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真法师文集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明真法师文集 |
 |
|
 |
明真法师文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6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612858
·条形码:978780761285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磨镜台文库
内容简介 《明真法师文集》主要内容简介:禅宗是隋唐时期创立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华佛教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派之一。在禅宗历史上曾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伟大祖师和精彩公案,成为禅宗传承继往的宝贵财富。这当中,七祖怀让和马祖道一之间“磨砖成镜”的公案应属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编辑推荐 《明真法师文集》:磨镜台文库
目录 上编
论僧尼皆宜急力求学
论学佛者应打破贪心
论僧人宜多办佛教杂志以普及佛化
论僧人宜学医业自谋生活
论人生苦乐之由来
论各寺宜立专宗学校以造纯粹人材
论宗与教相辅而不可相离
论修心以持戒为本
对于端阳节之感言
佛法以因果二字为关键
生死涅檠自缚自脱说
除习务尽勿再发生说
净除妄念方是真修说
论研究佛教必须会归自心方得实益
研究世人不信佛法之理由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论作文应先明道
圣凡在我毁誉无所损增
出家僧尼的生产和持戒问题
什么是佛法
略谈三法印
什么是“烦恼”?
从佛陀抨击“种姓制度”的精神来看主张“泯除阶级观念”的荒谬性
研究佛学的对象、方法及其目的
什么是五蕴
“五蕴皆空”的研究——佛学的人生观
如是我观(一)
如是我观(二)
试论唯蕴无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探索
身非是“我”论
续《身非是“我”论》
人、我、身的区别与联系
精神的试析
感情、欲望、意志——精神的试析之二
“想”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精神的试析之三
精神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精神的试析之四
“想”的探索
什么是记忆
五重唯识观
我对于唯识学三性的一些体会
《相宗络索》管窥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
《大乘百法明门谶的探索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启发
漫谈四念处法门
什么是“禅”
《禅源诸诠集都序》是属于禅宗的书吗
《坛经》师资略述
下编
送又山法师主席序
礼拜华严发愿文
我之希望
感怀赠南岳客人
镇江佛教会成立祝词并序
至心忏悔文
佛教徒的试金石
南岳呈文
僧青年的信仰与生活问题
写在“南岳土改”快要胜利完成时
佛教徒对于素食与肉食应有的正确态度
写在准备过年的时候
我们应该抓紧“涤瑕荡垢”的工作
我们应该怎样过好自己的宗教生活
两个问题
记“南岳宗教徒农业互助组”漫谈会
从释迦牟尼佛故乡回来的和平代表
凡是有害于国家的,也必有害于佛教
我们要降伏今天的“毗沙恶鬼”
上海等地佛教界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周年
不昧的灵光难忘的哀思
为什么有些人对新社会热爱不起来
祖国在社会主义程途中飞跃前进
十三陵水库工地杂唱
暖然如春的“乘客之家”
宗教信仰自由的二三事
国庆十周年献词
值得我们佛教徒学习的光辉榜样
南岳“香会”话今昔
和默处
尼提
幸福
圣水
波斯匿王的“梦”
释迦牟尼佛与神造论者辩论的故事
曲女城大会的故事
伽伽池畔
佛陀的日常生活
一瓣心香迎鉴真
灯光
开创佛教事业的新局面
关于“南岳佛教救难协会”的回忆
致通一法师函
致苇舫法师函
致万钧、道安两法师函
致太虚大师函
致法舫法师函
致道安法师函
致虚云老和尚函
致巨赞法师函
致曹劲松(能证)函
致大定法师函
致吴普明函
致净慧法师函
致高碧函
致惟正法师函
致某同修函
致陈居士函
致灵根法师涵
附录一:明真法师年表
附录二:岂予其庸——真上人相关资料杂辑
附录三:望云无尽——追忆明老文章专辑
……
序言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前五世纪的古印度。世尊在菩提树下证道七七四十九日,悟透了一切法无非是缘起,缘起的一切法毕竟无我的道理,于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初转法轮,宣说四圣谛法门。由此揭开了弘法利生的序幕,“生知生见,定道品法,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开始向印度各地以及周围国家传播,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西汉末年哀帝时期,佛教传人中国内地;桓、灵二帝时代,由于西域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佛经翻译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于是法事渐兴,佛事渐盛。
佛教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以来,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丰富和重塑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成为中华思想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佛教在中华大地流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禅宗无疑是这一过程所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一朵奇葩。
禅宗是隋唐时期创立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华佛教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派之一。在禅宗历史上曾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伟大祖师和精彩公案,成为禅宗传承继往的宝贵财富。这当中,七祖怀让和马祖道一之间“磨砖成镜”的公案应属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唐开元年中,马祖道一于衡岳山中传法院常日坐禅。七祖怀让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一答日:“作佛。”让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日:“师做什么?”让日:“磨作镜。”
文摘 插图:

余闻古之为僧尼者,必有超方之学识,出格之见地,乃获投入空门,染衣削发,而为出尘之上士。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不受人愚,不为物屈,盖以有学故耳。是以学能转昏为明,化愚成智;可以开拓心胸,可以增长志气,可以解惑除疑,可以达理知事。然不特为僧者宜学之。即凡为尼者亦皆宜学之。何也?良以聚众盲不能视,聚众声不能听,聚一国不学无术之僧尼,不盲而盲,不声而声,佛教焉能强盛也?不强则弱,不盛则衰,此天演之公例,所不可逃者也。恫矣哉!我佛教育之腐败也。悲矣哉!我佛弟子之恶劣也。而究其所以腐败与恶劣者,亦由未明急力求学,徒贪温饱而已。试问吾国之僧尼界中,几人宏宗演教,几人好学能文。虽调查非易,要其不若古之为僧尼者,有博大学问,则无可讳言。吁!此其所以受外界之侮,为人所牛马,为人所鱼肉,而无可奈何也。犹夫弱而无力之老兽,任人驾之轭之,驱之策之。寝其皮,食其肉,而终莫能发一言,出一语,以奋起猛力,以抵抗外侮。是真可怜之至也!与言及此,而僧尼当知所以为僧尼之道矣。僧尼之道维何?创办实业,建立学堂,自谋生活,自动改良。去除奴隶依赖性质,实现吾人自立精神。俾真风息而再振,使慧炬灭而复明。令大地众生,若男若女,或缁或素,尽能荣仁负义,荷道佩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夫如是,可谓大丈夫焉,可谓如来使焉。既不负为佛之后裔,又不负自己之性灵。而且于国于民,皆有利益。生前生后,咸得先荣。为僧尼者,果何乐而不为,又何乐而不学乎?学之无他,即事理兼修也。
后记 今年是明真长老圆寂二十周年,作为南岳出来的近代高僧之一,南岳佛教协会为了彰显长老懿德、树立当代南岳僧的学修榜样,明老的关门弟子、南岳佛教协会会长大岳大和尚决定组编《明真法师文集》,并作为《磨镜台文库》系列的第一卷交付出版。
明老一生持戒精严,学修并进,且专注于僧伽教育,成就斐然。在整理长老作品的过程中,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博大情怀、高尚情操和深厚学养,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斯人虽已去,风范犹长存;明老一生淡泊名利,悲智双运,不求闻达于世,只是力尽一衲子本分。他多次写文章论证“身非是我”,主张打破一切妄想、分别和执着。在修行、教学之余,明老有大量的弘法文章发表。只是发表时,用的是不同的笔名。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明老使用过的笔名计有望云、岂予、二执、蠖子、微茫、其芥、其庸、二厂、常新、真慈等十个之多,而半僧、梦觉、微尘、无知等尚不确定是否是明老曾经使用过的笔名。而其故交回忆,有些文章竟是以学生的名字发表的。
为了搜集长老遗作,我们辗转长沙、西安、北京等地,在长沙市佛教协会组编的《望云集》和湖南省佛教协会组编的《明真法师佛学论文集》两个集子的基础上(两个集子有重复),新增加的文章约有90余篇(含附录),计二十三万多字。我们收录的原则是:若无法确定是明老曾经使用过的笔名,即使文章文风与明老无异,也不予收录;亲近明老的人提出是明老曾经使用过的笔名,但文章文风与明老差异,作为存疑亦不予收录。时下,经由多方搜集,《明真法师文集》历经六稿最终定稿并和读者诸君见面,但据我们了解这仍然不是明老文章的全部,明老尚有一些作品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再现无期,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