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散文精选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新时期中国散文精选 |
 |
|
 |
新时期中国散文精选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846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536041276
·条形码:978753604127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散文学会经过细致的阅读、思考、比较遴选出新时期影响中国文坛的120名著名散文家和作家的代表作品。这些以诚挚的情感、智慧的灵思和鲜美的语言结撰的艺术佳构,经受了长时间的淘洗,一定会获得读者的青睐。
媒体推荐 序言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林 非
人生会面对种种难题:生存的难题,思考的难题,精神超越的难题,突破和创造的难题……好的散文是一部部记录这些心灵印痕的长卷,真实地留下发自精神深处的声音,诸多的散文作品汇聚起来,就形成了多元复调的心灵合奏。
人生会提出种种追问:关于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爱的意义、苦难的意义、超越的意义……每一时代都有社会状况的不同,都有自己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无论如何,文学都有恒定的精神指向,通向永恒的追问。好的散文是从生命本体出发,进行关于“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种种“追问”以不同的方式发出,于是,拨动心灵的弦索,让人心在世俗的日子里有着精神的向往。
人生会面对种种选择:生活方式的选择,生存状态的选择,出处去取的选择,爱的选择,友情的选择……可以说,每一种选择都是一个难题,都是一个丰富而又具体的心灵过程;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自我的确认。然而,在某一些情境中,人丧失了自我选择的可能性,在另一些隋境中,自主的选择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正因为如此,每一次自主的选择都将是一种生命的欣喜,是对自我的认同。好的散文常常会展开这些选择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快乐与忧伤、痛苦与幸福。
对生命固有的种种疑难发出各自的精神询问,对生存的种种困难做出认真的精神选择,这正是文学发轫的起点。而由不同的作家从各自真诚的心灵中生长出来的种种因素,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丰富图景。
自新时期开始至今,不过二十余年,但散文创作却走过了漫长的精神探索之路,许多作家在做着最扎实的回归文学本体、散文本体的努力:摒弃矫揉造作、虚假夸饰,用真诚的、敞开的心灵与读者相互靠近,还原个体生命的千姿百态,关注现实人生的方方面面,追求精神的不断超越……
个人生活、个人情感世界,永远是文学中最绚丽多彩、最打动人心的所在。但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反映对生命的珍视,对人的独立、平等,人的自由意识的尊重,却经历了较长时期艰苦的过程。“五四”时期的小品散文把“人”的发现作为一个重要收获,张扬个性,将“人”,还原为人,从制度、体制以及种种社会关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独立和自由,成为先觉者的精神自觉。但在尔后的几十年内,个性解放、尊重个体生命。尊重自我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以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中的“自我”,逐渐缺席,文学中亘古不变的原初命题被排斥在写作之外。这一时期散文的所有不足和遗憾,都与个体性生命的被压抑有关。
新时期以来,个人的回归最早地报告着散文复苏的消息。一些作家的创作视点开始向自身转移,通过个人的切身体验表现对生活的看法。许多作家无可逃避地选择了“爱的话语”,母爱、情爱、性爱被细致地表现出来,个人的悲欢离合,家庭琐事,儿女情长得以自由抒写。甚至那些无关宏旨的凡人小事,世相心镜,生活琐细,居家过日子中的小情调、小感受,林林总总,都被以悠然的心境有滋有味地写在作品里。
……
目录 序 言 林 菲
上 卷
回忆秋白烈士 茅 盾
故乡的风采 冰 心
怀念萧珊 巴金
诗人应该歌颂您 丁玲
……
文摘 书摘
忆 眸 子
眼珠子,即瞳人,我们古人称为眸子,是件奇异的器官。洋人说它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的孟夫子即孟轲老先生,也说过眸子正不正,可以看出人的善恶。这是不是唯心主义,我不懂,但我颇为相信。因为在我一生中特别是在“牛棚”时代,确实见过不少善善恶恶的眸子,至今不能忘怀。因为在那荒谬时代里,在我辈,舌头这器官失去一半作用:其于味也照旧;其于说话,则除了检讨,颇少用场。于是眸子的作用加强了。朋友相见,不敢说话,“眉目传情”,互相注视一下,便是安慰。但也只能限于眉日,如果加上点头或微笑而又被人看见,那可大逆不道,必须追究了。“文革”期间,文联和各协会的“革命组织”曾…一度在王府大街那大楼里“合署”办公,我辈也在大楼中各据一棚。但食堂是共同的,“牛鬼蛇神”有时也得碰面。不忘旧情的朋友,相遇时偶然相互微笑,不过是“你也来了”之意,绝无共商阴谋之可能,但凤子同志便因对我微笑一下而被追查不已,便是一例。但眸子的另一作用,则在于可以表政治之态;比如有人对我睁圆怒目,大喝一声黑头衔,便可证明与我界限分明,此乃明哲保身之计,也未可厚非。只是有一类“大义灭亲”之辈,对于其亲人之朋友也一律视为仇寇,就未免有罪及九族之嫌了。我的一位三十多年老友,自然也是“黑帮”,为“大义”故,遭其亲人老伴之“灭”——宣告离婚了。在那年代里这也并非鲜见之事。但这位老伴居然对我这亲人的朋友也“另眼看待”起来:既不相互注目,也不怒目而视,却用另一种手法——应称“眼法”,即
使擦肩而过,并且身旁无人,此人竟可昂其首,直其目,真像位在“目标——正前方”口令下的战士那样,向前冲锋而去。仿佛我是个幽灵,可以视而不见的,我知道这是一种蔑视法,它比怒目而视更其狠毒,比痛骂更伤人心的,因此,我是宁愿受怒日斥责,而不愿受蔑视之苦。几年以后,沧海桑田,此人以他事遭批,我可幸灾乐祸,暗自称快!而此人是痛改前非了呢,还是争取同情呢?其一双眼珠子有时也可以从我辈身上扫过了。但我铁了心,也来个视而不见。有一次,我从连部回湖里,经过大坝,而此人进城返校,也在大坝上迎面而来,这真个是“冤家路窄”了。而二二人之间的大坝两侧又无下坡小路,只有正面迎上前去。但我是抱定“以眼还眼”之策,也如“目标——正前方”口令下的战士般昂首直日,绝不左顾右盼。但和此人交叉而过的那一刹那间,我还是忍不住侧目而视了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