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化工 >

胶黏剂基础

2010-07-0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胶黏剂基础 去商家看看
胶黏剂基础 去商家看看

 胶黏剂基础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122068729
·条形码:97871220687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分子胶黏剂丛书

内容简介 《胶黏剂基础》从胶黏剂的基础知识入手,首先对粘接基础、粘接性能检测和胶黏剂的配方设计等进行了介绍;然后重点讨论了由酚醛树脂、氨基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有机硅树脂、烯类高聚物、橡胶和天然高分子等材料制备的胶黏剂的制备工艺、典型配方、改性方法和关键技术等。
《胶黏剂基础》内容简练,基础性强,既可供从事胶黏剂研究、开发及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院校的教学参考书。
编辑推荐 《胶黏剂基础》:高分子胶黏丛书
目录
第1章 胶黏剂概述
1.1 胶黏剂的发展过程1
1.2 胶黏剂的性状4
1.2.1 环氧树脂胶黏剂4
1.2.2 聚氨酯胶黏剂5
1.2.3 烯类高聚物胶黏剂6
1.2.4 氨基树脂胶黏剂7
1.2.5 橡胶胶黏剂8
1.2.6 有机硅改性胶黏剂8
1.2.7 其他类型胶黏剂9
1.3 胶黏剂的发展趋势12
1.3.1 发挥传统产品优势12
1.3.2 提高现有产品性能12
1.3.3 开发绿色新功能产品13
1.4 胶黏剂的应用13
1.4.1 航空航天方面的应用14
1.4.2 电子信息方面的应用15
1.4.3 舰船工业方面的应用16
1.4.4 汽车工业方面的应用16
1.4.5 机械制造方面的应用17
1.4.6 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17
1.4.7 轻工行业方面的应用18
1.4.8 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19
1.4.9 日常生活方面的应用19

第2章 粘接基础
2.1 基本原理21
2.1.1 浸润与粘接21
2.1.2 粘接张力23
2.1.3 临界表面张力23
2.1.4 黏附功25
2.2 粘接理论与机理25
2.2.1 吸附理论26
2.2.2 扩散理论28
2.2.3 电子(静电)理论29
2.2.4 机械互锁理论31
2.2.5 弱边界层理论32
2.2.6 化学键理论33
2.3 粘接表面与界面的研究方法34
2.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35
2.3.2 X射线能谱36
2.4 粘接接头设计37
2.4.1 粘接接头设计的原则37
2.4.2 粘接接头的受力分析39
2.4.3 粘接接头的设计形式及特征42
2.5 影响粘接强度的因素44
2.5.1 胶黏剂的影响46
2.5.2 表面性能对粘接的影响48
2.5.3 接头设计的影响50
2.5.4 粘接工艺的影响50
2.6 表面处理与粘接工艺51
2.6.1 表面处理方法52
2.6.2 粘接工艺54
2.7 安全技术60
2.7.1 有毒物质及毒性的评定60
2.7.2 毒性物质侵入人体的途径61
2.7.3 预防办法62

第3章 理化性能检测
3.1 基本理化性能及检测63
3.1.1 外观63
3.1.2 密度64
3.1.3 固体含量66
3.1.4 黏度68
3.1.5 pH值72
3.1.6 适用期74
3.1.7 固化速度77
3.1.8 贮存期78
3.1.9 不挥发物含量79
3.1.1 0耐化学试剂性能80
3.1.1 1水混合性82
3.2 游离醛含量的测定83
3.2.1 酚醛树脂中游离甲醛的测定83
3.2.2 氨基树脂中游离甲醛的测定84
3.3 游离酚含量的测定85
3.3.1 游离酚含量在1%以上时的测定方法86
3.3.2 游离酚含量在1%以下时的测定方法87
3.4 可被溴化物含量的测定88
3.5 含水率的测定89
3.6 其他性能检测90

第4章 分类与配方设计
4.1 胶黏剂的组成与分类92
4.1.1 胶黏剂的组成92
4.1.2 胶黏剂的分类96
4.2 胶黏剂的配方设计98
4.2.1 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99
4.2.2 配方设计的特点101
4.2.3 配方设计的程序与内容104
4.2.4 配方设计方法106
4.2.5 多因素调整配方设计法111

第5章 酚醛树脂胶黏剂
5.1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分类130
5.2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131
5.2.1 合成原理131
5.2.2 合成原料132
5.2.3 影响合成的因素133
5.2.4 配方136
5.3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性能139
5.4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改性141
5.4.1 酚醛丁腈橡胶胶黏剂141
5.4.2 酚醛氯丁橡胶胶黏剂142
5.4.3 酚醛缩醛胶黏剂143
5.4.4 酚醛环氧胶黏剂145
5.4.5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黏剂146
5.5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应用147

第6章 环氧树脂胶黏剂
6.1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分类149
6.1.1 通用环氧树脂胶黏剂150
6.1.2 室温固化环氧树脂胶黏剂150
6.1.3 耐高温环氧树脂胶黏剂153
6.1.4 环氧树脂结构胶黏剂154
6.1.5 水性环氧树脂胶黏剂156
6.2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合成157
6.2.1 合成原理157
6.2.2 合成原料157
6.2.3 配方设计160
6.3 环氧树脂的性能162
6.4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改性164
6.4.1 液体聚硫橡胶改性165
6.4.2 丁腈橡胶改性165
6.4.3 聚乙烯醇缩醛改性165
6.4.4 聚酰胺改性166
6.4.5 聚砜改性166
6.4.6 酚醛树脂改性166
6.4.7 有机硅树脂改性167
6.5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应用167

第7章 聚氨酯胶黏剂
7.1 聚氨酯胶黏剂的分类170
7.1.1 按成分和固化方式分类170
7.1.2 按组分的不同分类174
7.2 聚氨酯胶黏剂的合成175
7.2.1 合成原理175
7.2.2 合成原料176
7.2.3 配方设计178
7.2.4 配方及工艺179
7.3 聚氨酯胶黏剂的性能180
7.3.1 性能特点180
7.3.2 影响性能的因素180
7.4 聚氨酯胶黏剂的改性183
7.4.1 改善耐温性能183
7.4.2 提高耐水性能183
7.4.3 加快固化速度184
7.5 聚氨酯胶黏剂的应用184

第8章 烯类高聚物胶黏剂
8.1 聚醋酸乙烯酯胶黏剂186
8.1.1 聚醋酸乙烯酯胶黏剂的合成186
8.1.2 聚醋酸乙烯酯胶黏剂的改性197
8.2 丙烯酸酯胶黏剂202
8.2.1 α氰基丙烯酸酯胶黏剂202
8.2.2 丙烯酸酯压敏胶205
8.2.3 丙烯酸酯厌氧胶209
8.2.4 丙烯酸酯结构胶213

第9章 氨基树脂胶黏剂
9.1 氨基树脂胶黏剂的合成218
9.1.1 脲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218
9.1.2 三聚氰胺树脂胶黏剂的合成225
9.2 氨基树脂胶黏剂的性能231
9.3 氨基树脂胶黏剂的改性232
9.3.1 脲醛树脂胶的改性232
9.3.2 三聚氰胺树脂胶黏剂的改性233
9.4 氨基树脂胶黏剂的应用234
9.4.1 在木材加工中的应用234
9.4.2 在建筑工业中的应用234
9.4.3 在包装材料中的应用235
9.4.4 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236
9.4.5 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236

第10章 有机硅胶黏剂
10.1 有机硅胶黏剂的分类238
10.1.1 硅树脂型胶黏剂239
10.1.2 硅橡胶型胶黏剂240
10.1.3 有机硅偶联剂241
10.2 有机硅胶黏剂的合成243
10.2.1 合成原理243
10.2.2 合成原料243
10.2.3 配方设计244
10.2.4 配方245
10.2.5 有机硅胶黏剂的固化246
10.3 有机硅胶黏剂的性能247
10.4 有机硅胶黏剂的改性248
10.4.1 酚醛树脂改性聚有机硅氧烷胶黏剂248
10.4.2 聚酯树脂改性聚有机硅氧烷胶黏剂249
10.4.3 环氧树脂改性聚有机硅氧烷胶黏剂249
10.4.4 聚氨酯改性聚有机硅氧烷胶黏剂250
10.5 有机硅胶黏剂的应用251

第11章 橡胶型胶黏剂
11.1 氯丁橡胶胶黏剂254
11.1.1 氯丁橡胶胶黏剂的分类254
11.1.2 氯丁橡胶胶黏剂的合成254
11.1.3 氯丁橡胶胶黏剂的改性259
11.1.4 氯丁橡胶胶黏剂的性能及应用259
11.2 丁腈橡胶胶黏剂260
11.2.1 丁腈橡胶胶黏剂的合成260
11.2.2 丁腈橡胶胶黏剂的改性263
11.2.3 丁腈乳胶胶黏剂的性能与应用264
11.3 其他橡胶胶黏剂265
11.3.1 丁苯胶乳胶黏剂265
11.3.2 聚硫橡胶胶黏剂265
11.3.3 氟橡胶胶黏剂266
11.3.4 丁基橡胶胶黏剂267

第12章 天然胶黏剂
12.1 蛋白质胶黏剂269
12.1.1 豆蛋白胶黏剂269
12.1.2 骨胶胶黏剂270
12.1.3 皮胶胶黏剂271
12.1.4 鱼胶胶黏剂272
12.1.5 血朊胶黏剂272
12.1.6 酪素胶273
12.1.7 蛋白混合胶273
12.2 碳水化合物胶黏剂274
12.2.1 淀粉胶黏剂274
12.2.2 糊精胶黏剂276
12.2.3 纤维素胶黏剂277
12.3 天然树脂胶黏剂280
12.3.1 单宁胶黏剂280
12.3.2 木质素胶黏剂281
12.3.3 虫胶胶黏剂281
12.3.4 松香胶黏剂282
12.3.5 生漆胶黏剂283
12.4 矿物胶黏剂283
12.4.1 沥青胶黏剂283
12.4.2 地蜡胶黏剂284
12.4.3 硫黄胶黏剂284
12.4.4 辉绿岩胶黏剂285
参考文献
……
序言 人们使用胶黏剂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胶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无所不粘的程度: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电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着巨大的潜力,在一些领域还具有独特的优势。
胶黏剂是以天然原料或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为主体制成的胶黏材料。早期的胶黏剂主要是以天然产物为原料的,但从20世纪初开始,天然胶黏剂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09年开始了酚醛树脂的工业化生产,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生产氯丁橡胶、聚醋酸乙烯酯和三聚氰胺树脂,德国开始生产丁苯橡胶、丁腈橡胶、聚异丁烯及聚氨酯,从此促进了合成高分子胶黏剂的研制和生产的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本书本着“发挥传统产品优势、提高现有产品性能、开发绿色新功能产品”的宗旨,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粘接基础、粘接性能的检测和胶黏剂的配方设计等进行了介绍,对胶黏剂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同时着重对酚醛树脂、氨基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有机硅树脂、烯类高聚物、橡胶和天然高分子等材料制备的胶黏剂的原理、原料、典型配方、制备工艺、改性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及产品的性能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对一些先进的合成原理和制备方法进行了重点讨论。此外,本书还就胶黏剂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作了一些阐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比较完整的、有实用价值的介绍胶黏剂技术的资料。
书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深表感谢。同时,也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所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文摘 插图:


(1)剪切与胶层平行,是粘接面比较理想的受力情况,实质为两个方向相反的拉伸力或压缩力,此时应力作用在整个粘接面积上,分布比较均匀,故可获得最大的粘接强度。这种受力形式的接头最常用,因为它不仅粘接效果好而且简单易行,易于推广应用。
(2)拉伸 也称均匀扯离力,当作用力垂直作用在粘接平面时,可以均匀分布在整个粘接面上。当全部粘接面积承受应力时即可得到最大的粘接强度。但这种受力情况在实际使用中是很难碰到的,即很难保证外力全部垂直作用在粘接面上,一旦外力方向偏斜,应力分布就马上由均匀变为不均匀了,使粘接接头遭到破坏。
(3)不均匀扯离 当胶接件发生不均匀扯离时,应力虽然配置在整个粘接面上,但分配极不均匀,应力集中比较严重。作用力主要集中在胶层的两个或一个边缘上,而不是整个粘接面,或者说是局部长度上所受的是偏心拉伸力。这种类型的接头,其承载能力很低,一般只有理想拉伸强度的1/10左右,而实际断裂也是从应力集中的局部开始的。
(4)压缩 与胶层垂直,均匀分布在整个粘接面积上,纯粹承受压缩负荷,不容易破坏,但此类接头的应用有限。
(5)剥离两种刚性不同的材料受扯离作用时,称为“剥离”。当试件受扯离作用时,应力集中在胶缝的边缘附近,而是不分布在整个粘接面上,剥离力与胶层成一定角度,力作用在一条线上,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粘接强度比较低。因此,粘接件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使设计的粘接件在剪切状态下使用,并尽量减少任何劈裂载荷。
在设计粘接件时,有许多方法都可用来减少剥离应力,如图2—4所示。图2—4(a)在易发生剥离的粘接件部位使用机械紧固件;图2—4(b)是一种航天工业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二倍叠加法或三倍叠加法,即在易剥离、易疲劳和易发生破坏的区域添加额外的粘接;图2—4(c)以薄被粘物包裹厚被粘物的边部;图2—4(d)使薄被粘物所要贴合的部位为铣形,这样也就消除了产生剥离的边缘,可惜的是,这种方法会带来昂贵的加工费用;图2—4(e)加宽薄被粘物(对剥离更为敏感)的边缘部分,宽的粘接件对剥离力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