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需求研究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人寿保险需求研究 |
 |
|
 |
人寿保险需求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页码:3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9511534/9787509511534
·条形码:97875095115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寿保险需求研究》主要围绕四大方面问题进行论述:一是导致有效寿险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二是PCRB范式的内在运行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探索建立一种度量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分析模型。四是探究我国寿险需求内在的变动规律,以及提升我国寿险需求的对策。《人寿保险需求研究》建立了寿险需求的PCRB分析范式;建立了典型国家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模型;提出了拉动我国有效寿险需求的具体措施;澄清了影响寿险需求的一些谬误观点。
作者简介 魏华林,男,1949年出生。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保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出版学术论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著述有《保险学》、《保险法学》、《海上保险学》、《中国保险市场开放及其监督》、《中国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方式选择》、《国际运输保险》、《保险业发展》、《中国保险业发展评论》、《论保险合同形式的几个理论问题》、《保险理论研究纵论》、《“人世”后中国保险大门如何开》等。作为专家参加过深圳地铁工程保险、三峡工程保险、原国家经贸委汽车销售保险等重大项目论证、评审工作。在风险管理、商业保险等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富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先后有十几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奖三项,省部级奖六项。
李金辉,男,1976年出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参与编著《中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配置》、《人身保险》、《中国保险中介发展报告》(2005~2007年)、《保险公估人原理与实务》等多部论著,在全国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人寿保险需求概述
第一节 人寿保险需求的界定及度量
第二节 人寿保险需求产生的功能基础
第三节 人寿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检验文献
第四节 人寿保险需求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第五节 人寿保险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人寿保险需求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保险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人寿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四节 逆选择与人寿保险需求
第五节 心理因素与人寿保险需求
第三章 寿险需求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
第一节 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时间序列模型
第二节 美国人寿保险需求的时间序列模型
第三节 日本人寿保险需求的时间序列模型
第四节 OECD国家人寿保险需求的面板模型
第五节 实证研究结果的国际比较
第六节 我国寿险需求的变动趋势
第四章 国际寿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一节 美国寿险市场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日本寿险市场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部分发达国家(地区)寿险市场发展状况
第四节 韩国寿险销售管理和教育培训状况
第五节 国际寿险市场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 寿险产品与寿险需求
第一节 寿险产品结构与寿险需求的关系
第二节 发达国家寿险产品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节 亟国麦隍亡晶的童适皇筮星趋垫
第四节 我国寿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的比较
第五节 我国寿险产品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第六章 营销渠道与寿险需求
第一节 寿险营销渠道的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美国寿险营销渠道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加拿大寿险营销渠道的发展状况
第四节 日本寿险营销渠道的发展状况
第五节 英国寿险营销渠道的发展状况
第六节 我国寿险营销渠道的发展状况
第七节 我国寿险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七章 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寿险需求
第一节 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寿险需求的关系
第二节 保险市场行为的国际监管原则
第三节 发达国家(地区)寿险产品创新监管
第四节 发达国家(地区)寿险营销渠道监管
第五节 发达国家(地区)寿险行业自律状况
第六节 亚洲国家(地区)寿险争议的解决机制
第八章 我国寿险市场及寿险需求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 我国寿险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我国寿险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城市居民人寿保险需求分析
第四节 我国农村居民人寿保险需求分析
第五节 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六节 我国人寿保险需求若干热点问题辨析
第九章 我国寿险供需均衡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 我国人寿保险需求提升的路径设计
第二节 寿险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与法人治理
第三节 提升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产品发展策略
第四节 提升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营销渠道创新策略
第五节 提升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监管创新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
序言 人类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与风险抗争的历史。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妥善应对生、老、病、死、残等各种人身风险。寿险行业的产生与发展,为人类有效转移人身风险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经济制度。从理论上讲,人类生生不息,风险永恒存在,因此人类对管理人身风险的需求也是永无止境的。既然存在如此旺盛的潜在寿险需求,那么寿险业的发展理应一帆风顺。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使是在保险业发达国家,寿险短缺现象仍十分普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为什么作为一个惠及全人类的经济制度安排,寿险业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呢?与此相伴的一个有趣现象是:保险人通常会抱怨社会大众保险意识低;社会大众则往往抱怨保险人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总之,寿险业客观存在着供需失衡的问题。那么,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保险人之所以卖不出去想卖的寿险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寿险产品吸引力不强;二是寿险产品虽有吸引力,但没有激发被保险人的潜在需求;三是寿险产品的消费方式难以使消费者接受;四是没有合适的营销渠道。第一点涉及产品开发的问题;第二、三点涉及风险意识问题;第四点涉及营销渠道问题。
文摘 第一章人寿保险需求概述
第一节人寿保险需求的界定及度量
一、人寿保险的界定
(一)人寿保险的内涵及其特征
人寿保险的内涵是指对人寿保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从本质上来说,人寿保险是利用数理技术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对长寿、死亡等人身风险提供保障的一种经济制度安排。人寿保险的特征主要有:
1.保障的经济性。美国保险学家休百纳人类生命价值的理仿引入人寿保险之中,从而使以保险金额来体现保障大小的人寿保险具有显著的经济性①。这种经济性体现在,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死亡或者达到支付生存金的预定年龄时,人寿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履行给付保险金义务。
2.产品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寿保险的保障体现为一种无形的服务,看不见、摸不着,销售难度要较一般有形商品高。二是产品设计技术较为复杂,一般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要想真正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并不容易。三是寿险产品具有延时消费的特点,尽管有时保险人提供的保障自保险合同生效之日起就已存在,但由于这种无形的保障并不容易为人觉察,而且保险人履行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往往在保险事故或约定的事件发生之后进行,因此人寿保险产品给人一种延时消费的感觉。由于生命有限,大部分人在消费时更关注当前而非不确定的未来。此外,有些险种如果没有发生保险事故,保险费不能返还,容易给消费者形成一种“只有支出没有回报”的印象,也降低了寿险产品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