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科学与自然 >

昆虫的故事(插图版)

2010-07-1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昆虫的故事(插图版) 去商家看看
昆虫的故事(插图版) 去商家看看

 昆虫的故事(插图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页码:25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4463779/9787504463777
·条形码:97875044637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昆虫的故事(插图版)》主要内容包括:春天的某个时候,田野上、草坪中、花园里,突然冒出了大量的小蚱蜢……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田园景象!如今的人们似乎离它越来越远了,曾几何时,田野草丛中,蝈蝈在清脆悦耳地鸣叫;夏日正午里、蝉在树梢欢歌;懒洋洋的夜里,秋虫在此起彼伏地合唱;勤劳的小蚂蚁,列队在榕树下行进;而忙碌不已的蜜蜂,则于花丛中翻飞起舞……在我们的记中,残存着这令人迷醉的纯美。你还记得吗?现在,让我们,特别是让我们的孩子,重新走进昆虫的世界,从这本《昆虫的故事》里,去体验世间最完美的生活瞬间!
编辑推荐 《昆虫的故事(插图版)》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1章 蚱蜢
第2章 蚱蜢的堂表亲
第3章 蟑螂及其他古老的昆虫
第4章 生存方式
第5章 白蚁
第6章 蚜
第7章 周期蝉
第8章 昆虫的蜕变
第9章 毛虫与蛾
第10章 蚊子与苍蝇
……
序言 在动物学发展的早期,有些博物学家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了户外,他们观察飞鸟、昆虫及其他田野和森林中动物的生活方式。这些人并不热衷于技术知识。对他们来说,大自然就是灵感和快乐的源泉。对大自然的展现,被视为理所当然,再怎么精细也不会受到质疑。人的心智能够接受外在现象,乃是因为真相可以用日常语言来表达——因为语言是很久以前发明出来的,那时候人们还不曾为事实而大费周折——这些早期作家中,有的人直接从大自然中得到灵感,给我们留下了令人愉快的文献著作,这些都是基于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事物所作的观察和思考。公众很喜欢阅读这些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以引人入胜的方式、用人人能懂的语言讲述妙趣横生的事物。
同时,还有一类自然研究者,他们并不特别关心动物干什么,但他们很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被造出来的。这些异教的信徒们总是透过显微镜看事物;他们解剖各种各样的动物,为的是认识它们的身体结构及其结构关系。但他们发现,动物内部有许多东西从未被命名过,于是乎,他们为这些东西杜撰了一些名字。当他们的大作出版的时候,公众根本就没法阅读,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古怪陌生的词汇。此外,由于大自然通常不会为自己深藏不露的作品修饰润色,所以,这些解剖学家没法以户外博物学家们所能采用的那种方式、用描述性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著作的吸引力。因此,这些结构研究者从未受到过读者的青睐,他们的作品被指责为枯燥乏味、冗长沉闷。
文摘 插图:


第1章 蚱蜢
春天的某个时候(或迟或早要视纬度和节令而定),田野上、草坪中、花园里,突然冒出了大量的小蚱蜢。对了,那些滑稽可笑的小家伙就是它们(图1),大大的脑袋,没有翅膀,强壮的后腿。它们以新鲜嫩草为食,轻盈地从这里跳到那里,就好像它们的存在完全不涉及生命的奥秘,它们也毫不操心自己为啥会在这里、如何来到这里、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当中,眼下我们能给出明确答案的,只有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在这个季节近距离地搜寻地面,就有可能看到,那些明显没有母亲的蚱蜢幼虫,就是从泥土本身诞生到这个有形世界中来的。一位远古时期的大自然研究者,对于这样的认识应该会心满意足——于是他宣布,蚱蜢,是从泥土中的物质自然繁殖出来的,公众当然会相信他,打这以后再也不会支持相反的观点。然而,接下来就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某位博物学家成功地推翻了这种观念,并在它的位置上确立了这样一种学说:每只蚱蜢都来自一颗卵。这也是我们至今所抱持的信条,我们必须找到蚱蜢的卵。
打算研究蚱蜢的昆虫学家发现,从头一年开始研究要更容易些;他不再在春天筛选泥土去寻找孵化幼虫的卵,而是在秋天观察成虫,并在田野上或笼子里安装适当的装置,以获得雌虫刚刚产下的卵。然后,他就能在实验室里密切注视虫卵孵化的过程,准确观察幼虫羽化的细节。好了,让我们翻开日历,注意一下最后一季成年蚱蜢在8月和9月都干了些啥。
无论如何,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昆虫是蚱蜢,或者说,我们把什么昆虫命名为蚱蜢:因为,很不幸,同样的名称在不同的国家并不总是表示同一种事物,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同样的名称在不同的地区也并不总是用于同一种事物。“蚱蜢”这个名词,恰好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大多数国家,人们都把蚱蜢叫做“蝗虫”,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咱们美国人把蝗虫叫做“蚱蜢”,因为,我们当然要把命名的优先权恭让给欧洲国家的习惯用法。因此,当你读到“蝗灾”的时候,你必须理解为“蚱蜢”。但是,一群“十七年蝗虫”,则指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昆虫,它们既不是蝗虫,也不是蚱蜢——准确地说,那是“蝉”。在我们通行的博物学习惯用语中,所有这些名称混乱,以及其他形式的张冠李戴,多半可以把账都算到美国早期殖民者的头上,他们总是把自己在国内熟悉的动物名称,安放到他们在新大陆遇到的动物身上。而身边又没有动物学家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