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科学与自然 >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

2010-07-20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 去商家看看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 去商家看看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5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030257014/9787030257017
·条形码:97870302570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科爱传播
·外文书名:Why Evolution is True

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内容简介:我知道你相信演化论(也许你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进化论),但能给个理由吗?即使是理查德·道金斯和斯蒂芬·杰伊·古尔德,他们在赞叹演化之美并且进行个案研究时,也未曾将证据本身作为关注重点。但来自实验室和自然界的证据是海量、繁杂、令人叹为观止的。科学家们找到了正一分为二的物种,观察到了自然选择在我们眼前对动物和植物进行着改造,发现了越来越多呈现出过去发生的变化的化石——比如长着羽毛的恐龙和拥有四肢的鱼。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将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及解剖学现代研究结果的许多线索编织在一起,严谨而优雅地证明了为什么说演化论不止是一项正确的理论,更是一个事实。
作者简介 杰里·A.科因(Jerry A. Coyne)曾于哈佛大学随理查德·莱旺庭(Richard Lewontin)和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学习,过去二十年中一直任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学系教授,从事演化遗传学的研究。科因教授是世界顶尖的演化生物学家之一,也是演化界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为《新共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固定撰稿人。
译者简介:
叶盛,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学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学博士,现居纽约,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
2008年底,叶盛博士在网络上加入了以“专业,好看,活泼,有容”为目标的“科学松鼠会”,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学传播的相关工作。
媒体推荐 科学家不会轻易使用“正确”这个词,但在杰里的解释下,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在谈论达尔文学说的时候生物学家们很乐意这么说。达尔文学说是“正确”的,不是因为专家这样认为,也不是因为有什么世界观如此宣称,而是因为有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着这一点。关于达尔文学说有许多卓越的著作,但这一本与众不同——它使用最新的证据,清楚、详细地解释了演化论,不容置疑。
  ——史蒂文·平客(Steven Pinker)
我曾说过,不相信演化的人要么愚蠢,要么疯狂,要么无知。……现在,我得更新自己的言论了:不相信演化的人一定要么愚蠢,要么疯狂,要么就是还没读过杰里·科因的这本书。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演化论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在这本书中,杰里·科因巧妙地解释了其原因。在科学家们搜集到的浩如烟海的演化证据中,科因精心筛选了一些最突出的例子,优雅并权威地对其进行了解说。
  ——卡尔·齐默(Carl Zimmer)
这是一本我一直希望有人来写的书,……一项惊人的成果。不管你是专家还是对科学一无所知,不管你对达尔文学说所持的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阅读这本书都将是富于启迪的。
  ——尼尔·舒宾(Neil Shubin)
和达尔文本人一样,科因能够使用优美的文字清晰地阐释科学。这本书是史上关于演化理论的最佳介绍读物之一。
  ——《连线》杂志
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科爱传播
目录

原书序
引言
第一章 什么是演化
第二章 书写于岩石之中
第三章 演化的残迹
第四章 生命的地理学
第五章 演化的引擎
第六章 性别怎样驱动演化
第七章 物种的起源
第八章 人类的起源
第九章 演化论的回归
注释
术语表
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
插图版权声明
译后记
……
序言 2009年是对于达尔文和他创造的演化科学不寻常的一年:2月12日是他诞辰200周年纪念日,11月24日是其巨著《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纪念日。1月底,美国企鹅出版集团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同时出版了我的同事,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生物学系终身教授,杰里·科因(Jerry A.Coyne)的科普著作《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Why Evolution is True)。作为一名在演化科学研究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科因的科普写作却获得了令许多专业人文与科普作家羡慕的荣誉:成书半年,总部设在纽约的著名周刊《新闻周刊》(.Newsweek)就将此书评为“我们时代的五十本书”之一,与已写人人类历史的马克·吐温(Mark Twain)、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lalkner)、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和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等人的著作为伍。诚然,一本书的长期影响和历史地位要接受时间无情的检验;但此书对当前美国和西方公众的影响是明显的,是一份极有分量的纪念达尔文的献礼。
文摘 插图:


究竟是何种选择压力导致了这些浮游动物和三叶虫的演化?不幸的是,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在化石记录中看到演化远比了解其为什么演化要容易得多,因为虽然生物的化石得以留存,其生存的环境却早已是“沧海变桑田”,没留下任何痕迹。我们能够认定的只有:演化发生过,演化是逐步发生的,演化的方向和速度都始终处在变化中。
除了物种内的演化,海洋浮游动物的化石也给物种分化提供了证据。如图7所示,一种祖先浮游动物在演化中分化成为两个不同的子代物种,在形状和大小方面都有所区别。有趣的是,新产生的物种Eucyrtidium matuyamai最初出现的地区位于采到这根柱芯的区域以北,后来该物种才重又回到其祖先发源的这个地区。正如我们将在第七章中看到的,新物种的形成往往始于两个种群在地理上的彼此隔绝。
化石中演化改变的例子还有许多。其中既有逐步性的连续变化,也有突然性的间隔变化,所涉及的物种极其广泛,包括软体动物、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等差异巨大的物种。同时也存在显示物种几乎不发生任何改变的例子。要知道,演化论从未宣称所有物种都必须演化!无论列出多少例子,结论仍是一样的:化石记录无法证明神创论者的主张一所有物种突然出现并从未改变。与之相反,演化的过程中,纷繁多样的生命形式出现在化石记录里,而后继续演化,继续分化。
后记 书终于译完了,感慨良多,不免想要写下来与读者们分享。动笔之前,我决定去厨房给自己冲一杯咖啡。房东恰巧正在厨房打咖啡豆,于是热情地邀我品尝他手工冲制的咖啡。
我的房东菲利普·纽维尔(Philip Newell)先生是位基督教牧师,一个彬彬有礼而又不失风趣幽默的耄耋老人。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牧师。纽维尔先生拥有哈佛大学的神学博士学位,退休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任神学教授。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若干本记述20世纪中叶美国历史的书籍中,你都可以找到他的名字。然而,作为白人的他被历史记住的原因,却是其毕生为黑人人权运动所倾注的心血。
在纽维尔先生年轻的时候,二战已近尾声,但黑人在美国仍旧受到明显的歧视。然而今天,无论是穿行在时代广场的人流中,还是坐在曼哈顿地下四通八达的地铁上,你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任何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言谈举止。特别是美国的年轻一代,在观念上已经几乎没有肤色差异的概念了。这样巨大的变化源于马丁·路德·金等黑人人权运动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不懈努力——他们付出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在这之中,当时在华盛顿的一个教区担任神职的纽维尔先生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甚至还曾为此遭受牢狱之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