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

2010-07-1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 去商家看看
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 去商家看看

 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562138556
·条形码:97875621385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

内容简介 《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分后现代城市、数字化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计新体验三大部分。着重介绍了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意大利理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等与后现代城市相关的主要理论,对未来数字化城市进行了畅想,并展示了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间景观。“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共9本,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丛书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本套丛书既是建筑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适合于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共9本,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丛书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既足建筑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适合于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人士阅读参考。汇集建筑学经典案例,阐释后现代思想精髓。
书中配有大量图片,为读者提供了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的阅读空间。
整套丛书资料全面丰富、观点精练有趣、视角新奇独特,颇具可读性。
目录
1 社会正义,后现代主义和城市
一、正义和后现代状况
二、社会正义和现代性
三、社会正义
四、从现代主义话语到后现代主义话语的转变

2 后现代的多重意义探讨
一、后现代状况
二、后现代主义
三、后现代性

3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城市理论
一、现代与后现代理论的含义
二、转变的主要特征
三、我们的思考
四、城市社会学

4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评析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创新
三、生态思想的共识将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

5 网络时代的“田园城市”——评威廉·J·米切尔的《比特之城》
一、 “电子公民”
二、 “重组的建筑”
三、 “软城市”

6 “数字化生存”时代对建筑的影响
一、功能层面:数字化生存与建筑
二、文化层面:数字化空间与建筑

7 计算推进建筑革命
一、计算使建筑形式空前解放
二、计算树立全新的建筑工业体系
三、计算使建筑性能达至最优化
四、计算引发建筑材料革命

8 建筑的新自主观:在沟通与信息的年代
一、叙事体的再发现
二、沟通与信息
三、新议题
四、新方法
五、关于互动
六、互动性
七、新自主观

9 居住在没有灵魂的城市——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间主张
一、城市发展的沿革
二、城市的救赎之道
三、畸形欲望语境下的城市空间主张
四、数字化生存

10 变化多端的建筑生成设计法——针对:表现未来建筑形态复杂性的一种设计手法
—、生成设计法简介
二、基本概念和文化背景
三、形态生成设计的作品

11 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一、全球化与多元化动态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建筑的技术催化剂
三、运动和图解动态建筑的两个设计理论基础
四、系统性关联动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12 城市设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范型——A.R.Cuthbert的“Deslgnlng C1tles”述评
一、背景性研究
二、 “Designing Cities”的主要内容
三、对“Designing Cities”的评价
四、从极少主义建筑看现代园林的极少主义

13 权利几何学与进展式的地方感
一、时空压缩与权力的几何学
二、一种进展式的地方感

14 解读“矛盾体景观”
一、矛盾体景观产生的背景
二、矛盾体景观的概念
三、矛盾体景观存在的形式
四、总结及思考

15 以人为本的景观演绎
一、工业村:企业园的原始模式
二、田园城市:汽车时代之前的理想和谐模式
三、花园郊区:汽车连接自然、工作及生活、居住场所
四、外泄城:城市的溶解和自然、工作、生活的新整合
五、从工业园到高科技园:现代企业园的演变
文献索引
图片出处索引
……
序言 20世纪中叶,一场关于社会文化、艺术、哲学的社会思潮在欧美产生并蔓延,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作为时间概念,它是“现代”的延伸,它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会整体文化变异。如果说现代社会是基于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后现代社会则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时空压缩基础之上的。尽管我们难以给“后现代”确定一个清晰的时间临界点,但可以确信我们正生存于一个后现代社会中。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反对强调主体性、反对把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一词,有关学者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就已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18世纪时期。德国哲学家尼采明确提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他的哲学主张也反对主体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建筑师杂糅了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体现出了后现代的设计理念。在后现代社会,建筑领域没有明晰的流派之说,许多建筑师兼顾多种风格,往往是众多建筑风格的拼贴、混合与折中;人们一般很难准确分辨出某一建筑形式和风格,所以有所谓新古典、新现代、乡土派、高技派,还有历史主义、生态主义、绿色主义、波普主义、解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等等。由于多媒体、高技术建材、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师们的幻想无所不能,所以有后现代的高技派、极简主义、张拉结构、薄壳结构等等。后现代建筑既无历史也无将来,它们似乎突然空降在了西方后现代城市的上空。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被称为后现代建筑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反传统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在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传统的倾向更加强烈。对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等,以“后现代主义”一词用得最广。
文摘 一、全球化与多元化动态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者相信生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们不追随现代主义的教条“少就是多”,而主张“少就是枯燥”,“多就是多”。在他们的方案中,我们可以看见一种异样物质的拼贴和时空距离的交叠。尽管后现代主义运动最后发展成一种商业性的图像主义,作品中充满了肆意夸张和虚构的历史语汇,丧失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但是它对现代主义的教条式、机械化和非人性原则的批判,以及对生活多样化和关联性的肯定,带领我们步入了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从某个角度来说,全球化通过将人类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程度与速度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准,模糊了世界各种异质文化的不同,并减弱了资源对当地的依赖性。但正是这种全球化多方位的交流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不同时空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以及在文化中保持“不同”品质的真正价值。如同一个人要塑造自己的个性,一种文化也需要创造出自己的独特品质。与以前基于地域上独立和生产上封闭的自给自足中创造出来的“特色”不一样,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是一种在交流互动中自然滋长的“不同”。它通过在合作或竞争中相互比较、同化和转化来实现:它具备杂交性、细致入微性和错综复杂性等多种特征。这种在交流中创造出来的“不同”,彻底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所推崇的纯粹、协调、独立和静态的建筑意向,让当代建筑师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上重新认识到生活中各片断、变异和非稳定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一种更加关联、交互和动态的思路来探索当代建筑。在动态中创造不同并促进交流,也成为多元与全球化时代建筑设计两个最核心的追求。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