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与山海为伍(闽南风华笔记) |
 |
|
 |
与山海为伍(闽南风华笔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0652753/9787530652756
·条形码:97875306527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地域文化散文系列
内容简介 《与山海为伍(闽南风华笔记)》讲述了:南帆的散文,就是优雅而有美感的文字。他既重历史疑难的探询,也重现实人心的解析,正如他的笔墨,既有批评家的睿智,又有散文家的自得,这使得他的文字,在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之间,往往穿梭自如。有着一个学者不多见的优雅和沉实。 南帆的批评文字绵密而深邃,他的散文也充满智性的光泽。他的冷峻和理性,来自于他对生活真相和思想疑难的不懈追问,如同他隐忍、深微的生命体验,往往通过智慧的细节解读和符号分析,走向清晰、透彻和宽广。他活跃的探索精神,拓展了散文的文体边界;他沉静的语言,既有思索的欢乐痕迹。也有洞悉事物本来之后的感伤。
作者简介 南帆,本名张帆,1957年出生于福州,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后革命的转移》等学术专著论文集十余种,《叩访感觉》、《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等散文集七种。
媒体推荐 南帆的批评文字绵密而深邃,他的散文也充满智性的光泽。他的冷峻和理性,来自于他对生活真相和思想疑难的不懈追问,如同他隐忍、深微的生命体验,往往通过智慧的细节解读和符号分析,走向清晰、透彻和宽广。他活跃的探索精神,拓展了散文的文体边界;他沉静的语言,既有思索的欢乐痕迹。也有洞悉事物本来之后的感伤。
——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散文家奖授奖辞
亚审美逻辑与审智趣味优势动态消涨正是南帆的一大发明。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渗透着审智趣味的亚审美逻辑,南帆的散文不仅在思想上具有一般学者散文所没有的深度。而且有一种空前性的审美联想体制。正当我们在当代散文中,思想碍量和深度都不如诗歌小说的时候。他用这种无理的逻辑,为当代散文扩充了思想的容量,在这点上,他决不亚于余秋雨。
——孙绍振(福建师大教授、著名文学理论家)
南帆的散文,就是优雅而有美感的文字。他既重历史疑难的探询,也重现实人心的解析,正如他的笔墨,既有批评家的睿智,又有散文家的自得,这使得他的文字,在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之间,往往穿梭自如。有着一个学者不多见的优雅和沉实。
——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编辑推荐 《与山海为伍(闽南风华笔记)》风华、宫巷沈记、辛亥年的枪声、戊戌年的铡刀、站在福州的阳台上眺望、山幽水远读不尽、城市与山、山不在高、消失的巷子、闽中文友作品序言(六则)、台风记、铁路风景、纳凉、蛇、一个作家的社区生活、舌尖上的安慰、岁月、童年、少年游戏、中学记事、七七级、追问往昔、默契的朋友、那一张床空了——悼外婆。
目录
上编 风华
宫巷沈记
辛亥年的枪声
戊戌年的铡刀
站在福州的阳台上眺望
山幽水远读不尽
城市与山
山不在高
消失的巷子
闽中文友作品序言(六则)
台风记
铁路风景
纳凉
蛇
一个作家的社区生活
舌尖上的安慰
下编 岁月
童年
少年游戏
中学记事
七七级
追问往昔
默契的朋友
那一张床空了——悼外婆
满街都是美女
盗亦有道
四月一日扫墓记
七尺之躯的空间
目送
乒乓之梦
家居四君子
与乞丐相遇
那时的电影
深夜不眠人
说闲适
……
序言 《与山海为伍》是一个即兴写下的书名。
抬起头来,窗户里即可看到环绕这个城市的一圈蓝色.山脉。这一圈蓝色山脉的背后就是海。这个城市的机场修建在海边。飞机通常到了海面上空盘旋下降,直至清晰地看到了几艘拖着长长白色浪花的渔船和海滩上一阵阵涌浪,方才贴着海面笔直地对准跑道,稳稳落地。
我的故乡就在这里。
乡愁是什么?多少文人为之长吁短叹。然而,我是一个迟钝的人,竟然没有多少刻骨的体验。天下之大,好地方多的是。一个人不必如同一棵树,一辈栽在一个固定的坑里,生根发芽以至终老。故人亲近,新知有趣,背一副行囊逛一逛柳暗花明的世界,这才算没有辜负无限江山。奇怪的是,虽然常常这么想,可是短暂的游历之后,总会有一张车票或者机票把我送回这个小小的盆地。
一个生命与一块土地的相逢大约是命定的缘分。
我的故乡谈不上神奇,山水之乐,市井之声,如此而已。如果从北京、香港这些大城市返回,我会突然感到这个城市的楼房一下子矮了一截,以至于天空格外空旷;到干燥的北方住上一段,再度呼吸故乡空气就会觉得温润、柔软、沁人心脾。我还能说出些什么呢?
文摘 插图:

上编 风华
宫巷沈记
一
沈葆桢是在一个车水马龙的下午突然从历史著作之中走出来的,因为一则小小的轶闻。
我是在福州的南后街听到了这一则轶闻。南后街是一条狭窄的老街,绿荫夹道,路面潮湿,卖麦芽糖的吆喝、耍猴的锣声和卤鸭、炒板栗的味道混在一起沿街乱窜。清朝的时候,这是一个繁闹的地带。街边各种风味十足的店铺至今犹存:修藤椅的,补铁锅的,售寿衣的,做花灯的,收购旧书的,裱褙字画的——一个作家告诉我,沈葆桢当年曾经在南后街旁边的宫巷开了一间裱褙字画的小店面,叫做“一笑来”。这个作家甚至记得沈葆桢当年自定的润格,例如写对联兼装潢,价格四百枚;写团扇、折扇小楷,每柄四百枚;行书二百枚,如此等等。“一笑来”是沈葆桢丁忧期间开的,店面即是宫巷11号沈家大院的西花厅。屈指算来,当时的沈葆桢正在江西巡抚任上。一时之间,我大为惊奇:堂堂巡抚有什么必要仿效潦倒的穷酸文人,依靠卖字挣几文小钱补贴家用?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听到沈葆桢这个名字,他是福州乡亲一直津津乐道的大人物。大清王朝的历史上,福州出过两个名噪一时的大臣:林则徐,沈葆桢。林则徐是沈葆桢的舅舅,沈葆桢是林则徐的乘龙快婿。这种姻亲关系没有多少明显的政治效应,而是给村夫野老提供了种种真伪莫辨的有趣传说。大人物与芸芸众生的差别在于,历史著作成了他们的花名册。往事如烟,一百多年前各种惊心动魄的故事如今只剩下轻飘飘的几张纸,可是,这几张纸上查得到沈葆桢。根据《清史稿》记载,当年曾国藩十分器重沈葆桢,曾经“屡荐其才”,朝廷委任沈葆桢担任江西巡抚时的诏书谓之“德望冠时,才堪应变”。当然,官衔显赫,君王的嘉许,这仅仅是一些表面文章,历史学家更乐于逐一历数沈葆桢的诸多功绩。福州乡亲常常温习的篇目是,沈葆桢从左宗棠手里接过福州船政局,赴任船政大臣——造船,招聘外籍技术人员,选拔魏瀚、刘步蟾等一批才俊出洋留学;然后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台湾,坚守城池,开山抚番,终于迫使虎视眈眈的日本人最终“遵约撤兵”。如此伟业,周围还能点得出几个人?
然而,我对于沈葆桢官居几品以及各种吓人的头衔提不起兴趣。大清王朝的王侯将相多如过江之鲫,诸多繁琐的官衔湮没了他们庸常的一生。这种大人物通常就是呆在历史著作里。历史学家拥有一套臧否人物的标准语言,例如民族大义,江山社稷,千秋功罪,如此等等。这些叙述多半剔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