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

2010-06-2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 去商家看看
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 去商家看看

 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02256437/9787802256439
·条形码:97878022564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鹏飞一力

内容简介 你,不是最伟大的,——也不是第一个,不是最后一个,——但却是亲近的。哈特·克莱恩致沃尔特·惠特曼 《桥》(The Bridge)在《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中,30位19世纪至20世纪引得后人无数评说的美国(出生于或主要生活在美国)作家和艺术家以常见的方式相遇:或倾慕已久,有心安排;或朋友引见,不期而遇;或吧台举杯,无心邂逅。他们彼此交谈了几小时,或甚至四十年。后来他们知道,他们的相遇纯属偶然但又注定不可能失之交臂。他们先后出现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那是一段多产而又艰难的时光,发生过两次相关的大事件:南北战争以及民权运动。有时他们相逢于战场之外,有时又巧遇在示威现场。他们一起坐在某个人的藏书室里或是坐在出租车里时,战争和政治也是他们心中思考的内容。这些作家和艺术家或者是生于美国,或者是在美国完成了其重要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的相遇是私人事务,也是公共事件,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又似系列评传,从亨利?詹姆斯到罗伯特?洛厄尔,以偶遇为线,把一个个孤立的人物和一件件孤立的事件串成了富于生机的鲜活整体。作者观察这些作者如何对待爱情、孤独、宗教、自然界、历史、阅读以及他们的家庭,尤其是他们如何看待友谊。这部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私人历史”为我们编织出19-20世纪西方文艺界的错综复杂的立体的社交关系,并以这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弘的逝去不久的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 瑞切尔·科恩,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纽约客》、《三便士评论》、《麦克斯维尼》等刊物撰稿人,曾获得纽约艺术基金和麦道尔写作奖金。《偶遇》一书荣获2003国际笔会杰拉德基金奖(2003 PEN/Jerard Fund Award)。
媒体推荐 极具感染力……在刻画出一系列卓越的片段时,科恩也间接讲述了从维多利亚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性别、种族、政治抗议以及文化圈的故事……她的写作风格优雅而朴实,她的评析合理而大度。
  ——《波士顿环球周日报》
极为迷人……《偶遇》从南北战争一直写到民权运动时期……瑞切尔·科恩从其艺术视野出发选择的这段时期,以及她的视野带给读者的影响,无不令人惊喜。
  ——《洛杉矶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如果他们之间不曾相遇,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国。
从亨利·詹姆斯与马修·布雷迪,马克·吐温与尤利塞斯·S.格兰特,兰斯顿·休斯与佐拉·尼尔·赫斯顿,到诺曼·梅勒与罗伯特·洛厄尔……他们的相遇纯属偶然,但又注定不会失之交臂。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亨利·詹姆斯与马修·布雷迪
第二章 威廉·迪恩·豪威尔斯、安妮·亚当斯·菲尔兹与沃尔特·惠特曼
第三章 马修·布雷迪与尤利塞斯·S.格兰特
第四章 威廉·迪恩·豪威尔斯与亨利·詹姆斯
第五章 沃尔特·惠特曼与马修·布雷迪
第六章 马克·吐温与威廉·迪恩·豪威尔斯
第七章 马克·吐温与尤利塞斯·s.格兰特
第八章 W.E.B.杜·波依斯与威廉·詹姆斯
第九章 格特鲁德·斯泰因与威廉·詹姆斯
第十章 亨利·詹姆斯、安妮·亚当斯·菲尔兹与莎拉·奥恩·朱厄特
第十一章 爱德华·史泰钦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
第十二章 维拉·凯瑟与马克·吐温
第十三章 维拉·凯瑟、安妮·亚当斯·菲尔兹与莎拉.奥恩·朱厄特
第十四章 爱德华·史泰钦、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与格特鲁德·斯泰因
第十五章 卡尔·范维克顿与格特鲁德·斯泰因
第十六章 马塞尔·杜尚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
第十七章 维拉·凯瑟、爱德华·史泰钦与凯瑟琳·安娜·波特
第十八章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与哈特·克莱恩
第十九章 哈特·克莱恩与查理·卓别林
第二十章 兰斯顿·休斯与佐拉·尼尔·赫斯顿
第二十一章 博福德·德莱尼与W.E.B.杜·波依斯
第二十二章 哈特·克莱恩与凯瑟琳·安娜·波特
第二十三章 伊丽莎白·毕晓普与玛丽安娜·穆尔
第二十四章 佐拉·尼尔·赫斯顿与卡尔·范维克顿
第二十五章 约瑟夫·科尼尔与马塞尔·杜尚
第二十六章 博福德·德莱尼与詹姆斯·鲍德温
第二十七章 约瑟夫·科尼尔与玛丽安娜·穆尔
第二十八章 詹姆斯·鲍德温与诺曼·梅勒
第二十九章 罗伯特·洛厄尔与伊丽莎白·毕晓普
第三十章 约翰·凯奇与理查德·啊维顿
第三十一章 W.E.B.杜·波依斯与查理·卓别林
第三十二章 兰斯顿·休斯、卡尔·范维克顿与理查德·阿维顿
第三十三章 理查德·阿维顿与詹姆斯·鲍德温
第三十四章 玛丽安娜·穆尔与诺曼·梅勒
第三十五章 约翰·凯奇与马塞尔·杜尚
第三十六章 诺曼·梅勒与罗伯特·洛厄尔
谢词
注释
参考书目
正文译名对照表
注释译名对照表
《偶遇》主涉人物生卒年表
……
序言 在这本书中,30个人以常见的方式相遇:或倾慕已久,有心安排;或朋友引见,不期而遇;或吧台举杯,无心邂逅。他们或是在摄影室遇见彼此,或是相会于杂志编辑室,他们彼此交谈几小时,或甚至四十年。后来他们总会觉得,恰如司空见惯的那般,纯属偶遇但又注定不会失之交臂。
他们有的相遇后留下难忘的记忆,尽管再也不曾谋面;有的相遇时一见倾心,却又中途生变,永远相互影响,却又偶尔彼此对抗。在记录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常常会把这些相遇看成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如同跨过一道新门,或是握住一只不熟悉的手。
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有时仅仅靠一张照片记录下来,有时又是经久不渝的友情,珍藏在彼此心间。随着他们彼此了解得更深,便常常写信鼓励对方,或编辑彼此的小说,或一起去游泳,或齐心奋斗,或将诗作奉献给对方,又或者是在棋盘上博弈厮杀。
他们先后出现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那是一段多产而又艰难的时光,发生过两次相关的大事件: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有时他们相逢于战场之外,有时又巧遇在示威现场。他们一起坐在某个人的藏书室里或是坐在出租车里时,战争与政治也是他们心中思考的內容。
10年前,在我孤身一人驾车周游美国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与我为伴,陪我度过了那孤寂的一年。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亨利·詹姆斯与马修·布雷迪
他们是从布鲁克林回来的。当时正值8月,斑斓悦目的夏日盛景正渐渐退去。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Sr.)发现自己有个想法迫切需要与《纽约论坛报》(the New york Tribune)的一位先生交流一下,于是他吻别了自己的妻子,带着儿子小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Jr.)上了开往布鲁克林的渡轮。返回途中,老詹姆斯对自己突然冒出的一个想法兴奋莫名,他想要给詹姆斯太太一个惊喜:父子二人拍一幅银板照相合影。很多年后,在回忆起那一天时,小亨利·詹姆斯写道,虽然自己已经不太记得具体的细节,但在感觉上很确定,在他们一回到家时,父亲应该就泄露了这个秘密:“他走起路来显得急躁、张皇而又兴奋,即使不是欣喜若狂,也是兴高采烈,这种样子将秘密暴露无遗。”
下了渡轮之后,很可能他们先是回了家。当时是1854年,那年小亨利·詹姆斯该是11岁,詹姆斯一家住在远离联合广场(Union Square)的14街。小亨利和父亲常常在曼哈顿下城区(lower Manhattan)附近散步以消磨时光。老亨利·詹姆斯13岁时在一场火灾中失去了一条腿,过后他装上了木制假肢,后来又换成了软木假肢。尽管行动多有不便,他仍然非常热衷于步行。而小亨利·詹姆斯则很高兴可以躲开那个总是显得比他更聪明的哥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阴影,独占父亲。走到联合广场时,他们常常会驻足仔细阅读近期的戏剧海报,然后或许沿着百老汇街向前散步到第四街,在那里,停下来与坎农夫人(Mrs.Cannon)说几句话。她经营着一家专卖男士手帕、硬领、领结和古龙水之类的绅士用品店,总会应声从楼上跑下来迎接客人们。最后,他们会到达百老汇街尽头的书店(Bookstore)。这家店的拥有者是一位友好的英国绅士,他偶尔会到詹姆斯家做客,与他们共进晚餐。每次逛到这间书店,他们都会问起最新一期的《魅力》(The Charm)杂志到了没有,那是老詹姆斯以儿子的名义订阅的。然而,这本黄颜色封面的英国出版物似乎总是无法按时收到。
亨利·詹姆斯父子俩几乎肯定是走路到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位于百老汇街359号的工作室去的。工作室位于巴纳姆博物馆(P.T.Barnum,s Museum)北侧,在一座建筑物的二楼,而一楼则是汤普森餐厅(Thompson’S Dining Saloon),詹姆斯一家经常到这里来吃冰淇淋。尽管在当时那个年代,美味的冰淇淋并非人人都能经常享用,但詹姆斯一家每周一次的定时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