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金&诺夫辛格:公司治理:中国视角(原书第2版) |
 |
|
 |
金&诺夫辛格:公司治理:中国视角(原书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17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300097332/9787300097336
·条形码:9787300097336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
内容简介 《金&诺夫辛格公司治理》可用做本科生、MBA与EMBA《公司治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以做为本科生、MBA与EMBA《公司金融》、《财务与会计》、《战略管理》、《企业伦理》以及《商法》等课程的辅助教材,还可以作为经理人培训等各类工商管理培训项目的参考书目。.
作为一部公司治理力作,《金&诺夫辛格公司治理》为我们解析了一个结构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金&诺夫辛格公司治理》图文并茂,案例相辅,生动鲜活,通俗易懂。《金&诺夫辛格公司治理》基本上每章就相关公司治理主题提供了一个国际视角与一个网址列表,有利于读者了解相关公司治理的最新进展;每章的最前面都列出了每章相应的学习目标,在章中都增加了相关内容的“知识点提示”、“关键词”,并添加了切合本章知识点的“中国经典案例分析”部分;每章结尾部分都提供了复习题、讨论题以及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视角编撰的练习题。所有这些精心的安排都非常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公司治理主题的理解。
作者简介 肯尼思· A·金(Kenneth A. Kim)博士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金融学教授。金最近曾任职特许金融分析师认证机构“知识体系”项目的公司治理顾问。在1998年至1999年期间,他曾担任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金融经济学家,并在那里致力于公司金融及公司治理研究,包括并购监管。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公司金融、公司治理与行为金融。他已在《金融杂志》(Journal of Finance)、《商业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公司财务杂志》(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以及《银行与金融杂志》(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等顶尖杂志上发表过论文。金还是《传染性贪婪》(Infectious Greed)及教材《全球公司金融》(Global Corporate Finance)的合著者。
约翰·R·诺夫辛格(John R. Nofsinger)博士
华盛顿州立大学金融学教授。他独著有《疯狂投资》(Investment Madness)、《投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与《投资失误》(Investment Blunders),并合著有《传染性贪婪》。他是公认的世界一流投资心理学及行为金融学专家。他的言论频繁地被《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财富》(Fortune)、《商业周刊》(Business)、《精明理财》(SmartMoney)、彭博财经(Bloomberg)、CNBC电视台等金融媒体及其他从《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到有线网络公司(Wired.com)的媒体所引用。诺夫辛格已在顶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20余篇。他的研究成果获得过财务管理学会(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芝加哥定量联盟(Chicago Quantitative Alliance)、亚太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会议(PACAP conferences)的奖励。他还曾为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及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Research)担任过高级研究员。
严若森译者(中国经典案例分析人)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南开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司治理、契约理论与制度分析、国家竞争战略,已在《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改革》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公关项目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共计十余项,曾获董辅礽经济科学奖与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主讲课程包括《公司治理》(本科生)、《公司治理理论》(硕士研究生)、《企业理论专题》(硕士研究生)、《管理学》(MBA)、《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EDP),并率先在中国高校开设了《公司治理》的公共选修课。
李维安 推荐序撰写人
经济学、管理学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2007年“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媒体推荐 目前,公司治理热潮在中国迭起,无论是学术界、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企业、投资者,甚至是一般民众,都已意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相信该书能够为中国的公司治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并为中国的公司与市场注入更多的信心与信任。——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李维安
结构完整、逻辑自洽、图文并茂、案例相辅、鲜活生动、通俗易懂,一部经典的公司治理力作。——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严若森
此书简明易懂且实用,内容涵盖公司治理的主要领域;提供了大量现实世界中公司治理的案例,生动有趣。我把这《金&诺夫辛格公司治理》作为我大学时期公司治理课程的教材,并强烈推荐对公司治理感兴趣的人阅读这《金&诺夫辛格公司治理》。——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学生
目录 第1章 公司与公司治理
1.1 企业所有制形式
1.2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1.3 投资者能否影响经理人
1.4 一个完整的公司治理系统
1.5 国际监督
中国经典案例分析:“中国制造”倪润峰的长虹故事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2章 经理人激励
2.1 经理人的潜在诱惑
2.2 经理人报酬方案
2.3 激励型报酬是否有效
2.4 激励型报酬潜在的“激励”问题
2.5 其他形式的报酬
2.6 犯罪与处罚
2.7 全球实践——全球CEO们的报酬
中国经典案例分析:中国“金手铐”的成色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3章 会计师与审计师
3.1 会计职能
3.2 会计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3.3 审计
3.4 会计监管
3.5 会计的角色转变——管理收益
3.6 从数字操纵到会计欺诈
3.7 审计师从事咨询业务
3.8 全球实践
中国经 典案例分析:中国“德隆系”的兴与衰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4章 董事会
4.1 董事会概述
4.2 更多关注董事会
4.3 什么样的董事会是“好”董事会
4.4 现代董事会的潜在问题
4.5 全球实践——西欧的董事会
中国经典案例分析:三剑客挑战中国独立董事制度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5章 投资银行与证券分析师
5.1 投资银行活动
5.2 对投资银行的批评
5.3 证券分析师
5.4 潜在的利益冲突
中国经典案例分析: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里的中国首席执行官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6章 债权人与信用评级机构
6.1 作为一种约束机制的债务
6.2 作为公司监督者的机构性出借人
6.3 信用评级机构
6.4 全球实践..
中国经 典案例分析:中国资信评级历史的一个简短透视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7章 股东与股东积极主义
7.1 股东积极主义
7.2 机构性股东积极主义是否奏效
7.3 有效股东积极主义的潜在障
7.4 全球实践
中国经典案例分析:作家周梅森的股东积极主义精神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8章 公司接管:一种治理机制吗
8.1 并购概述
8.2 目标公司
8.3 接管防御
8.4 对反接管的评价
8.5 全球实践
中国经 典案例分析:盛大与新浪之间的中国式接管博弈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9章 证券交易委员会
9.1 证券法案
9.2 SEC的组织结构
9.3 法案及SEC的必要性
9.4 SEC问题的范围
9.5 全球实践
中国经典案例分析:中国证券史上的三大绩优神话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10章 新治理规则
10.1 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10.2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是否有益
10.3 其他监管的变革
10.4 证券监管的起因:历史教训
10.5 全球实践
中国经典案例分析:三一重工开启中国全流通时代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第11章 企业公民
11.1 企业利益相关者观点
11.2 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11.3 批判
11.4 全球实践
中国经典案例分析:中国“自然之友”的十年征途
本章小结
复习题
讨论题
练习题
……
序言 公司治理已日渐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甚至已发展成为一门“显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重要的两点:其一,作为人类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公司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大生产进程,但与此同时,公司制度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问题。面对利弊,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趋利弊害”,而公司治理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趋利弊害”的重要手段;其二,企业制度变革,无论是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还是民营企业制度变革,其最终目标都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一种静态意义上的制度架构,要想获得这种制度架构的更多收益,则还需要求助于动态意义上的公司治理过程,就此而言,公司治理将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始终。
但究竟什么是公司治理呢?这依然是一个没有终结的问题。对此,我们还需要继续思考与探索。对公司治理的认识,可以从两个基本的层面来进行分析:一是什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二是公司治理的这种重要性如何得以体现出来。这样的分析方法不仅可能更为现实,而且也可能更为合理。
美国著名学者肯尼思·A·金和约翰·R·诺夫辛格共同推出的这本《公司治理(第2版)》就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该书并无长篇大论,但结构完整。每章都采用同样的行文结构,且每章自成体系,每章都以相关监督机制的一个概要开始,随后再揭示各种相关的潜在公司治理问题。概括地讲,该书第1章提出了一个公司治理的综合系统,随后的10章则分别解析了10种公司治理机制或公司监督机制。很明显,“监督”是肯尼思·A·金和约翰·R·诺夫辛格的“公司治理”要义,也是该书得以展开的主线,“新治理规则”、“企业公民”则是肯尼思·A·金和约翰·R·诺夫辛格在本书中为“公司治理”注入的相对较新的元素,特别是“企业公民”十分切合公司治理发展的时代主题。
与众多的公司治理论著不同的是,两位作者并没有让我们坠入到晦涩难懂的公司治理理论或者文献的堆砌中,而是采取了一种通俗易懂并辅以鲜活案例的阐述方式,而且两位作者还在本书的每章后面都列出了查阅相关公司治理主题的网络信息,并提供了诸多有意义的复习题、讨论题以及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编撰的练习题,这些无疑都非常有助于各类读者加深对公司治理的理解。其中隐含的意义在于,通俗易懂的公司治理论著有助于扩大公司治理受众的范围,从而使公司治理课程有可能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或经济学属性。事实上,公司治理与当代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乃至心理学家之间都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就此而言,公司治理课程似乎越来越应该成为一门公共的课程。
与众多译著不同的是,为了该书能够更好地适合中国读者,本书译者严若森博士在每章的最前面都列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在文中相应的内容处添加提示学习的知识点及关键词,并在每章的理论阐述之后都添加了一个“中国经典案例分析”部分。这些添加工作都很有意义,特别是那些编加的“中国经典案例”可谓是严若森博士给本书添加的一大亮点,而且这些经典的中国公司治理案例与两位作者的美国公司治理阐述相得益彰。
目前,公司治理热潮在中国迭起,无论是学术界、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企业、投资者,甚至是一般民众,都已意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相信该书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家对公司治理的兴趣与热情。正如该书所言,“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给我们的公司与市场注入信心,并籍此注入信任”,这本《金&诺夫辛格公司治理:中国视角》译著能够为中国的公司治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并为中国的公司与市场注入更多的信心与信任。
文摘 分析师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即买方分析师(buy-sideanalyst)与卖方分析师(sell.side analyst)o机构投资者(例如退休基金与共同基金)会雇佣分析师。这些分析师的职责在于帮助机构投资者决定哪些股票值得购买,也就是说,他们是买方分析师。这些分析师的建议并非是公开的,仅有机构投资者才能够知晓并使用这些建议。基金经理们代表个人投资者管理他们的资金(例如退休金账户),所以基金经理在公司监督体系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机构投资者的详细内容请参见第7章)。另外,金融经纪公司与投资银行也会雇佣分析师。这些分析师的作用在于通过他们的分析,激发公众对某种股票的购买兴趣,这样他们所在的金融机构就可以从中获得交易委托或代销业务。也就是说,金融经纪公司与投资银行雇佣的分析师通常可以被称做卖方分析师,他们像是股票的推销人员。卖方分析师总是公开发布其推荐的内容。很多投资者依据这些推荐的内容来决定他们的投资内容,因此,卖方分析师也是公司监督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书将主要关注卖方分析师。
为了能够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卖方分析师必须观察公司的运营与财务状况、预测公司的近期与长期前景、评价公司的管理团队,并从总体上观察公司所处行业的整体状况。大多数分析师均会选择关注于某个特定的行业,以便能够更好地获得这一行业的经验。基于对公司的总体评价,分析师可以作出对公司收益的预测。一般而言,分析师会对每股收益(EPS)进行预测。对投资者而言,这些预测数据十分有用。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判断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而决定是否购买该公司的股票。例如,很多投资者利用市盈率(P/E ratios,股票的市场价格除以每股股票的年收益)来判断所投资的股票是否有价值。有些投资者则倾向于利用预期市盈率,也就是,他们用下一年的预期收益来决定P/E。因此,对投资者而言,这些预期收益显得十分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卖方分析师还会向投资者们推荐股票。例如,分析师可能会建议投资者买进或卖出某种股票。这些建议通常可以精简为一两个名词,例如“持有”或“购买”。另外,有些建议往往过于模糊,例如“择机买入”、“表现平平”与“持中立态度”。“择机买人”与“买人”代表的推荐度相同吗?“持中立态度”的意思是“不出售”还是“不购买”呢?“表现平平”是好还是坏呢?虽然我们今天仍然能够见到很多类似的评论,但分析师却被要求尽可能少地使用这些复杂或模糊的词语。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雷曼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