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管理的禅定

2010-07-3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管理的禅定 去商家看看
管理的禅定 去商家看看

 管理的禅定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19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506036444/9787506036443
·条形码:97875060364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说佛商界丛书

内容简介 《管理的禅定》整体上都以企业管理者如何修自己的心、如何治自己的心,从而达到直指人心的管理境界为主线。在“管理于心”、“心境于静”、“心境于净”、“管之宽忍”、“管之于乐”这五章中,都是讲企业管理者要修慈悲心、平静心、清净心、宽容心、忍耐心、利乐心、平等心的。2007年9月在大连召开的达沃斯年会上,来自全球的与会者普遍认为,企业除了以利润为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社会责任感。那么,回报全社会并对公众负起责任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正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有慈悲心、众生平等心,俗称“菩萨心肠”。而这恰恰是通过“修心”才能获得。
在“管之似无”、“管之大惑”、“管之正道”这三章中,主要讲直指人心的管理之道。总之,全书旨在使读者能够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领悟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心管理之要义所在。
《管理的禅定》和近几年出版的一些传统文化与管理的书籍有所不同,不是泛泛地谈管理,而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吸取佛学精华,专讲修心、治心的企业管理,换句话说,就企业管理者而言,有较强的针对性。
作者简介 匡长福,男,196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国家导游资格考试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经理人培训项目主讲专家团成员,曾任京海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长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从事宗教学、历史学、佛教文化与管理、宗教与旅游、宗教与民族民俗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二十余年,曾主持北京市“彩虹工程”项目课题和北京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课题研究,参与北京城市国际化研究基地、和谐社会研究基地的项目研究。学术专著有《宗教学导论》《创新原理及应用》等。
媒体推荐 佛门与商界,看似远,实相近;佛理与商道,看似异,实相通。谢谢本书给我们送来的智慧。
  ——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袁青鹏
佛学是帮助企业家自知、自觉、自律、自悟的好学问。作者的讲解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丹东克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臧克
对佛学与管理的感悟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相信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不同的解读。本书作者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感悟。
  ——成都棠湖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严统明
本书让我明了,管理在于管心,管心在于静心、安心、净心、乐心……很有启发,把原本朦胧的感觉点明了,点透了。
  ——广州市广雅轩珠宝首饰总店董事长兼总经理 梁德美
利润不是祸水,金钱不是罪恶,关键看人如何运用。用来自度、度人都是天大的好事。用佛心来做生意,就能功德圆满。
  ——安徽花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燕华
编辑推荐 《管理的禅定》:管理于心·心境于静·管之宽忍
心境于净·管之似无·管之于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管理于心
一、城已化掉,耐心前行
二、下下人有上上智,猪犹智慧胜愚曹
三、风可动,幡可动,心不可动
四、“四无量心”在,堪称活菩萨
五、心无超载,即无烦恼
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七、金屑虽珍贵,在眼也是病
八、点亮心灯,为他人指路

第二章 心境于静
一、心无挂碍,心静自凉
二、心里真舍得,内心真平静
三、放下再放下,心静之妙法
四、咸淡无分,心静自如
五、少一分欲求,多一分静心
六、蜘蛛塔倒影殿,往事说来惊
七、权阉心不静。出语毁佛庵

第三章 管之宽忍
一、心宽才有容,海阔纳百川
二、容得欲勾牵,才得尽其用
三、宽容也是妥协,妥协就会成功
四、把心“腾空”,才能容“不”
五、宽容不简单的人性
六、宽容是一种自由
七、大宽容就是大智慧
八、宽容使冤家路不窄

第四章 心境于净
一、心不清心不净,难识真相
二、清除污染源,内心得清净
三、心里的落叶,捡一片少一片
四、心不清净,独遇猛虎
五、内心不净,何来清净
六、魅力何在?源自清净
七、水清月自现,心净得正念
八、利益自己,心地难净

第五章 管之似无
一、好事不如无事
二、无形胜有形
三、无佛可求,无法可得
四、无心无修,无念无为
五、有所不为,方见本性
六、顺势而为,逆势无为
七、一半肯定,一半不肯定
八、此处真,“无为”,彼处得“而治”

第六章 管之于乐
一、心是快乐的根
二、“喜旋”如意宝与“一村子兰香”
三、极乐世界,“喜乐久习”
四、留也快乐,走也快乐
五、没时间老,才能都是乐
六、信任是最美的快乐
七、生的有限,乐的无限
八、平淡空门才是乐

第七章 管之于惑
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一门深入穷其理
三、有贪念说妄言,福分尽削
四、学道安,懂公关
五、“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第八章 管之正道
一、离苦“八正道”
二、佛度屠夫,正见平等
三、知易行难,信德为先
四、有“失”没有“败”
五、出世入世,物我融合
六、正念正定,重金育才
七、战胜自我,突破心障
后记
……
序言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管理理论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两大实践也是古已有之。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1911年发表其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这就是说,佛学和管理两个都是“老问题”了。但是,将精神层面的佛学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管理理论相结合,就成了很有意义、很有创新味道的“老曲新唱”了,成了“新问题”。的确,这几年,关注并研究佛学与管理的人们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离不开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与之相交融,它们使管理理论在其发展上更有各种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应用上更具各类文化的异彩纷呈。
其次,管理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培育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本身又何尝不是管理呢?所以,“管理即是文化”的理念正在日渐普及,并被管理者们实践于各个层面的管理之中。
文摘 北京旧有“寺庙甲天下”之称,明清两代仅佛教寺庙就有一千多座。史书为证:“京师游僧万数,佛寺至千余所。”在众多古刹中,有一座因充满历史典故和神奇色彩而闻名遐迩,名为“慈慧寺”。因寺内毗卢遮那佛宝殿有倒影奇观,所以,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倒影庙”。
据专家考证,该庙如今所处位置应为阜外北街259号,北京纺织服装开发公司院内。寺庙原有建筑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只有那个倒影殿依然保存,曾作为服装加工车间使用。
史书记载,此庙当年异常兴旺。有诗赞云:“出郊无数里,登阁见遐情。篱圃乡中梦,瓶孟定里声。老僧神炯炯,往事说来惊。”就连明万历皇帝和肃太后也对此庙格外重视:颁敕经卷,亲题匾额,亲赐寺名,拨银修缮。明清两代宫内太监更是大量捐款修寺,以该寺作为年老太监“退休”后的休养之所,现代版应称之“太监养老院”。特别是该寺的蜘蛛塔、倒影殿及传说,是吸引众多香客游人的最直接原因。
据说,该寺住持愚庵善于下棋,远近无敌手。一日,有一老者自称住在寺的东北方向,来与之对弈,两人不分胜负,此后每日必来,成为知己棋友。一天老者来告之愚庵,明日不能再来下棋了,他本是千年蜘蛛精,明日有大劫,只有本寺毗卢遮那佛可保佑。还说,如遭不测,让愚庵将其皮做成袈裟,肢爪做成鞋子。
第二天中午,果然黄沙遮日、雷鸣电闪,老者匆匆跑进寺内毗卢殿,钻到佛像下面躲藏,不巧正有一香客来进香,冲撞了他,老者即刻变成蜘蛛急忙从后殿四扇门的木节小圆孔中爬出,到院内遭雷击死了。愚庵不忍将其皮、爪制成袈裟、鞋子,而是将其遗骸埋于院后土丘上,并建塔以示纪念,人们称此塔为“蜘蛛塔”。
从此,后殿门上的小孔即成倒影图像,吸引游人接踵前来观看。而实际上,那是毗卢宝殿四扇殿门,其中一扇中部有一木节因年久脱落,形成一个小圆孔,若人从殿后走过,人影就从小孔中反射到后屏风自墙上,呈倒影状。这是光学上“小孔成像”的原理,由于当时人们不懂,认为是神佛显灵。所以,也就有了该寺香火极盛的景象。
这说明,世间有很多事物,表面看热热闹闹、众人追捧,但如果你静心去观察和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大家去凑这个“热闹”,其实是大家的心都未静。这个“热闹”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大家也并不知道。只有当你保持一颗安宁、平静之心去看世界,你才能发现“热闹”背后的那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
西方有个故事。说的是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
……
后记 本书从选题策划到撰写完成,历时近两年。这期间,我除了担任我校繁重的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工作外,作为项目负责人还主持了一项北京市“彩虹工程”课题.参加两项研究基地的科研工作,并在2008年北京市教委举办的“第二届高校教师讲课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讲这些不为别的,只是想说这本书的问世实属不易,无论盛夏酷暑还是新春佳节,我都不敢稍有懈怠,而是利用仅有的空闲时间并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开夜车”将其完成的。
佛学是个高深的学问,两千多年的积淀,使其著述真可谓“山高水深.浩如烟海”,而中外管理理论的书籍也堪称是“汗牛充栋”。因此.我们查阅、研判资料的工作可想而知是个艰苦的过程。但是这又是项基础性而不可省略的工作。如同建造大厦之先筑地基一般。
至于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概括为:见事见人,理从事出,以论导理,论理结合,注重实证,通俗易懂。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