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无线接入网接口演进与设计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3G无线接入网接口演进与设计 |
 |
|
 |
3G无线接入网接口演进与设计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13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115191972/9787115191977
·条形码:97871151919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3G无线接入网接口演进与设计》介绍了UMTS和cdma2000两大制式的无线接入网系统从2G到3G接口协议的演进及其关键承载技术,并结合工程建设中实际的无线网络、建设背景等因素,进一步探讨了各种制式3G移动通信网的无线接入网各接口问题,主要有基站与基站控制器之间、基站控制器与核心网电路域和分组域之间、基站控制器之间的接口传输带宽核算和配置方法。在涉及核算原理的部分,也引入了空中接口相关的业务承载论述。《3G无线接入网接口演进与设计》的特点在于很多内容都充分考虑了系统协议构成与网络工程实际的结合,特定接口上的特性论证与全网业务策略,相关系统的建设,终端的关联影响等因素,这些源于实践经验总结而得出的应用论证方法和结论对网络设计人员有更实际的帮助。《3G无线接入网接口演进与设计》可供网络设计和维护人员以及需要系统学习无线网络技术知识的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无线接入网接口设计及接口协议演进
1.1 无线接入网(RAN)接口设计概述
1.1.1 系统演进对RAN接口设计的影响
1.1.2 建设环境对RAN接口设计的影响
1.2 网络与接口背景
1.2.1 UMTS结构与接口协议演进
1.2.2 cdma2000系统结构与接口协议演进
第2章 无线接入网网络传输技术
2.1 ATM技术及其在无线接入网中的应用
2.2 IP网络技术及其在无线接入网中的应用
2.2.1 IP传输(TCP/IP)模型基本架构及协议组成
2.2.2 IPv4到IPv6的演变
2.2.3 IP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2.3G IP RAN理念及实现技术
2.3.1 分阶段演进
2.3.2 用户平面承载方案
2.3.3 信令承载方案
第3章 UMTS无线接入网接口模型及传输带宽核算
3.1 UTRAN传输接口协议结构
3.1.1 通用协议模型
3.1.2 各接口协议结构
3.2 接口带宽核算方法
3.2.1 基础条件设定
3.2.2 核算思路
3.2.3 各传输接口带宽及链路配置算法
3.3 多方算法示例对比及分析
3.3.1 Iub接口带宽算法示例对比
3.3.2 Iu接口带宽算法示例对比
3.3.3 Iur接口带宽算法示例对比
3.3.4 推荐取定参数
3.4 HSDPA引入传输需求考虑
3.5 IP UTRAN接口带宽算法初探
3.5.1 算法思路
3.5.2 计算示例
第4章 cdma2000无线接入网接口模型及传输带宽核算
4.1 cdma2000传输接口协议结构
4.1.1 接口范围
4.1.2 A-bis接口信息流程分析
4.1.3 A接口信息流程分析
4.1.4 Ater接口信息流程分析
4.1.5 Aquater接口信息流程分析
4.2 cdma2000传输接口带宽核算方法
4.2.1 接口带宽核算总体思路
4.2.2 A-bis接口带宽核算方法
4.2.3A 接口带宽核算方法
4.2.4 Aquater接口带宽核算方法
4.2.5 Ater接口带宽核算方法
结束语
缩略语
参考文献
……
序言 2000年以来,“3G” 这个词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欧洲的WCDMA网络从2003年开始逐步放号进入商用阶段,日韩的cdma2000网络也步入了EV-DO阶段,我国的通信行业则伴随着TD-SCDMA技术的不断成熟,加快了对3G各制式系统应用于我国通信网络的技术标准制定和相应的建设规划及筹备工作。
作者通过参与其中一些工作深深感到:3G牌照发放前、无法进入正式建设流程时,网络建设的探讨容易侧重于理论、设想和有限的国际经验;专业的设计人员和运营商中的网络建设技术负责人员对本地网络的了解以及对建设中问题的预见和把握更现实、更深刻,设备制造商则一般对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理解和硬件实现更具发言权;而在进入实战阶段之前,两方面的知识融合缺乏充分的契机,尤其是不同专业板块的关联、协作在以上背景因素影响卜I呈现了更明显的空白。同时,业界各方又承受3G建设启动后快速建网运营的压力,需要更加贴近现实的细节筹划和准备。我们在3G无线网的建设前期咨询、配合工作中体会到的空白主要存在于与无线接入网网络接口相关的设计部署方面。由于3G三大制式的首要核心技术在空中接口,空中接口和无线链路、移动终端和无线接入网同在无线专业范畴,而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包括各种形式的电路域和分组域)的接口和工作接续,无线接入网内部网元间的传输沟通则涉及核心网、传输诸专业;各专业在网络设计和建设运营上又由不同的单位所负责,设备提供商也往往不统一,从而易生隔阂,若不充分理解接口环节及对端的确切状况,便不能把握部署细节,从而不易觉察可能出现的问题,造成规划设计与落实之间的误差。
文摘 第1章 无线接入网接口设计及接口协议演进
1.1 无线接入网(RAN)接口设计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国际电联(ITU)中的组织为IMT-2000,得名于3G网络预计在2000年左右提供服务。IMT-2000的宗旨是向固定或移动用途的、陆地或卫星连接的多样化终端提供固定通信网和移动网专用的各项业务。IMT-2000体系的关键特征包括:
①高度的全球公共接入;
②IMT-2000家族内部及其与固定通信网的业务兼容性;
③高品质服务;
④全球通用的小型终端;
⑤全球漫游性能;
⑥多媒体应用能力,广泛的业务和终端支持。
为满足IMT-2000共同的发展目标,各家族成员系统都遵从共同的系统框架,配合以各自内部的处理、交互和通信机制提供IMT-2000约定的能力和接口要求,为系统问的漫游提供互操作一致性保障。用户标识模块(UIM)、移动终端(MT)、无线接入网(RAN)和核心网(CN)是IMT-2000体系公共的功能实体子系统。
其中UIM—MT、MT-RAN、MT-CN、CN—CN之间的接口由IMT-2000规范,内部的接口方式则由实体实现自定义。UIM-MT接口为终端制造商关心,MT-RAN即空中接口是3G无线子系统部分的关键特征标准,CN-CN用于系统间漫游。
后记 UMTS系统传输承载方式在CS域,从R99/R4基于ATM,直至R5后的IP端到端,其演进层层叠进,而PS域则一贯秉承IP承载理念。cdma2000则立意为两个相对独立、在不同阶段担纲重心的系统11x和HRPD,lx维系ATM&TDM承载为主的电路域话音、ATM&IP共同构造的分组数据功能以及HRPD各发展阶段两子系统间的互通;HRPD则在空中接口外实现了全IP。如果把UMTS和cdma2000进程做类比,则R99/R4可以对应lx,R5则可比肩渐退出主流的EV-DV。HSDPA与EV-DO上阵,在高速分组数据规模应用后,什么样的路线在什么样的场景更优越或许能有结论。
鉴于UMTS R4、cdma2000 DO Release A版本技术及设备成熟性,本书针对基于R99/R4版ATM承载模式的UTRAN子系统和1x-DORA ATM&IP混合承载的BS/AN子系统传输接口设置的理论解析及实用方法探讨对网络建设颇具指导意义。总结本书要点如下。
首先,接口设置的基础依据来于通信信息量,它源于业务模型和信息构造两方面,前者与应用层业务行为有关,后者取决于承载技术和系统协议机制;两者轻重择取须视网络定位、建设阶段、系统能力经验把握等多方因素综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