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教辅 >

新媒体概论(第2版)

2010-07-0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新媒体概论(第2版) 去商家看看
新媒体概论(第2版) 去商家看看

 新媒体概论(第2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页码:3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04359704
·条形码:9787504359704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新媒体概论(第2版)》内容简介:在传媒业界,所谓“媒体创意”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客观现实,但若要问什么是媒体创意,人们却大多说不清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语焉不详,甚至有些疑惑,都是正常现象。由于我们创办了一个媒体创意专业,所以也就时常有人向我询问,作为该专业的负责人,当然是回避不了的。从逻辑学的角度说,一个事物的概念可以分为内涵性的概念和外延性的概念,内涵性的概念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外延性的概念则是对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的概括。
作者简介 宫承波(1966~),男,山东章丘市人。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后曾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从事博±后研究。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任媒体创意专业主任,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主任。
有专著《新媒体的多维审视》、《传播学纲要》、《媒体创意导论》,主编教材《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历史与理论》、《新闻业务》、《出版策划》、《动画概论》,合著《新媒体产监论》、《文化创意产业总论》、《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等。
编辑推荐 《新媒体概论(第2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目录
第一单元 新媒体概说
第一章 什么是新媒体
第一节 关于新媒体的界定
第二节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解读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媒体技术概观
第一节 新媒体的数字技术依托
第二节 新媒体的网络技术依托
第三节 新媒体的移动通信技术依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媒体发展概观
第一节 我国网络媒体的成长概观
第二节 我国手机媒体的发展扫描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单元 新兴媒体群之一:网络媒体
第四章 搜索引擎
第一节 搜索引擎发展概述
第二节 搜索引擎详析
第三节 Google和百度——两大中文搜索引擎的比较
第四节 搜索引擎的未来之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门户网站
第一节 门户网站概述
第二节 门户网站的特征及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网络视频
第一节 网络视频概述
第二节 网络视频的传播学审视
第三节 市场环境下的网络视频发展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网络广播
第一节 网络广播概述
第二节 网络广播的传播学分析
第三节 中国网络广播的现状与困惑
第四节 网络广播的未来之路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网络报纸/杂志
第一节 网络报纸
第二节 网络杂志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网络出版
第一节 网络出版概述
第二节 网络出版的传播特点分析
第三节 网络出版前景探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章 网络社区
第一节 网络社区的界定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 网络社区的类型与特性分析
第三节 网络社区的传播分析与成员分析
第四节 网络社区的社会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SNS
第一节 SNS概述
第二节 SNS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SNS的社会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第一节 电子邮件
第二节 即时通讯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RSS
第一节 RSS概述
第二节 RSS的影响与困境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博客
第一节 博客概述
第二节 博客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第三节 博客的社会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播客
第一节 播客概述
第二节 播客的传播学分析
第三节 播客网站存在的问题及前景探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维客
第一节 维客概述
第二节 维客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维客的传播学分析
第四节 维客的社会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网络游戏
第一节 网络游戏概述
第二节 世界网络游戏的发展及现状
第三节 中国网络游戏发展及现状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网络动画
第一节 网络动画概述
第二节 网络动画特点分析
第三节 网络动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网络文学
第一节 网络文学概述
第二节 网络文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三节 网络文学的困境与前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其他网络媒体形态
第一节 Twitter
第二节 掘客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单元 新兴媒体群之二:手机媒体
第二十一章 手机短信/彩信/彩铃
第一节 手机短信
第二节 手机彩信
第三节 手机彩铃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手机报纸/出版/杂志
第一节 手机报纸
第二节 手机出版
第三节 手机杂志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手机电视/广播
第一节 手机电视的技术支持
第二节 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国手机电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第四节 手机广播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手机游戏/动漫
第一节 手机游戏的发展
第二节 手机游戏的分类及其前景展望
第三节 手机动漫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单元 新兴媒休群之三:(互动性)电视媒体

第二十五章 数字电视
第一节 数字电视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IPTV
第一节 IPTV的概念、特点与技术
第二节 IPTV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我国IPTV的发展模式、困境与出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单元 新型媒体群
第二十七章 户外新媒体
第一节 户外新媒体的界定及发展概述
第二节 户外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
第三节 户外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 楼字电视
第一节 楼宇电视概述
第二节 商业性楼宇电视
第三节 公共服务性楼宇电视
第四节 楼宇电视的社会影响及发展前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十九章 车载移动电视
第一节 车载移动电视概述
第二节 车载移动电视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车载移动电视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车载移动电视的前景展望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单元 新媒体失范与规制
第三十章 新媒体的负面效应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失范现象
第二节 手机媒体的失范现象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十一章 新媒体的管理与规制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管理与规制
第二节 我国手机媒体的管理与规制
本章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拥抱创意时代
在传媒业界,所谓“媒体创意”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客观现实,但若要问什么是媒体创意,人们却大多说不清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语焉不详,甚至有些疑惑,都是正常现象。由于我们创办了一个媒体创意专业,所以也就时常有人向我询问,作为该专业的负责人,当然是回避不了的。
从逻辑学的角度说,一个事物的概念可以分为内涵性的概念和外延性的概念,内涵性的概念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外延性的概念则是对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的概括。关于媒体创意,我们不妨把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个界定:即创新性、创造性思维在传媒领域的运用,其要旨在于因势而变、不断推陈出新,它是市场化时代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是传媒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其基本内涵,指现代传媒面向市场需求和变化,在信息建构与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有创新性或创造性的策略和构思——其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涉及传媒运作的方方面面,对此,可简要地概括为创意传播、创意经营和创意管理三大领域和范畴。
文摘 插图:


二、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以往媒体的最突出特点。它包括两个含义: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电话就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广播、电影、电视,其信息的传播具有单向性,信息反馈不方便,交互性比较差。交互性则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数字技术使新媒体中的信息采集、制作非常的简单,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可以利用文本输入系统(电脑、手机键盘,书写触摸屏等)、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轻易地制作、采集数字信息,有些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已经将文本输入、数码照相、摄影等信息采集技术与信息发送技术融为一体,使数字信息的采集、发送更加的简易可行。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普及以及使用成本的降低又为人们提供了廉价的传播渠道。这就使任何拥有联网信息终端的个人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发送者,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新媒体的超媒体性使参与者对信息交流过程具有平等的控制权,参与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地交流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中,交流双方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交互传播。
三、超时空
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扩大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地理范围,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出现之后,信息可以借助电波传播至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主要依靠地面的信息传递系统,同时国家之间出于文化控制的需要对境外媒体在本国的传播进行限制,所以传统大众媒体所传播的大部分信息被限制在国家和地区的范围内,并未真正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而新媒体利用连接全球电脑的互联网和通信卫星完全打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接收到由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另外,无线网络的发展,还使新媒体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
新媒体还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即时传播。传统大众媒体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受众不能直接进行反馈,只能利用其他媒介,如书信、电话等进行反馈,而且反馈也是延迟的。新媒体提供的在线评论功能使信息反馈的时间大为缩短,电子邮件可以将任何信息在几秒钟内传至全球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即时通讯服务则完全消除了交流双方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使信息的交互传播突破了
……
后记 两年前,应媒体创意专业教学急需,我曾组织一批青年同仁尝试编写了国内第一部《新媒体概论》教材,如今第一版已售罄。为了使教学工作能够跟得上新媒体领域快速发展的步伐,在同志们的支持下,我于是又组织编写了第二版。
同第一版一样,第二版仍是群策群力的结晶,参与人员情况如前所列,此不赘述。有必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员流动、联系不便等原因,第二版的编写队伍有较大调整。为了体现和尊重第一版的开拓性工作,我们特将第一版编写组名单(连同各参编者的执笔内容)同第二版编写组名单一并附在了目录之前,谨此致敬并致谢。
第二版的框架凝结了我对新媒体领域的一些新的观察和思考,较之第一版,其视域进一步拓展,内容更加丰富,体例也更为科学。但还是应当指出,“新媒体”仍在迅猛发展之中,所以第二版仍具有探索性和尝试性,恳请业内方家继续不吝赐教,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