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357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501794731/9787501794737 ·条形码:9787501794737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出海: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
 |
|
 |
出海: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357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501794731/9787501794737
·条形码:97875017947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出海: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回顾了中国企业“出海”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梳理了其发展脉络,并通过详实的“出海”案例,详细解析了“出海”的路径抉择,诠释了适应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市场战略的8种模式。从而,为实施“出海”战略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营思路,对意欲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具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此外,《出海: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作者郄永忠博士长期从事企业案例研究和咨询工作,《出海: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中的全部案例都是基于他对企业的实际深入调研撰写而成的。
作者简介 郄永忠,博士,现为中国建设银行在海外全资投资银行——建银国际(中国)并购与融资部董事总经理兼研究中心主任。
郄永忠博士具有10余年企业咨询以及公司重组的案例经验,拥有香港证监会证券、基金执业资格。曾先后在新华社《中国证券报》、广东证券、长江商学院担任资深研究员与分析师,为华为、青岛啤酒、蒙牛集团、秦川发展等企业以及东方电气整体上市方案做过咨询服务。
曾著有《混业经营:中国证券业的战略抉择与制度安排》、《安然之死》,参编《成败探源——当代中国企业管理全景案例》、《2006年海峡两岸中国管理案例》等。在《中国证券报》、《财经》等国内核心财经金融杂志发表有关证券、金融和企业管理等学术文章数百篇。郄永忠博士曾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从事应用经济学(金融学专业)博土后研究工作;在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
编辑推荐 《出海: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开拓进取的气势,谁主沉浮的雄心。
中国企业“出海”发展,有利于提高它们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帮助它们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有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失去产业升级,有利于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还有利于减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
中国企业出海大事件
2009年7月,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独家中标摩洛哥运营商WANA的移动网络项目,成为摩洛哥主要移动通信商——新网络的独家供应商,该项目是华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9年6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13.86亿美元(17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02矿业公司,中国企业首次成功收购——家澳大利亚主要矿业公司。
2008年7月,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交易总价约175亿元人民币(约合25亿美元),现金要约收购挪威海上钻井公司——Awilco Offshore,此次收购对于中国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以及中海油应对国际竞争与实现战略目标均具有划时代意义。
2008年6月,长沙中联重科出资27亿元人民币(约合2.71亿欧元)以现金方式收购世界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之一的意大利CIFA公司100%的股权。收购完成后,中联重科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
2008年3月。华能集团以约210亿元人民币从淡马锡手中收购大士能源100%的股权,获得新加坡电力市场超过25%的市场份额,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力行业在国际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并购项目。
2008年3月,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开发生产商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与美国Datasc0pe公司签署了收购其生命信息监护业务的最终协议,收购金额达2.02亿美元。通过此次收购,迈瑞医疗在全球监护行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0%,在本行业中成为仅次于飞利浦和GE的全球第三大厂商。
目录 一 背景篇: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1 抓住良机:中国企业国际化生存之道
2 找寻参照: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运作经验
3 威振雄风:“走出去”战略是中国企业的现实需求
二 战略篇:中国企业“走出去”路径抉择
4 利基战略“走出去”竞争战略的选择
5 战略方式内向延展+外向扩展
6 路径抉择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三 策略篇:中国企业“走出去”模式
7 海外直接投资模式
8 品牌收购或共享模式
9 兼并收购模式
10 核心技术导向模式
11 贴牌加工出口模式
12 海外资源拓展模式
13 跨国“联姻”模式
14 收购海外股权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插图:

背景篇: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1 抓住良机:中国企业国际化生存之道
中国企业要学会国际化生存。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生存环境改变了,首先面临的是国际化生存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例如,达能和娃哈哈之争,娃哈哈高举民族主义大旗。但在国际化生存背景下,光搞民族主义是不行的。中国企业为什么习惯于举这个大旗呢?因为中国近代自立自强的历史靠的是民族主义,所以中国企业拿这个武器来调动国人的情绪并不为怪。
而国际化生存之道在于规则。从达娃之争可以看出,国内企业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就是个人化、家族化和情绪化,还有就是没有商标产权意识。规则的管理要讲理性,不能靠情绪,当然也不能讲个人的情感。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民族主义下培养出的东西和国际化规则的生存之道是相悖的,我们要反思具体的事件中有哪些冲突点。中国之所以提倡民族主义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后发国家,后发国家最弱势的是没有规则制定权,这是不利于我们的。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使用这把剑的时候我们要慎之又慎。
后记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应对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竞争,其实质上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能否成功关乎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关乎中国整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市场经济实为企业家经济,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连续10年的高增长,归功于比尔·盖茨、戴尔、韦尔奇、郭士纳等企业家;7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归功于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丰田家族等企业家;韩国经济的崛起。归功于三星的李秉喆、LG的具仁会、现代汽车的郑梦九、SK集团的崔钟建等企业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六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对外承包工程连续七年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开始跨人世界工程承包大国前列。截至2008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中国境外企业在东道国纳税93.40亿美元,雇佣当地员工30余万人。
当前,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