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 |
 |
|
 |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4330710/9787544330718
·条形码:97875443307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讲述了:呼吸是一个人人皆拥有且可供专注的对象。呼吸是生命的基础,观察呼吸,不仅加深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还会让心变得稳定、敏锐和专注。《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作者开篇即指明禅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对禅修的种种误解,然后以生动活泼的口吻,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单纯觉察与清楚掌握整个呼吸的过程,达到正念。按照书中一步步的禅修指导,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进而观察你所认知的整个世界,方能以觉醒、智慧的心,面对起伏的人生。《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是作者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写成的禅修经典著作。现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此书的泰文节译版本,还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的教材。
作者简介 德宝法师,当代内观大师,北美地位最高的斯里兰卡佛教上座部长老。1927年出生于斯里兰卡,12岁出家为僧,后在美国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经常巡回北美、欧洲与澳洲各地讲学,并带领禅修闭关。1982年,创办西弗吉尼亚修行协会,并担任该协会会长和住持。著有《观呼吸》《八正道》《正念之旅》等畅销书。
媒体推荐 观呼吸,观呼吸,心静下来了。心不动摇,才得以清净,自然得到解脱。观呼吸,再观呼吸,实相自然显露。观实相,再观实相,就可以达到究竟的实相。
——葛印卡老师(S.N.Goenka),《来吧,世人们》
吸气,我的身体随之平静;呼气,我微笑。
—一行禅师
编辑推荐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当代西方禅修第一畅销书。此书已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的教材。
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时时观照当下的身心,保持正念正知,方可安详面对生命的起伏。
目录 推荐序 全新的生命体验
关于作者 德宝法师
导读 内在生命的探索
第一章 为什么要禅修?
第二章 禅修不是什么?
第三章 禅修是什么?
第四章 态度
第五章 练习
第六章 如何调身?
第七章 如何调心?
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第九章 修习慈心
第十章 处理问题
第十一章 处理分心(上)
第十二章 处理分心(下)
第十三章 正念
第十四章 正念与禅定
第十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第十六章 它带给你什么?
后记 慈心的力量
……
文摘 第一章 为什么要禅修?
你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禅修并不容易,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此外还需要勇气、决心与纪律。它需要许多我们平常不喜欢而且还会设法逃避的个人特质。这些特质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魄力”。禅修需要魄力,相形之下,坐下来看电视当然要简单得多。因此,为什么要费事禅修?为什么要浪费可以出去玩乐的时间与精力?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你是人。就只是因为“你是人”这个简单的事实,你发现生命中始终有着摆脱不掉的苦(不圆满的现象)。你可以暂时压抑自己的知觉一阵子,或者接连几个小时都不去想,但是它总会再回来,而且通常是在你最不希望它出现的时候。突然间,似乎是意外地,你睡不着,内心备受煎熬,这时你才了解自己生命的实际状况。
就这样,你突然醒悟,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都只是在应付。你刻意维持体面,让事情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顺;然而挫折的过程,那些难受的时光,就只能埋藏在自己心底。你其实是一团糟,你自己也知道,但是掩饰得很好。一路走来,你只知道应该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更好的方式,或者更完整地接触生命的方式。偶尔你会进行得很顺利:你得到一份好工作、谈恋爱,或者赢得比赛。有时候事情真的不同,生命丰富而清明,一切坏时光与无聊之事都消失无踪。你的感觉焕然一新,于是你对自己说:“好,现在我办到了,现在我很快乐。”但是,之后它又消失了,就像风中烟尘一样,徒留回忆与迷惘。你模糊地意识到有些事情出了错。
你到底哪里出了错?
你觉得生命中真的有一个深刻而敏感的非凡领域,只是你现在看不见它而已。然而,结束的感觉就像是一刀两断,突然之间,你与甜美绝缘了,无法再透过感官的吸棉去汲取那种经验。你无法碰触到真实的生命,既然无法再次办到,当然再也快乐不起来。之后,连那个模糊的意识也不见了,你又重新回到以前的世界,那个阴暗的老地方。那是一种情感的云霄飞车,大部分的时间里,你都蛰伏在轨道底层,内心却冀望着能够一飞冲天。那么,你到底是出了什么错?你是怪胎吗?不,你只是一个平凡人。你因为染上所有人都染患的痼疾而受苦,它就像只怪物,躲在我们所有人的内心深处,它有许多手臂:长期紧张、对别人缺乏真正的同情(包括最亲的人在内)、封闭的感情与低落的情绪等等。我们没有人能完全脱离它,我们也许会否认它,或试着压抑它。我们创造出一套文化来躲避它,假装它不存在,用各种目标、计划或状况来使我们自己分心。但是它从来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