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 |
 |
|
 |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22063712/9787122063717
·条形码:97871220637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列
内容简介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在介绍细菌、病毒等八大类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论述了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遗传变异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动物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实验室诊断和免疫防治方法,以及有益微生物的开发与利用等。《动物微生物与免疫》结合动物微生物应用性、针对性的特点,融入了学科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为方便读者学习,《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每章设有学习目标与技能目标、小结和复习题,并提供了“动物常见病原菌主要特性鉴别表”、“常用培养基”、“常用试剂和试液配制”、“微生物学常用缩写”等查阅资料。
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畜牧兽医类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供畜牧兽医工作者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
一、简介
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三、21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四、动物微生物与动物免疫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思考题】
第一篇 微生物概论
第一章 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一、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营养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的概念
二、制备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基的类型
四、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
第四节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与运送
二、细菌的形态观察
三、细菌的分离培养
四、细菌的生化试验
五、动物接种试验
六、细菌的血清学试验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二章 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复制的概念
二、病毒复制的过程
第三节 病毒的培养
第四节 病毒的其他特性
一、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二、包含体
三、病毒的血凝现象
四、噬菌体与亚病毒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五节 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与运送
二、病毒包含体的检查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与初步鉴定
四、血清学实验
五、病毒核酸检测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三章 其他微生物
第一节 真菌
一、形态结构及菌落特征
二、增殖与培养
三、菌落特征
第二节 放线菌
一、分枝杆菌属
二、放线菌属
第三节 螺旋体
一、形态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致病性
第四节 支原体
一、形态结构
二、增殖培养
三、致病性
第五节 立克次体
一、形态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致病性
第六节 衣原体
一、形态结构
二、致病性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四章 微生物与外界环境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水中的微生物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四、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三、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
一、常见的微生物变异现象
二、微生物变异的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五章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传染性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毒力
二、细菌的致病作用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第二节 传染的发生
一、传染的概念
二、传染发生的条件
【本章小结】
【复习题】
【本篇小结】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第六章 免疫概述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一、免疫的概念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免疫的类型
一、根据免疫起源分
二、根据免疫机体内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分
三、根据机体对于病原的作用特点分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七章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与机理
一、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二、非特异性免疫的机理
第二节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一、种属因素
二、年龄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应激因素
第三节 非特异性免疫的增强剂
一、微生物疫苗制剂
二、生物制剂类增强剂
三、化学免疫增强剂
四、中草药免疫增强剂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八章 特异性免疫
第一节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一、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
第二节 抗原
一、抗原的概念
二、构成抗原的条件
三、抗原的分类
四、主要微生物抗原
第三节 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机理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三、体液免疫应答
四、细胞免疫应答
第四节 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及作用
一、体液免疫的效应物质——抗体
二、细胞免疫的效应物质——效应细胞
及细胞因子
第五节 特异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第六节 特异性免疫的获得途径
一、主动免疫
二、被动免疫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九章 变态反应
第一节 变态反应发生的概念与类型
一、Ⅰ型超敏反应
二、Ⅱ型超敏反应
三、Ⅲ型超敏反应
四、Ⅳ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变态反应病的防治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十章 免疫血清学试验
第一节 概述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三、血清学反应的应用
第二节 凝集试验
一、直接凝集反应
二、间接凝集反应
第三节 沉淀试验
第四节 补体结合试验
一、补体及其作用特点
二、溶血反应
三、补体结合反应及其原理
四、补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五、补体结合反应的应用
第五节 中和试验
一、简单定性中和试验
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三、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四、空斑减少法
第六节 免疫标记技术
一、ELISA实验原理及类型
二、ELISA试验条件的选择
三、ELISA结果判定及表示法
第七节 分子免疫学技术
一、免疫PCR技术的概念
二、免疫PCR体系的组成
三、免疫PCR产物的检测
四、结果与注意事项
【本章小结】
【复习题】
【本篇小结】
第三篇 主要病原微生物
第十一章 主要动物病原细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五、展望
第二节 链球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三节 炭疽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五、回顾与展望
第四节 猪丹毒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五节 大肠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五、回顾与展望
第六节 沙门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五、展望
第七节 布氏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五、展望
第八节 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五、展望
第九节 魏氏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五、展望
第十节 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五、展望
第十一节 多杀性巴氏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十二章 主要动物病毒
第一节 口蹄疫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三节 伪狂犬病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四节 猪瘟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五节 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六节 猪圆环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五、研究进展
第七节 小鹅瘟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八节 细小病毒
一、猪细小病毒
二、犬细小病毒
三、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
四、貂阿留申病病毒
第九节 新城疫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十节 马立克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十一节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十二节 犬瘟热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十三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流感病毒的分类和特征
二、猪流感病毒
三、禽流感病毒
[相关链接]甲型H1N1流感病毒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十三章 其他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 曲霉菌
一、烟曲霉
二、黄曲霉
第二节 牛放线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
第三节 螺旋体
一、猪痢疾蛇形螺旋体
二、钩端螺旋体
第四节 支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本章小结】
【复习题】
【本篇小结】
第四篇 微生物的应用
第十四章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第一节 生物制品的分类及命名
一、生物制品的分类
二、生物制品的命名
第二节 临床常用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一、疫苗
二、免疫血清及卵黄抗体
三、诊断液
第三节 临床常用生物制品的制备及检验
一、疫苗的制备及检验
二、免疫血清及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检验
第四节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一、疫苗的运输与保存
二、病原体型别与疫苗质量
三、动物的体质与疫病
四、接种的时机与密度
五、疫苗的稀释与及时应用
六、免疫剂量、次数与途径
七、母源抗体与抗菌药物的干扰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十五章 微生物的其他应用
第一节 微生物与饲料
一、单细胞蛋白饲料
二、微生物与发酵饲料
三、微生物与青贮饲料
第二节 微生物与畜产品
一、微生物与乳
二、微生物与肉
三、微生物与鲜蛋
第三节 微生物活性制剂
一、饲用酶制剂
二、微生态制剂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实验实训项目
微生物学实验室安全须知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项目一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的观察
项目二 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染色
项目三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项目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化、移植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项目五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项目六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扩散法)
项目七 水的细菌学检查
项目八 饲料中微生物的检查
项目九 实验动物的接种和剖检技术
项目十 病毒的鸡胚接种技术
项目十一 病毒的微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项目十二 凝集试验法检测畜禽疾病
项目十三 沉淀试验法诊断畜禽疾病
项目十四 免疫荧光法检测猪瘟
项目十五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猪瘟
项目十六 鸡大肠杆菌油佐剂菌苗的制备
项目十七 抗猪瘟血清的制备
项目十八 法氏囊卵黄抗体的制备
附录
附录一 动物常见病原体主要特征一览表
附录二 常用的培养基
附录三 常用试剂和试液配制
附录四 微生物学常用缩写
参考文献
……
序言 近几十年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也带动了动物微生物学的高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因此,动物微生物学教材也要及时反映动物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特别是在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和推动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如火如荼,为配合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编写《动物微生物与免疫》这本基础应用性教材就非常有必要。为此,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动物生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联合14所高职高专院校的骨干教师编写了本书。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指导思想。
1.强调动物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及新颖性这主要表现在:①重点突出实际应用。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以及编者的实践结果和科研成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材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实际应用技术和对动物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及发展趋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也扩大了本书的读者群体。②突出新颖性,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首先体现在教材的中心部分,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技能编入了新的内容,使其与现代化微生物学科的发展息息相通,这是教材的主题。其次,让基础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相接(重要病原体的回顾与展望)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及研究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③内容的取舍和编排上突出重点。书中摒弃了陈旧的、指导意义不大的内容和实例;并在吸取其他教材长处的同时,努力对《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新编教材的编写方式进行革新尝试,进一步注重章节之间的有机衔接;书中采用简明图表形式总结篇章知识,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
2.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每章节里面有精心安排的启发性、思考性的内容,尽量使学生多向思维,把知识学活,触类旁通,勇于创新。
3.增强教材内容可读性和适用性
每章前设置有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利于任课老师明确教学任务;每章后有小结、复习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考;正文中的“小知识”等补充内容可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后附有参考文献、“动物常见病原菌主要特性鉴别表”、“常用培养基”、“常用试剂和试液配制”、“微生物学常用缩写”,方便读者查阅。
在上述编写思想的指导下,本书共分成四篇15章,以及18个实验实训项目。本书由18位来自全国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编写而成,全书由欧阳素贞、曹晶负责统稿,并对相关章节进行了修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张洪亮等人为本书的出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借出版之际,一并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在某些方面是一次改革尝试,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篇幅和时间所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
文摘 插图:

第一篇 微生物概论
第一章 细菌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用人工的培养条件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叫做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人工培养可以进行细菌的鉴定和进一步的利用,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十分重要的手段。
一、培养基的概念
把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的营养基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可根据需要自行配制,也可用商品化的培养基。培养基的主要用途是促进细菌的生长繁殖,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保存以及细菌制品的制造等。
二、制备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制备培养基的基本程序:
配料-溶化-测定及矫正pH-过滤-分装-灭菌-无菌检验-备用(详细内容见实验四)
尽管细菌的种类繁多,所需培养基的种类也很多,但制备各种培养基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具体如下。
(1)选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制备的培养基必须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如水、含碳化合物、蛋白胨、无机盐类等。所用化学药品应为化学纯的。
(2)调整pH培养基的pH值应在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范围内。多数病原菌最适pH值为7.2~7.6。
(3)培养基应均质透明均质透明的培养基便于观察细菌生长性状及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
(4)不含抑菌物质制备培养基所用容器不应含有抑菌和杀菌物质,所用容器应洁净,无洗涤剂残留,最好不用铁制或铜制容器;所用的水应是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5)灭菌处理培养基制成后及盛培养基的玻璃器皿必须彻底灭菌,避免杂菌污染,以获得纯的目标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