流作用较深,可以收到更好的刺激效果。与干扰电流比较,断调波的通断比可调整,特别是通电后有1~5秒的休息时间,可使肌肉在收缩后得到充分的休息。
  四、提高平滑肌张力
  频率较低的连调波和断调波能提高胃肠道、胆囊、膀胱等内脏的平滑肌张力,增强肠道平滑肌的蠕动收缩能力,增强胆囊的张力,促进胆汁排泄。还可以增强宫缩力量,缩短产程。
  五、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中频电流作用于颈交感神经节,可以影响大脑血管紧张度,脑血流图改善;并可改变上肢的血液回圈,降低血压。
  六、消炎作用
  中频电疗法对神经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非化脓性炎症有一定的消散作用,这是由于中频电流促进局部血液回圈、加速炎性渗出物和水肿吸收所致。
  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1.骨关节疾病:肩周炎、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和类风湿陛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2.软组织疾病:急性扭挫伤、肌纤维组织炎、腱鞘炎、滑囊炎、注射后硬结、血肿机化、淋巴回流障碍
  3.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炎、神经根炎、周围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中枢性瘫痪
  4.消化系统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不完全性肠梗阻、慢性胆囊炎、术后肠麻痹、习惯性便秘
  5.泌尿系统疾病:尿路结石、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