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知识与赏析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楹联知识与赏析 |
 |
|
 |
楹联知识与赏析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页码:43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10030966/9787310030965
·条形码:97873100309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楹联知识与赏析》内容简介:当前,全国的楹联教育工作已开始步入轨道,一些地方校园里学楹联、用楹联形成热潮,尤其一些楹联教育工作开展得较早的地区,楹联进课堂也已纳入日程。而一些多年来坚持楹联教育的中学,学生的整体文学水平相对较高,高考的升学率也明显地高于其他学校,就是一个事实胜于雄辩的明证。
当然,在大学校园中,有没有必要开设一门独立的楹联课,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在全国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于目前教育部规定的学科目录中硬插入一种楹联课是不大现实的,也是会有阻力的。但是如果作为一门文理科学生都能选读的公选课或各学校都有的文化素质课,窃以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这本简单介绍楹联知识和楹联赏析的小书,就是为了适应这样一种需要而写作的。
编辑推荐 《楹联知识与赏析》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楹联之概说
第二章 楹联史考略
第三章 楹联的结构
第四章 楹联的字词
第五章 楹联的平仄
第六章 楹联的格式
第七章 楹联的内容
第八章 楹联与书法
第九章 楹联名人谱
第十章 楹联故事会
附录一 传统节日楹联赏析(代国玺)
附录二 古人声字表
附录三 《笠翁对韵》(李渔)
附录四 《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参考文献书目
后记
……
序言 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楹联,也就是俗称的所谓“对子”。在长期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在古代社会科举教育体制下,“对对子”是蒙童初学的必修课程。在楹联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都是说神童颖对的精彩故事。
但是随着清末科举考试制度的取缔、传统私塾教育形式的消亡,“对对子”这种优秀的儿童教育方式,就如同粗心的妈妈倒洗澡水一样,把这个“可爱的婴儿”也倒掉了。之后,“对对子”教育在神州大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完全西化的新式学堂教育。
毋庸讳言,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是有很大问题的。长期以来,我们施行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满堂灌教学和僵化的应试教育制度,其恶劣弊病世人有目共睹,而且愈演愈烈。中国的现代应试教育已经严重影响了几代人才的培养。过去我们批评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才教育的桎梏,而现代应试教育对众多人才的毁灭亦是令人瞠目。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对于青少年学子创造力的扼杀,对于民族创新能力的遏制,都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文摘 插图:

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发展过程。
关于古代的楹联,大家最熟悉的要数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诗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干门万户疃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了,诗中讲到了“新桃”和“旧符”,这就是北宋时期的“春联”形式。春联是楹联的一种,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可见到我国的北宋时期,楹联就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春联当中,作为一年初始、庆贺新春的喜庆活动之一了。
那么,我国的楹联又是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呢?楹联这种文学形式又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何年何月呢?
世人普遍认为,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在其《楹联丛话》中说:“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栲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是说五代蜀主孟昶所作“余庆”、“长春”一联,不仅是宋亡后蜀的谶语先兆,而且也是后来楹联的滥觞。但对在此以前的情况则因材料所限而不明了。
后记 今年暑假之前,陈洪老师给了我一个紧急的任务:利用假期撰写一本关于对联的小书。据陈老师讲,这是为了配合教育部的全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古典文化教育计划,要推出的一系列古典诗词歌赋赏析读物。而要求我写的,就是其中一本。下学期开始就要出版,以便能赶上教育部活动作为教材。
既然是校长“钦命”,又是时间紧任务急,自然不敢怠慢。于是放下手中的其他活计,躲到一个朋友的乡间别墅里,利用半个假期的时间,夜以继日,焚膏继晷,赶写出了这么个乱头粗服的一本小稿。
说起我对诗词歌赋骈文联语的喜好,也并非完全的附庸风雅。我系家乡农村稍有识文断字者,故从上初中开始,每逢春节寒假,我就承担了半道街人家的春联书写义务。我妈妈觉得拿别人家的红纸,练写自己的书法,又是力所能及地做好事,落人情,是件非常划算的事,所以不管过节前的事情多么忙碌,也不给我安排什么家务,全力支持我一心一意地为乡亲们写春联,于是从放寒假到过春节,往往一写就是十天半月。累是累了些,可对我来说也受益无穷。这是我与春联的最早接触。在书写春联、练写书法的同时,自然也对楹联这种形式对仗、声律协调的文学形式产生了本能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