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阿怒人:同一屋檐下的不同宗教信仰

2010-07-0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阿怒人:同一屋檐下的不同宗教信仰 去商家看看
阿怒人:同一屋檐下的不同宗教信仰 去商家看看

 阿怒人:同一屋檐下的不同宗教信仰


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2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811126686
·条形码:97878111266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关于人与人,抑或文化或宗教之间“冲突”或“和谐共存”的问题,相伴出现的往往是这样一对矛盾体:一方面人们都希望世界是和谐的,更不希望“冲突”发生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有关冲突或不和谐的消息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这使得相当多的媒体乐于追捧,而属于“和谐”的声音显得平静而微弱,远不如“冲突”的喧嚣。《阿怒人》来源于一项关于小区域内多种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现象的研究,其主角阿怒人的实例说明,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不同宗教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作者简介 何林,1971年生,云南省石屏县人。现任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讲师,民族学博士。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及宗教关系研究,先后发表了《“多元统一模式”与和谐共存研究》、《阿怒人世界观在传统建筑中的表述》、《“多元统一”的民族观与民族关系——一个丙中洛阿怒人的实例》、等多篇论文,担任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界世界大会专题会议“当代社会不同宗教信仰及族群文化间的调适与共存:基于云南实例与世界经验的比较”的主席。目前初涉人类学/民族学的实践及实践人类学研究。
目录
引论宗教——冲突还是共存?
(一)“二元对立”模式的遮蔽
(二)多元主义与“多元统一”
(三)一个阿怒人的实例
第一章 阿怒人与阿怒地——历史与现状
(一)古老的怒江居民
(二)贡山、丙中洛及茶腊

第二章 同一屋檐下的人们——阿怒人的家庭
(一)作为“家”的房子
1.居住格局
2.房子的构造
3.房子的意义
(二)家庭的结构与关系
1.作为一个基本生存单位的家庭
2.家庭中的权力与角色
3.分家与新的联合
(三)亲属制度与亲属网络

第三章 家庭视野中的世界
(一)《创世记》及“本曲”中的“家”
(二)家庭视野中的神灵
(三)家庭视野中的宗教

第四章 家庭间的平等联合——阿怒人的婚姻
(一)家庭间的联合:传统婚姻
1.自由恋爱与父母包办
2.阿怒式的订婚“把尔巴”
3.简易婚礼“尼巴瓦”
4.传统婚礼“迪蒙”
5.婚礼的意义
(二)婚姻的变迁:更大范围的联合
1.1950年以后的变迁
2.妇女外流与婚姻
3.变迁的动因

第五章 魂、鬼与神——作为生计方式的信仰
(一)生魂与亡魂
(二)神灵与祭神
1.天神
2.家神
3.野外神
(三)鬼灵与“南木萨”
(四)禁忌

第六章 外来宗教的传播与宗教整合
(一)喇嘛教的传播与整合
(二)天主教的传播与整合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整合
(四)宗教抑制时期
(五)宗教信仰的恢复
(六)宗教政策的整合作用

第七章 同一屋檐下的不同宗教信仰
(一)家庭宗教信仰的选择
1.家庭宗教信仰传统的恢复
2.家庭网络中的宗教传播
3.信仰的改变:从一种宗教到另一种宗教
(二)家庭与亲属网络中的宗教信仰
1.单一宗教信仰的家庭
2.多宗教信仰的家庭
3.亲属网络中的多宗教信仰
(三)不同宗教信仰间的交流与调适
1.冲突与信仰
2.婚姻中的宗教调适
3.互助与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八章 余论:一个关于变迁的问题
附录
贡山怒族(阿怒人)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
阿怒人在怒江地区怒族中的分布位置图
茶腊、双拉自然村在贡山县丙中洛乡的位置图
本书要件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关于人与人,抑或文化或宗教之间“冲突”或“和谐共存”的问题,相伴出现的往往是这样一对矛盾体:一方面人们都希望世界是和谐的,更不希望“冲突”发生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有关冲突或不和谐的消息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这使得相当多的媒体乐于追捧,而属于“和谐”的声音显得平静而微弱,远不如“冲突”的喧嚣。本书来源于一项关于小区域内多种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现象的研究,其主角阿怒人的实例说明,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不同宗教是可以和谐共存的。曾经有一位电视人与我同往丙中洛,但他很快就失望地离开了,用他的话说,这里平静得让人无所事事,与当初的想象差距太大了。与此相反,正是阿怒人这种平静的和谐的力量,使得我最终选择了这个主题,而且我的同事吴晓慧女士也随后来到丙中洛,以她病弱之躯,拍摄了许多动人的录影带和照片,为发出这点微弱的“和谐之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起先,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婚姻及家庭的问题上,因为我的首要使命是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但在长期的田野工作中我逐渐地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于是特别注重阿怒人社会中宗教问题的研究,而阿怒人的宗教信仰问题确实是一个具有突出价值的选题。幸运的是,我的关于阿怒人婚姻家庭的研究也正好支撑了这一选题的研究,因而最终形成了以阿怒人的家庭及“家庭模式”为起点和视角对阿怒社会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事实进行阐释的研究路径,并以“同一屋檐下——阿怒人家庭视野中的多种宗教信仰共存”为题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本书即在该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
文摘 第一章 阿怒人与阿怒地——历史与现状
(二)贡山、丙中洛及茶腊
在云南省西北端,沿怒江有一条直接进入西藏自治区的通道,它属于滇藏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古道进入西藏区,眼前呈现出一派典型的干热河谷景象,而云南一侧因地处印度洋温流和西藏高原冷空气交汇部,雨量充沛,阴冷湿润。丙中洛的中心地带是怒江峡谷中一片珍贵的缓坡,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平地”,自18世纪后期即开始种植水稻,较为富庶,它是从云南内地沿怒江线进入西藏的最后一个中转站。时至今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地区的必需物资,大多仍在丙中洛采购,由马帮不断运送入藏。虽然丙中洛至察瓦龙的公路已经通车,但马帮仍不失为一种最为可靠的运输方式。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貌风光,丙中洛曾被描绘为“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甚至“天堂”。然而丙中洛的意义不仅于此,而在于它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区域内承载了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尤其是多种宗教信仰近距离和谐共存的典型特性。
后记 就在这本题为《阿怒人同一屋檐下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小书搁笔付梓之际,我特别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民族学研究者的幸福,不仅因为近两年时间的辛劳终将有一点点产出,更重要的是在完成此书手稿的过程中重温了田野的喜乐与震撼。我算不上一个感性的入,但这种感情的触动使我开始了对自己的研究行为及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民族学田野工作充满了艰辛甚至艰险,却让一个思想和感情赤裸的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田野调查过后,作为研究者的我们收工回家,写出了文字,获得了学位,在学术生态环境中继续生存,而茶腊、丙中洛、阿怒入或许仅仅是作为一个田野目的地或调查对象而存在,在一位学者众多的成果中或许是一个简单的过客。我们往往带走了我们该带走的,什么也没有留下。但对田野地的人来说,却是不一样的感受。或许我们已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或是尊贵的客人,我们的离别(多数情况是不辞而别)什么也没有留下,却又留下了一个永远不定期的期盼。茶腊的顶嘎叔叔有一次说: “你们突然走了,我几天都睡不着,不知道你们(指笔者及来自云南大学的其他老师和研究生们)什么时候还会再来。”丰大妈说,她只要一喝醉酒就会想念我们,但我们此时一个电话都不打给她——她总是把写有我电话号码的小纸条弄丢了,再说长途电话费太贵。我们再返茶腊,顶嘎总是说他头几天就梦见了,想我们就要到了,想不到今天才到。有时候我会觉得他们像孩子(我小的时候总是这样的),动不动就动了感情,但这种感情现在越来越让我感到真实和珍贵。在书稿的写作中,我回顾了整个田野调查过程,自然包括与村民的活动与交流,自觉幸福,他们对于我的需要关心之至却一无所求。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