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以意向性为线索的早期文本研究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以意向性为线索的早期文本研究 |
 |
|
 |
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以意向性为线索的早期文本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1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1405924X/9787214059246
·条形码:97872140592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
内容简介 胡塞尔的直观概念是其现象学“一切原则的原则”。而以意向构成机制为主线,探究它的最初发生轨迹是《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以意向性为线索的早期文本研究》的主要任务。历史的追溯总是以意向性和直观概念问的关系为焦点,并凭之拨开笼罩在胡塞尔早期思想上的重重迷雾。另一方面,文本的结构分析关注胡塞尔直观难题中的教个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揭示问题背后的形式一内容模式之限度和该模式之外的可能解决方向。
编辑推荐 《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以意向性为线索的早期文本研究》: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
第一章 布伦塔诺的意向和感知
第一节 心理现象的意向内存在特征
第二节 布伦塔诺的感知概念
第二章 从本真表象到非本真表象
第一节 《算术哲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数起源于心理现象
第三节 意向性标准的承袭
第四节 反思和内感知的混义
第五节 反思抽象的心理主义框架
第六节 构成思想争论的裁决
第七节 对立的非本真表象
第八节 《算术哲学》中的直观概念
第三章 代现和直观
第一节 代现和直观、内容和对象
第二节 代现和解释
第三节 直观与充实
第四节 意向性与直观的分离
第五节 抽象直观和抽象的多种含义
第四章 观念意义的发现
第一节 弗雷格对《算术哲学》的评论
第二节 胡塞尔和弗雷格:争论和评价
第三节 主观表象和客观表象之分
第五章 直观与意义
第一节 逻辑学和现象学的贯穿——意向性
第二节 观念意义和意义行为的对应
第三节 意向性理论的成熟与暧昧
第四节 新直观概念的成型
第五节 直观构成意义吗?
第六节 充实意义和赋义行为的对应
第七节 充实意义的可能阐释
第六章 内感知和范畴直观
第一节 纯粹直观和明见的感知
第二节 内感知和明见性
第三节 内感知的内在矛盾
第四节 对传统抽象理论的批评
第五节 范畴直观
第六节 范畴代现
第七节 范畴代现的理论困境
第八节 康德阴影之内和之外的直观概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江苏人民出版社自2002年出版这套“纯粹哲学丛书”已有五年,共出书12本,如今归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文库”继续出版,趁改版机会,关于“纯粹哲学”还有一些话要说。
“纯粹哲学”的理念不只是从“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摆脱私利”、“摆脱低级趣味”这些意思引申出来的,而是将这个意思与专业的哲学问题,特别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提出“纯粹哲学”也是希望“哲学”“把握住”“自己”。
这个提法,也有人善意地提出质询,谓世上并无“纯粹”的东西,事物都是“复杂”的,“纯粹哲学”总给人以“脱离实际”的感觉。这种感觉以我们这个年龄段或更年长些的人为甚。当我的学生刚提出来的时候,我也有所疑虑,消除这个疑虑的理路,已经在2002年的“序”中说了,过了这几年,这个理路倒是还有一些推进。
文摘 外感知的对象是物理现象,而物理现象本质上被理解为心理内容。布伦塔诺的外感知因此是心理现象,具有意向的“内存在”特征,它的对象是物理现象。对“颜色”、“声音”、“温暖”、“气味”等物理现象的感知是典型的外感知的例子,“物理现象的例子,在另一方面,是我看到的颜色、形状、风景、我听到的和声、我所感觉到的冷热、嗅到的气味,以及出现在想象中的各种相似图像”①。布伦塔诺对外感知的理解看来受到_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这些例子是洛克所说的“第二性质”,是不存在着外在相关对象之“原型”的主观感觉。他对“风景”的理解有些奇怪,根据克劳斯的解释,很明显布伦塔诺认为的是,人们不能看见“风景”,除了一个有颜色和广延的集合体之外(广延不是物理现象的必然规定性)。②
布伦塔诺认为外感知的对象是“假象”,这与他认为外感知的现象仅“现象”地存在有关。他认为,洛克已经证明冷和热是对自己的双手而非对水而言的,压迫眼睛会出现与有色物体所发的光芒相同的现象,而物理学则向自己证明颜色无非是分子或以太的颤动。布伦塔诺因此认为人们的外感知是可错的,因为现象不能告诉自己外部世界的真相。
布伦塔诺的内感知是与传统心理学的“内观察”相对的概念,准确理解它,首先就必须把它和“内观察”区分开来。内观察是使心理现象成为注意力的对象,布伦塔诺指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真正的内观察严格说来只有在记忆中才成为可能,而当人们集中注意力关注某一心理现象时,它已经过去了。例如,当我开始关注愤怒时,它已经不再存在了。这样的情况对内感知不会发生,它是在心理现象发生的同时对心理现象的感知行为,是伴随性意识。布伦塔诺说:
每一个心理行为都是被意识的;它包含一个对它自身的意识。
后记 本书主体内容来自2003年6月笔者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提供的博士毕业论文。不可靠的说法得到了修正,不明确的地方得到了补充。而那些曾让人惴惴不安的想法在今天能够重新坚持,并且在接下来数年的研究中相信其理论力量。
本书仍只是笔者更大雄心的研究计划中相对完整的部分。对想象问题的心得还暂付阙如。
我首先希望表达对叶秀山先生的感谢之情,没有他一贯的宽容和爱心,笔者不可能坚持完成这样的工作计划。程炼先生提出了对笔者将弗雷格意义观念化的质疑,本文的修改受惠于这种质疑。此外,需要表达感谢的还有黄裕生先生的督促,以及杨建平博士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