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71671946027 ·条形码:97716719460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4期) |
 |
|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4期)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71671946027
·条形码:97716719460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内容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中华大学1924年设立的教育学系和华中大学1929年设立的教育学院。1952年,华中大学、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中原大学等院校教育系合并成立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1985年改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系,1993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年由原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与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和教育评估中心等单位组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院设有教育学系、课程与教学论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学前与特殊教育系、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师资培训中心、教育评估中心、课程研究中心、考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特殊教育实验室、教育科学资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等教学科研设施,主办《教育研究与实验》和《教育与经济》两份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院现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学专业被评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也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是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学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是国家重点学科。在校本科生400人、硕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博士后6人,另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人、留学生50人。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教育基本理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
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0人,65%的专职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教师中1人入选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公共教育学教师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体教职工决心团结拼搏,为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目录 专题研究教育财政与治理分析:关注制度的姿态
尼古拉斯·巴尔
高等教育财政:经济理论与国际经验的启示/2
魏建国
美国《高等教育法》修订与高等教育财政改革/14
丁颖
教育支出在公私之间的分担
--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英国比较/28
王蓉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个关于中小学校的民众满意度调查/38
宋映泉
校舍安全何以保障?/47
李小土,刘明兴,安雪慧
西部农村教育财政改革与人事权力结构变迁/62
教育基本理论 贺晓星
日本“聋文化宣言”:权力政治、社会不平等与文化再生产/78
陈彬莉
教育获得之中的路径依赖/93
杨柳新
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107
周勇
哲学、诗歌与智术
--柏拉图的千古课程难题/125
教育经济与管理 林一
高等教育系统的能级函数分析法--以中国高等教育为案例/134
沈华,沈红
国家助学贷款偿还和回收效率的计量分析/146
杨娟
运用“优序理论”对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分析/158
赵婷婷,汪乐乐
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分类以及怎样分类?
--加州高等教育规划分类体系与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比较/166
著述评介 展立新
西方高等教育理论一次深刻的社会学总结
--评T.帕森斯和G.M.普莱特的《美国综合性大学》/179
……
文摘 一、从白壁德走入柏拉图的哲学界定
本文之所以关注柏拉图,与笔者近些年来考察白壁德、吴宓师徒在各自任教的大学发展“新人文主义”教育有关。正是由于白壁德与吴宓师徒的影响,笔者有意重读柏拉图。他们曾认为,就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美国或中国来说,按柏拉图主义设计的课程才是学校最值得开设的课程,而培根、卢梭以及杜威陆续推出的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及实用主义课程皆不过是西方一时流行起来的“狗粪”文化。
白壁德、吴宓师徒的课程思想是在柏拉图的“教导”下形成的,他们的思考显然可以为我们理解柏拉图的课程思考提供起点。我们完全可以顺着白壁德、吴宓师徒的课程偏好以及这种偏好造成的文化区分与紧张,走进柏拉图的生活与思想世界,看看“原版”的柏拉图课程偏好及其后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引出一些跨越时空的有趣对话。比如,白壁德师徒曾因执著追求柏拉图式的教育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包括对卢梭、胡适等现代思想家的猛烈批判,而他们自身也陷入了难局。那么,柏拉图传授“原版”的柏拉图主义时,是否发生过性质相似的事件,其具体表现如何?
在将学术与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生涯中,白壁德曾反复强调,我们接受正义、善良、勇敢等柏拉图式的生活标准或原则,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这些抽象的原则变成心灵中的精神生活,直到像柏拉图那样,灵魂始终被“充满活力的理念”占据着--比如,持续不断地以理性的心态要求自己思索何为正义,因此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其实就是向学生示范如何过一种真诚、严肃、正当的精神(哲学)生活。当然,白壁德的课程形式是文学经典。而白壁德之所以批判美国大学日益盛行以培根主义、卢梭主义为支撑的现代知识活动,也正是由于在他看来,这些活动要么不是指向个体的灵魂(培根主义),要么就是将个体引向自由放纵(卢梭主义)。
很明显,白壁德对于教育的界定及其方式均表明,他不愧是20世纪初期美国学术界少有的真正精通柏拉图及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教师之一。从执教哈佛开始,他就在四面楚歌的处境中,近乎孤军作战,追求自己的人文教育,几十年如一日,直到在日益“商业化”、“专业化”的哈佛大学建立起一座“柏拉图圣殿”。想起这些,更会觉得白壁德非常适合作为我们理解柏拉图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