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献之小楷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王羲之王献之小楷 |
 |
|
 |
王羲之王献之小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页码:4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2月
·ISBN:7806358447
·条形码:97878063584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丛书名:中国碑帖经典
内容简介 《王羲之王献之小楷》系“中国碑帖经典”丛书之一。向读者展示了王羲之王献之小楷。《王羲之王献之小楷》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王羲之王献之小楷》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让广大书法爱好者领略到中国古典书法的一种理想境界,以柔寓刚、外柔内刚。初学者可根据每个字的用笔、结构、布势等去临摩。
作者简介 上海书画出版社是在上海朵云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出版中国书法、绘画和篆刻类艺术图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编辑出版有《书法》、《朵云》、《书法研究》、《书与画》等期刊。
媒体推荐 书评
东晋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十分辉煌的时期,它上承汉魏质朴之余风,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从而开创出以中和美与自然美相融合的妍美流便,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刚柔相济的行书与小楷,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二王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一些世族门阀,为了逃避现实的阶级斗争,隐迹山林、谈玄论道,且雅好翰墨,殚精以赴,借书翰以寄托情操,且当时人物,以清简为尚,以虚旷为怀,以『游于艺』的精神,超然于功利之上,并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从而形成了一种风流蕴藉的文化氛围,故晋人之书以韵相胜,以度相高,故其时人书,丰神疏逸,姿韵萧散,自有一种超然于尘表之外的雅逸之风,这就是东晋时期的时代书风,而二王的小楷则表现出一种平和简静,飘逸萧散的典型书风。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螂琊临沂人,生于晋怀帝永嘉元年一三○七一,卒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一三六五一,因官至右将军,故世又称其为王右军,他八岁时即偷读父亲藏在枕中的笔诀而书大进,后学书于当时著名女书家乐铄,因其天资敏悟,卫夫人见其笔迹惊诧不已并日:此子必蔽吾书名矣』其叔父王虞亦善书,对他影响很大,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的书迹,到洛下看到蔡邕的《熹平石经》.又于从兄王洽处见张昶《华岳碑》等,眼界大开,因悟学卫夫人只是徒费岁月,乃发愤苦学,临池不辍,兼撮众法,自成一家,从而达到了一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赢得了『书圣』的美誉,王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行书和草书.但他的小楷亦别具风貌。
王羲之小楷平和简静,丽质天姿,不施粉黛,在理性中流露出一种自然雅逸的气息,其代表作品有
《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告誓文=》,《太史箴》,《东方朔画赞=》等,黄伯思《=东观余论妒谓:
『《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岁,正暮年迹也,故结字比杰乐毅论弋《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其实王羲之小楷用笔圆浑,中段丰实,体势平正中寓有姿态,因其去古未远,故能在用点的质地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而在结构上却能各尽字的自然之态,显得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没有丝毫习气,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可惜王羲之的小楷真迹已一字无存,这对我们今天研究王羲之的笔法带来一定困难,但值得欣慰的是一幅唐人临王羲之《=东方朔画赞=》的小楷真迹幸得流传至今,初学者可从此帖中探消息。
王献之一三四四,三八八一,是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小名官奴,又因其官禄中书令,故世又称其为『王大令』,后人又称其父子二人为『二王』献之幼学父书,后楷学钟繇,草师张芝,又因其才高识远,个陛极强,故能改其父体,自创新意,《墨林快事》评其书谓:一笔画劲利,态度萧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实为的评。其小楷代表作品《洛神赋十三行帖》纵无行,横无列,纵横舒展,体势开张,奇正相参,大小错落,点画清劲润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萧散的气息,真可谓『天下第一小楷』相传此帖后为赵孟烦所藏,秘为珍玩,临终前还跋识日:『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二百五十字,字画神逸,墨彩飞动。一后不知散失何方。今我刊选用越州石氏刻本玉版十三行以飨读者,至于王羲之诸帖虽翻刻极多,我们亦选用最佳宋拓影印出版,目的在于志学小楷者可以从二王的书风中领略晋人以韵相胜的高雅气息,如徒求妍媚之形而不知气骨之胜,徒求体势之疏密而不知风致之萧散是很难达到晋人高度的。
一瓢
编辑推荐 《王羲之王献之小楷》是罕世珍品,可以说是初学者的最佳范本。
东晋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十分辉煌的时期,它上承汉魏质朴之余风,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从而开创出以中和美与自然美相融合的妍美流便,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刚柔相济的行书与小楷,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二王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一些世族门阀,为了逃避现实的阶级斗争,隐迹山林、谈玄论道,且雅好翰墨,殚精以赴,借书翰以寄托情操,且当时人物,以清简为尚,以虚旷为怀,以[游于艺]的精神,超然于功利之上,并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从而形成了一种风流蕴藉的文化氛围,故晋人之书以韵相胜,以度相高,故其时人书,丰神疏逸,姿韵萧散,自有一种超然于尘表之外的雅逸之风,这就是东晋时期的时代书风,而二王的小楷则表现出一种平和简静,飘逸萧散的典型书风。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啷琊临沂人,生于晋怀帝永嘉元年(三○七),卒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二六五),因官至右将军,故世又称其为王右军,他八岁时即偷读父亲藏在枕中的笔诀而书大进,后学书于当时著名女书家乐铄,因其天资敏悟,卫夫人见其笔迹惊诧不已并曰:[此子必蔽吾书名矣]。其叔父王虞亦善书,对他影响很大,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的书迹,到洛下看到蔡邕的《熹平石经》又于从兄王洽处见张昶《华岳碑》等,眼界大开,因悟学卫夫人只是徒费岁月,乃发愤苦学,临池不辍,兼撮众法,自成一家,从而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赢得了[书圣]的美誉,王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行书和草书,但他的小楷亦别具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