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风景旧曾谙(江南人文笔记) |
 |
|
 |
风景旧曾谙(江南人文笔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页码:3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0652745/9787530652749
·条形码:97875306527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地域文化散文系列
内容简介 《风景旧曾谙(江南人文笔记)》讲述了:荣会先生围绕着江南文化这一母题,选取丰富的素材和个人独特的视角,整合、提炼、升华了历史故实,用以表述飞扬的意绪、审美的情思。人文精神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是随处可触可感的内在生命。应该说,用这种文笔来描绘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图谱,是十分恰当的。可以预期,它带给广大读者的会是一种厚重感、鲜活感、愉悦感。
媒体推荐 在散文创作中,荣会先生围绕着江南文化这一母题,选取丰富的素材和个人独特的视角,整合、提炼、升华了历史故实,用以表述飞扬的意绪、审美的情思。人文精神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是随处可触可感的内在生命。
——王充闾(当代著名散文家)
荣会先生的思想见解,是在从容和生动的叙述之间展开的。而在重要事件的关键之处,抑或是历史人物的独特性格,更是很细腻地加以描绘。像这样的层层递进,不断渲染,既能够让大家津津有昧地阅读下去,又进而自然而然地受到启发。
——林非(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
与荣会相处,会时常感觉到他才情的飞扬,令人吃惊的是,到了这本书里,他的气质却又表现出了一种智慧的沉静——飞扬与沉静是真实的荣会,也是江南的特征。江南选中荣会,是因为他心灵的湿度、灵敏度与清洁度;荣会走进江南,则是一种文化的必然。
——毕飞宇(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编辑推荐 《风景旧曾谙(江南人文笔记)》是散文家诸荣会创作的一部关于江南系列文化散文作品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情趣,对江南的一些地域暗符式的物象、人事进行了新的文化意义的开掘,而且还以此为出发点仰观俯察,将古往今来这些虽属于江南的物象、人事,放置到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坐标中进行了一番新的文化定位和现实观照。
目录 关于江南(代自序)
穿越时空的辉煌
姊妹命不同
悲壮的逃离
江南名山诗占尽
乾坤一壶
两个周邦彦
江南的传说与传说的江南
从零丁洋到金陵驿
诗余江南
飘散的笛声
大都市中的几个小地方
贡院的那些事儿
寻梦午梦堂
皇恩浩荡下江南
一声叹息
深入东王府
文房四宝
月夜永罩的城市
徐志摩的1921
在潭渡看见一道彩虹
他从山中来
后记
……
序言 文友诸荣会先生与我为忘年交,尽管彼此至今尚无一面之雅,但缪斯女神已经把两人牵到了一起,相知相重,还是很投缘的。他的散文新作《风景旧曾谙》即将付梓,嘱余作序;虽然自认并非理想的人选,但“却之却之为不恭也”。
序言,作为批评的一种形式,向来是难予撰写的。前人讲,应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换言之,就是既能体会,又能超脱。能“入内”、能体会,方能身在局中,备知甘苦;能“出外”,能超脱,始可思路开阔,公允客观。作序的理想境界是能够慧眼识珠,善于发现与挖掘作品中的蕴涵,富有创造性与想象力。像米歇尔?福柯所说的:“它不应该是穿红袍的君主”,而是能够“进发出想象的火花”,“给一部作品、一本书带来生命”。这个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也许只有他那样当代思想界的巨擘才能做到。我们还是“卑之无甚高论”,立足实际,按照中国古籍中“序者,绪也,谓端绪也”的诠释,从书稿中理出一点头绪,先于读者陈述一些个人见解,力求能起到一点引导作用;如果再进一步,能够跳出文本,从文化的维度上就一两个话题谈一谈,就大致可以了吧。
文摘 插图:

久前从网上看到一件事情:湖南省洪
江市副市长肖利平率该市一文化考察团来到江苏镇江,不但实地考察了镇江名胜芙蓉楼,而且还就芙蓉楼所在地究竟何处的问题与镇江有关人士举行了一场讨论会。然而尽管两地人士都不乏文化交流的诚意,但会上还是充满了火药味,双方最终也争执不下。
镇江一方认为芙蓉楼原在镇江,理由是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第一句就写明“寒雨连江夜入吴”,镇江古代曾属吴国,而洪江离吴地很远,历史上从未属过吴国,所以芙蓉楼不可能在洪江;且诗人的另一首也以《芙蓉楼送辛渐》为题的诗写得更为明确:“丹阳城南邱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诗中的“丹阳”即是镇江。
但洪江一方则坚诗认为芙蓉楼原在洪江,理由同样是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其第二句明明写着“平明送客楚上孤”,洪江古属楚地;且他们认为这首诗正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写的,诗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正切合了他此时孤寂落寞的心情。
我这里不想对此作任何评判,倒只想提醒双方,首先应该弄清楚两地为什么会出现两座芙蓉楼!
在我看来,两地之所以会出现两座属于诗人与诗歌的芙蓉楼,是因为两地的人民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能与诗人和诗歌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反映了两地人民对于诗人同样的好感,对于诗歌同样的热爱。他们这样的感情是真挚而纯粹的,至少不会掺杂着“增加本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吸引更多旅游者,从而提高旅游收入”的想法。
后记 书前那篇题为《关于江南》的短文是我的一篇旧作,写于十数年前了。
写它时并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用它来代作本书的自序。因为那时我根本就不会想到我会写、也能写出这么一本“关于江南”的书。现在写成了这么一本书,我将它代作自序,是想让读者知道我对江南的情感是“源远流长”的,写出这么一本书并非是一种心血来潮,也并非是一时灵感驱使。
不过真有机会写出这么一本书,事实上全因为我近几年来的工作,从这一点来说,它只是我这几年本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件副产品。
2004年,我在做了二十年的教师后由于种种原因改行去了一家出版社,但进出版社后我被具体分工去做期刊,成了一名期刊编辑。业内人都知道,如今的期刊编辑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多工作于案头.而是更多的时间都要在外行走,走近作者,走近读者,甚至还要走近发行商和广告客户,于是我便有了许多在外行走的机会。由于江南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相对发达,我也理所当然地去那里的机会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